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高塬艺术区——炜衡翰墨见意读书会
白鹿原高塬艺术区——炜衡翰墨见意读书会
炜衡翰墨见意读书会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有张有弛。作为第四期读书会的主持人,我提议本期阅读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苏东坡传》,把这期读书会放在户外,周末陪伴家人的同时走进青山绿水间,置身在花香鸟语中,解读、畅谈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苏东坡,再即兴吟诵或朗读他的几首诗词歌赋。
2023年6月4日,连日阴雨阻挡不了我们一起喝茶、读书、朗诵诗词的雅趣。于是我们相约白鹿原高塬艺术区。高塬艺术区是张老师、邵老师夫妻二人利用八年时间在一个垃圾场上打造修建而成的一座院落。在这远离喧闹、一片隐秘的独特天地里白鹿原高塬艺术区——炜衡翰墨见意读书会,可以体验艺术与自然的奇妙交融,享受心灵的喜悦与宁静。
院落里有座供大家免费参观的美术馆。馆内展览有多幅张老师不同时期创作的精品油画作品,还有他们收藏的风景石、玉石、化石等藏品。
白鹿原上云雾缭绕,河川一片烟岚雾霭。雨停天快晴了!青山如黛,灞河犹如远方飘来一条土黄色的丝带,陵原、河流、村庄、绿荫美如一幅画。雨后的花草、树木清新如洗、青翠欲滴。张老师亲手设计建筑风格、景观绿化,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弥漫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
远离闹市,廊檐下观景、听雨、喝茶、读书、吟诗、谈古论今,美哉!
sdfd
《苏东坡传》里面随处可见苏东坡的诗词文赋,我们试图从这一首首诗词里,去感受和体悟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里苏东坡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
苏东坡出身世家,年少成名,是少有的文学天才。21岁跟随父亲苏洵,带着弟弟苏辙进京赶考,被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提拔,一举成名。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家。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个个也都才华横溢。他,是中国人眼里的完美和理想。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谁料王安石变法苏轼儒道佛家思想,北宋政坛出现了新党旧党之争,苏东坡一辈子纠缠于北宋党争,一贬再贬,从黄州、惠州再到儋州,一直被贬到了天涯海角。
苏东坡人生中的高开低走与“乌台诗案”有关,“乌台诗案”是御史台指控苏东坡的诗文诽谤朝廷新政,宋神宗下令将他缉拿归案投进牢狱。案发后,很多官员,包括太后都为他说情,神宗这才改判将他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苏东坡被整整关押了103天,这一年,44岁的他死里逃生。
苏东坡被贬黄州以后,无处落脚,生活困窘,全家二十几口人的温饱生计都成问题。多亏好友马梦得从徐太守那里给他要来黄州东边山坡上的一块荒地,故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境遇凄惨,但我们没有读到他的怨天忧人、躺平摆烂。反而从他的一词两赋(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里读到的是一种人生的旷达,他因此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里“旷达”的代名词。
苏东坡的这种旷达来自哪里?作家贾行家说,苏东坡的这种旷达是中国哲学调和出来的,因为在苏东坡的思想、精神架构里,既有儒家、也有佛家和道家。他自幼受苏母佛教徒的影响,通晓佛教典籍;少年时他第一任老师是眉山道士,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后来为了考取功名,进而精通儒家思想。所以苏轼儒道佛家思想,当苦难降临时,他从儒释道中自由切换,最终寻得消解之道。
他的旷达,是对儒、释、道三家哲学进行充分吸纳和思辨以后完成的,否则,你无法理解,为何他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能谈笑自如?为何在最低的境遇里,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儒家,容易让人“拿得起放不下”;道家,又容易让人陷入消极;佛家,则容易让人逃避现实,而苏东坡从精神到文学,他把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杂糅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情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现。
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从宋代至今,不知抚慰和拯救了多少在人生、政治中身处逆境的中国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男女老幼跨越古今,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非常地喜欢他。
从《苏东坡传》里苏轼儒道佛家思想,我读到了苏东坡的爽朗、明智、达观、幽默、坦荡、有趣……他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苏东坡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世界的荒谬与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人格的魅力和人的潜能,同时也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以及中国文明的与众不同。
挫折或困境每个人都会有,但总有人迎难而上。我们或许不会像苏东坡那样经历大起大落,但至少在坎坷跌宕的人生里,能够像他一样坦然面对,保持乐观和从容,活出生命的有趣和滋味;也希望能够像他一样拥有一颗强悍而豁达的心,去抵挡这世间的一切冷遇。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几首苏东坡的诗词吧!
