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智慧

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思想了

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思想了

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思想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多以积极入世为主旋律,而道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一系列类似“少私寡欲”、“自然而然”等思想。看上去,道家思想的出世意味有些重。于是,当前不少人站在现在的时代环境,去品读道家经典的时候,觉得道家思想是在主张“无贪无欲”,觉得这不大符合实际,或者认为道家思想主张“完全顺其自然”,认为这种“不争不抢”的状态是一种病态。但是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道家虽然崇尚少私寡欲,但是道家可没有说要人放弃自身所有欲望的意思,就如道家强调的“无为”一样。“无为”并非要人什么都不做,道家提出的无为,是针对人出于一己私欲而“过度有为”而提出的。

要想理解道家之“少私寡欲”、“顺其自然”的内涵,我们先来理解理解道家的“无为”思想;要想理解道家之无为思想,我们要结合一下提出“无为”之道家先贤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老子所处的年代,属春秋末期,周天子衰微,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资源,尔虞我诈;而诸侯国之内,人人都想成为位高权重的人,尔虞我诈亦是不断。本来说,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只是春秋末期那个年代,因为周天子失德,上行下效,德行对人的束缚力大大减弱,一时间,不仅是诸侯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为了利益而争斗不休。

老子观察当时的社会环境,继而得出世间之争斗,乃在于人之私欲这个结论。老子认为,人在私欲的驱使下,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即凭借自己“过多的争斗之为”去为自己谋求私利。于是,老子提出“无为”,老子之“无为”是针对“私欲泛滥之有为”提出来的。并不是叫人什么都不做,而是叫人不要去因自身泛滥的私欲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也就是说,从人生层面来看,“无为”是叫人不要出于私利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将“无为”思想推衍到人的欲望上品读道家智慧,我们就能好好理解一下道家之“少私寡欲”了。

在《老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思想了,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国家不崇尚贤德的人,人们就不会争斗;不将一些比较稀罕的珠宝看得贵重,也就不会出现那么些个盗贼了;不去炫耀那些可以勾起人心中贪念的东西,那么人们的心就不会迷乱。

可见,道家之“少私寡欲”针对的是“贪念”。不过,在这里为了避免错误理解,还是需要多说一句,老子之“不尚贤”,不是说反对贤才,而是因为“崇尚贤德”会导致“贤”与“不贤”的区分出现,以至于人人都想成为“贤德之辈”。但是并非人人都拥有成为“贤德”之辈的本事,于是一些“不贤”的人想冠上“贤德”的名号,怎么办?那就去伪装,去欺骗,去尔虞我诈。老子之“不尚贤”,旨在批判因“贤与不贤”之区分,勾起人们争夺美名之欲望而出现的伪诈的情况,并非反对人去成为“贤者”。

言归正传,既然道家之“少私寡欲”针对的是“贪念”,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分为三个阶段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算是别具一格的思想了,第一个阶段是无欲,也可以看成是禁欲;第二个阶段是适度之欲,即人生而为人的必要之欲;第三个阶段就是纵欲,即为了一己私利之损人利己之欲。而道家之“少私寡欲”针对的,就是第三个阶段之“纵欲”,那么从“纵欲”向后退一步,就是“适度之欲”。

退一步来说,一个人极端禁欲,“禁欲”的诉求同样是人的一种“欲望”,只不过欲望的内容是“禁欲”罢了,这也是对自身欲望的一种“极端满足”,所以某种程度来说,第一阶段的极端“禁欲”也是第三阶段之“纵欲”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道家之“少私寡欲”,是叫人在欲望上要适度,不可极端禁欲,也不可以极端纵欲,这才是自然而然的最好状态。所以,道家思想,并非要人无欲,而是叫人适度。既然是“适度之欲”,那么就不能看成是极端之无贪无欲,更不是所谓的极端之不争不抢品读道家智慧,所以道家之自然而然品读道家智慧,少私寡欲思想就不能看成是病态的存在。相反,道家之“少私寡欲”和“自然而然”思想是人在物欲膨胀之现代社会中保有本心的宝贵处世智慧,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

本文由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27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