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智慧

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的最好或阐释或补充

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的最好或阐释或补充

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以老子和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的最好或阐释或补充,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家所提倡的“道”以及“有”和“无”等等问题一直是玄而未解,由于时代旷远,后世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根据自我的知识修养水平进行了种种阐释,然而终究莫衷一是,各执一词。所以也没能达到信服世人的根本目的和效果,然而在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史上却涌现出存在主义,它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最好阐释或补充。

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存在主义所阐述的存在与虚无思想可互相映照。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与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观点却抹杀了个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价值,从反个人价值的角度来说,人类因为要通过彼此之间的利用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联系和文明社会,老子对此一直不以为然,他所提倡的是与此正好相反的“小国寡民”(《老子第四章》)。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才是万物的依据,所以人们不应该聚居在一起而应该离群索居,这样就达到自在自为的独立,不受社会文明理论体系的影响和束缚。用存在和虚无的观点来说,此时的自我才真正成为一个绝对自由自主自为自抉的人。庄子的思想里也体现出这一观点,因此他愿意“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钓于濮水》),然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惠施对此却一无所知。

人是绝对自由自主的自为的个体。这一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就和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致的。在萨特看来,必须达到绝对的自主自由自为的境界才可谓之为人,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必须从虚无开始,而这种虚无必须用不前进,一直保留在无的境界,此时的人才真正是自由自主自为自抉的人,但是这种理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为了向着这一目标前进,萨特认为虚无才是人生存的根本和彻底解放,所以尽管一生中他有多个女人却拒绝结婚,在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拒绝领奖。这些与他的自由主义观有莫大的关系,也和老庄的自然观有相通之处,因此可以说老庄的行为和目的和萨特的行为和目的殊途同归。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几乎是当今社会中所有人的梦想,然而真正要做到自由自在,达到老庄所认为的这个境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望而却步。

“自然”是老庄思想理论的一大核心,也是存在与虚无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点。老子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庄子的“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这里所谓的“自然”也就是自然而然,毫无逻辑和思维定式的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

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的最好或阐释或补充

在这种思维体系的指导下,庄子推崇“法天贵真”和“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一点在东施效颦中即可一目了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庄子也是如此认为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因此他提出了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理论“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说。

庄子认为,创作者应有着自然而然的心态,不能参杂着任何功利性的东西,这样创作的的文章才真正称得上美,虽然如此,人们创作的东西完全达不到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老子认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并不影响文学创作的热情和真情流露,因此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作为一种工具,是帮助人们获取“意”的一种手段,它就像人们用来捕鱼的筌和捕兔的蹄一样,它能帮助人们捕到鱼和兔,当人们捕到鱼和兔之后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此种观点中的工具说颇有存在主义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子。存在主义认为,人是一种虚拟的生存,人们发明和利用工具,但人们同时又没有控制好工具的使用,最后人们沦为工具的奴隶以至于互相利用,工具作为一种中介环节,本来应该受人的支配和使用,然而因为工具的千变万化和种类的纷繁更替,人类最终受制于工具的驱使,货币的发明和使用就是这种关系的最好例子,除了有形的工具之外,无形的思想工具更是对人类荼毒至深,政治上的独裁和个人崇拜,佛教轮回因果报应等无不体现工具使用的的弊端,甚至神圣伟大的爱情也受工具化的影响颇深,金钱、地位、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无不影响和制约着爱情的发展。

单从文学创作的观点来说,得意忘言的创作理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转换为文学创作的功利性的例子,儒家宣扬诗歌的讽刺和政教理论即是最早的例子,最近的例子是新中国建立的前后所宣扬的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为政治服务等。为什么服务这种观点又完全背离了个人独立自由自主的理论,也就是说同时也背离了老庄的“自然”理论,所以在存在和荒诞的观点面前,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谁该为谁服务,谁应该为谁的利益去战斗和牺牲就显得幼稚和可笑。政治家宣扬为人民服务也不过是实现自我利益的幌子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而那些支持和不支持谁当选谁不当选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考虑呢?

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本质。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从出生开始便被拋入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从此各种社会观念和文明条约便约束自我,因此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自我,我们活着,但我们做同样的事,上学读书、结婚生子、拥护和反对某一观点等。但是人固有一死,当我们面临死亡之时,我们才会真正地体会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死亡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东西,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特征,所以任何人都只是独立生活的一分子,谁也代替不了谁。在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也就是越来越接近虚无的时候,人们终将发现自我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也是老庄思想的有无相生。

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人必须人必须学会让存在存在,并举出企业家和诗人的例子,企业家的度假和游山玩水并不是为了亲近自然,和诗人比较起来,这种行为和境界仍然有待于深入和提高。诗人和企业家其实并无什么基本上的不同,然而诗人超越企业家而发现存在是因为他们自我创作的作品,在这方面尤为成功的例子是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诗人并没有公诸于世的真理和理论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透过他们的作品,人们发现一个耀眼的词汇“诗意”,这就是萨特所认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这种本质的发现和体会就是要人们体会到“向死而生”和“有无相生”。怎样能够体会到到有无相生和向死而生呢?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自然,因此老子乘青牛出函谷关,庄子钓于濮水,诗人游历名山大川,画家远游写生。

人作为一种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人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死亡,然而神圣的东西总是被人们忘记。海德格尔认为,神和神圣即是人生存在大地上产生的一种对天然的敬畏和虔诚之心,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对发现自我的存在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胡乱开发自然、挥霍资源上殚精竭力。神圣之所以神圣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容易自以为是。

在很多事物面前,人们习惯了夸夸其谈而近乎不可一世,因此矫揉造作和哗众取宠才会随虚荣心信马由缰而显得顺理成章,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世上本无神圣的具体实在,所有的一切之中很多都是人类自我想当然的结果,它是一伙人或一个人宣扬自我利益的手段或目的,如果从自私的角度来谈论,那么卑鄙就适合所有的人。

老子和庄子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一些玄之又玄的成文理论对有和无的关系加以一番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是要与人类流变的传统文明背道而驰,回到原始独立和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互不往来,也就是说,产生胡思乱想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互相往来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一点上萨特异曲同工地概括为“他人即地狱”,所以他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并不是没有道理。与此同时的海德格尔也认为,悲剧的抗争和抗争的悲剧是人作为个人存在的基本标志,在虚无缥缈的人群中发现自我和肯定自我,最后向死而生达到天地人的合一。

由此可知,老庄的哲学和西方哲学在面对人和社会的这个问题上也是殊途同归,换句话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新的问题是此“罗马”存在的可能性也是虚无缥缈,所以人们仍然故步自封地处于社会的种种文明之中,因此也有诗人歌咏“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种积极享乐的生活态度,说来说去就是成人世界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虚幻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的最好或阐释或补充,但是从侧面也表现出人的存在。通过这些途径所表现出来的令人产生怜悯情怀或引起震撼的情感就是所谓的崇高。照着这个思路仔细一想,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如果一个人在死之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两次和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那存在和虚无对于他来说也就普通起来,很多神圣也就不攻自破,爱情最终受各种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变成神话和传说,而存在始终只适合于个人。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58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