1. 首页 > 佛家思想

刘丰:《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

刘丰:《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

本书简介

近年来在早期儒学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书以礼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将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间、孟荀之间的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以《礼记》为主要资料来进一步分析、落实早期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同时以礼为沟通思想、经典与社会的桥梁,来深化礼学思想以及早期儒学史的研究,并由此探讨哲学与历史、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哲学史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丰,1972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儒家和佛家思想,获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从事儒家哲学、礼学思想史的研究,出版专著《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北宋礼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刘丰:《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译著一部。

目录

绪论:《礼记》与早期思想史的研究

第一节 古文《记》与刘向整理的古文《礼记》

第二节 刘向古文《礼记》与二戴《礼记》之关系

第三节 《礼记》的分类

第四节 《大戴礼记》的分类

第五节 《礼记》与早期儒学史的研究

第一章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展开

第一节 “无体之礼”: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一 礼与“无体之礼”

二 “无体之礼”与礼学思想的转向

三 从《孔子闲居》看战国时期儒学的分化

第二节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一 《儒行》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二 《儒行》的学派归属

三 《儒行》与战国时期儒学主流思想的冲突

四 《荀子》的政治哲学转向

第三节 《礼记·经解》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 “六经”合称的形成及其在儒学发展中的意义

二 《经解》的思想渊源及其与荀子学派的关系

三 《经解》首章的结构

四 《经解》中的“六经”次序及其意义

五 《经解》篇的整体结构

第四节 《礼记·乡饮酒义》的方位图式及其思想史意义

一 《礼记·乡饮酒义》的学术意义

二 《乡饮酒义》的方位安排及其意义

三 从《乡饮酒义》看礼学与易学的结合

四 《礼记·乡饮酒义》的思想史意义

第二章 早期儒家政治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 “为民父母”与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

一 先秦儒家“为民父母”的思想渊源与演变

二 “为民父母”与礼治思想

三 “为民父母”与亲亲尊尊的整合

四 余论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一 周公“摄政称王”的相关史料分析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一 禅让

二 革命

三 王鲁

四 选举

五 余论

第三章 早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制造“三代”——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代命运

一 儒家“三代”史观的形成

二 “三代”的模式化及其内在机制

三 “三代”与历史循环论

四 “三代”史观*代命运

第二节 《礼记·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

一 战国时代儒学所面临的挑战

二 从礼的起源与功能看礼的普遍性

三 礼的普遍性——“大同”之世也有礼

四 “大同—小康”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早期儒家的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以战国时期的“文质”论为中心

一 “文质”论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 “五德”说与“三统”说

三 “文质”论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礼与战国社会的整合

第一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天秩论与社会秩序模式及整合

一 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统一的方式

二 等级的分途与社会成员的流动

三 礼论对等级秩序的维护

四 礼与社会秩序的整合

第三节 “乐统同”及其社会功能

一 礼乐与“中和”

二 乐的等级与秩序

三 乐与社会秩序的整合

结语: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各章概要

本书是一部比较深入研究战国时期儒家哲学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的专著。

第一章为导论,宏观地论述了进一步拓展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研究的几条途径,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如何进一步认识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本书以礼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挖掘了《礼记》种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将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间、孟荀之间的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以《礼记》为主要资料来进一步分析、落实早期儒家的分化与发展,并由此来推动早期儒学史的研究。

第二章“礼学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展开”儒家和佛家思想,通过对《礼记》中的《孔子闲居》《礼运》《儒行》《经解》《乡饮酒义》等篇的深入分析,具体考察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尤其是通过思想史的研究,将其与战国时期儒学各派联系起来,尽可能地还原其学派归属和思想史地位,这对于深化早期儒学史的研究,是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的。

第三章以政治哲学为主题,集中研究了早期儒学中的“为民父母”“周公摄政称王”以及历史哲学中的“三代”和“文质”论。作者认为,早期儒学中的历史哲学问题是隶属于政治哲学的,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议题。本章研究的这些主题都是《礼记》中所包含的儒家政治哲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深化和提升对礼的研究。

第四章集中探讨了礼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儒家倡导的礼乐不仅是一种复杂的仪式,一套系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具体鲜明的社会史意义。本章比较具体地讨论了礼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周礼》的出现与战国时代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些社会史的探讨,不但可以深化儒家礼学思想的研究,同时对于思考哲学与历史、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拓展哲学史的研究,也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五章为全书的总结。本书以礼与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为主题,通过对《礼记》的深入解读与研究,来进一步深化对儒家礼学思想与儒学的研究。本书通过对具体个案的研究,作者希望对儒家礼学思想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进行一些初步的总结,同时也对日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作者后记

2016年,我在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宋代三礼学综合研究”并出版了《北宋礼学研究》之后,有一些朋友对我说,应该继续研究,再写一本“南宋礼学研究”。其实,我也有这种想法。但这几年下来,关于宋代的礼学我仅写了一篇论文《“吟风弄月”还是“得君行道”——周敦颐礼学思想新论》,完成了吴震老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当中我承担的一章“理学视域中的《礼》学”,又写了几篇关于“宋学”的文章,除此之外,我还是将精力和时间主要又集中到先秦时期的礼学与思想史的研究上来了。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年来我对于先秦礼学思想史与早期儒学史研究的成果。

本书能够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中国哲学优势学科”经费资助的“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文库”出版,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我于2002年来到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哲学所工作,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个具有光荣学术传统的学术共同体里工作,同时也在这里成长。我幸运地在这里得到了前辈师长的指点与提携,得到了同辈学友的鼓励与支持,也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新近入所的青年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我愿将此书的出版当作我在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工作二十年的一个特殊的纪念。另外,我还要感谢哲学所领导和学术委员会对拙著的宽容,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的支持。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过,下面按照本书的目录顺序,对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一说明。

绪论部分的前两节曾以《关于刘向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17年3期。

第一章第一节“‘无体之礼’:先秦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二节“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发表于王中江、李存山主编的《中国儒学》第十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论文的删节版又发表于《湖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第四节“《礼记·相饮酒义》中的方位图式及其思想史意义”,发表于《江汉论坛》2021年第12期。

第二章第一节“‘为民父母’与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发表于《现代哲学》2019年第1期。第二节“周公‘摄政称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意义”,曾以《周公“摄政称王”及其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人文杂志》2008年4期。第三节“论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发表于《世界哲学》2007年第6期。

第三章第一节“‘制造三代’——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及近代命运”,发表于《现代哲学》2020年第3期。第三节“早期儒家的历史思想与历史哲学”儒家和佛家思想,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第四章第一节《〈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收入蔡方鹿主编的《经学与中国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三节“‘乐统同’及其社会功能”刘丰:《礼记》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史价值,曾以《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为题,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结语的部分内容曾以《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为题,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4期。

以上论文,在收入本书的时候都作了文字的重新校订以及不同程度的删改,在此也要感谢接纳我的不太成熟的论文并精心加工、修改,最后发表的各杂志以及编辑老师。当然,书中的疏漏之处均是由我的学力不足所致,我会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加深对早期儒学的研究。

壬寅暮春,作者仅白

立冬后二日补记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32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