田少荣律师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赤壁战场的烽火连天,立即浮现在眼前,而这一切早就随着奔流的长江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年的战阵森严,马嘶弓鸣,都化为一片虚无。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也都荡然无存。只有这清风、这明月、这江,这木,这石,千年不易,苏轼内心感慨万千。
于是,一个才情涌动的生命,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碰撞出了一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思佳律师解读苏东坡写《定风波》时的挣扎和顿悟
周律师说,从这首诗里,我能感觉到苏东坡挣扎的一个过程。他从天子门生到阶下之囚,是云端到地狱的落差,是任何一个人难以接受的落差。苏东坡虽然精通儒释道,但或许同我们所有人一样,倏然的跌落让他茫然无措,只能被动维持,静待岁月消化,他也经历一二年的孤寂与隐忍,直到第三年春天意外的一场雨,浸润他的灵魂,让他豁然开朗,若非雨具去,若非别无选择,他怎会低语“谁怕”聊以自慰?一曲《定风波》作罢,他突然心境就敞亮了。这就是熬过恐惧的勇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这些痛苦与折磨,他怎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欢喜!
谭韵琦律师解读和朗诵《江城子》时为之动情、两眼湿润
谭律师说,这首词是苏东坡四十多岁时,给妻子王弗写的一首悼亡词。正巧天气阴郁,细雨绵绵,此时此刻,这首词特别应景。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不刻意去思念,但仍难以忘怀。亡妻孤身远在千里白鹿原高塬艺术区——炜衡翰墨见意读书会,连凭吊心中的悲伤凄凉都没有地方。即使再相逢,恐怕也因为东坡两鬓如霜、灰尘满面而认不出来了。
梦中的家乡,亡妻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二人默默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亡妻在荒寂凄冷的月夜思念年年。
谭律师被苏东坡与亡妻间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不禁悲伤唏嘘,两眼濡湿。听者,也无不为之动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小伙伴正在诵读《水调歌头》
公元1079年,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身心疲惫的苏东坡,非常想念弟弟苏辙,乘着酒意,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后人赞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心态。
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独在异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翟朋举律师和小伙伴对诗一首《赠刘景文》
翟律师解读《赠刘景文》,是苏东坡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苏东坡用“荷尽”、“菊残”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用强烈的对比,突出菊花的傲霜斗志。“橙黄橘绿”,是万物经过严酷的环境考验后,给那些坚强乐观、敢于奉献者留下的丰硕果实,此时既有成熟丰收的一面,又表现出深秋独具特色的美。
苏东坡的这首诗饱含对好友刘景文的支持和劝勉。他劝慰朋友人到中年,虽已青春流逝,但正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段,切莫意志消沉,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苏越律师解读苏东坡写《惠州一绝》时已心态平和
苏东坡被再贬惠州时,心态已经从容、平和了许多。他感念惠州风景美,人和善,不久便“鸡犬识东坡”了。除了他秉性乐天外,美食、美景也确实治愈,所以说苏东坡在人间、有烟火气,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这首诗里,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已知天命年的苏东坡乐以忘忧、随遇而安。
瞧!我们的小伙伴也在倾情投入朗诵苏东坡的诗词
张小炜主席、王小涛主任参加本期读书会,深感意外和惊喜
每一个喜欢诗词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苏东坡的诗句词句。这些诗词里面,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清新、有厚重;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他的诗词书画文,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所有主题。所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每一个喜欢他的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你读了吗?正如那句: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END
撰稿:田少荣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