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深厚的文学经典,其包含的佛、儒、道思想无不深刻博大。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通过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贾宝玉身上带有曹雪芹自身的影子。从贾宝玉这个人物,看待曹雪芹的佛学思想,对于研究《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

慈悲为怀的悲悯心性

禅宗讲求“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宝玉天生就有一副平等和慈悲心。第三回中宝玉初见黛玉时问黛玉可也有玉,知道她没有的时候登时发起狂来,要扔了他的“通灵宝玉”。可见,宝玉骨子里是渴望人人平等的。再有红楼梦体现的佛家思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他又是整个贾府的宠儿,宝玉并不自恃尊贵,反而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尊重和珍爱身边的每一个女子,不论其是小姐还是奴婢。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宝玉的慈悲与仁爱。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第三十五回,“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地有些呆气。大雨淋得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宝玉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关心他人,而且在他眼中主子、奴婢,甚至鱼、燕子等动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分别。宝玉博大、悲悯的心怀正是和禅宗的教理相一致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宝玉最后能勘破红尘、逃离世相的重要原因。

对于“色空”与“中道”的参悟

《红楼梦》写宝玉有个“由色入空”的渐进过程。宝玉自幼是贾府的少爷,深受贾母的疼爱,实际上是整个贾府大家庭的核心。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他的生活也慢慢复杂起来,喜、怒、哀、欲、爱、恶、惧各种情感体验也随之而来。与黛玉的两小无猜的愉悦、姐妹的小纠纷、被逼读书的烦恼、父亲的严苛要求,“禄蠹”的打搅,对俗人的讨厌,甚至对死亡的恐惧等都来到了宝玉的生活之中。宝玉敏感的天性使其心境随着境遇不断变化,尤其大观园女儿的香消玉殒和曾经欢乐天堂的失去,让他感受到人生幻灭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寂寞与悲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人生聚散、世事变幻的无常让宝玉备受精神折磨,由此而生出了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感悟。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第一百一十八回,“宝玉也没听完,把那本书搁在旁边,微微地笑道:‘据你说人品根坻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佛教里的赤子之心,就是指真如本性,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智慧。

但是无量劫来,我们被贪嗔痴爱迷失了本性,这种真如本性的特征就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就是佛教的中道。再有第一百二十回宝玉作别贾政的情景:“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了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似喜似悲”实际上是不喜不悲,也是离苦乐二边的中道。“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仔细品味,其实就是不要执著真假、执着于奇俗,都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

色空和中道思想在刻画贾宝玉形象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外貌和才情上看,宝玉有一流的人品,有一副俊秀皮囊,家世和地位也是众人钦羡,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他偏偏不喜欢读书,不爱仕途红楼梦体现的佛家思想,看见时文八股就厌烦。

第五回宴上宝玉困了,欲往内室歇息,秦氏便带其往上房休息红楼梦体现的佛家思想,“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快出去!’”由此可见宝玉对仕途的憎恶了。这对一个封建大家族来说是不可容忍也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

在爱情上他与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对,但造化弄人,二人偏偏没有终成眷属,一个呆傻一个悲愤而死,未得善终。但是,他最后修成“圆觉”,又能“高魁子贵”,又让人感到不是那么伤感。这也体现了佛教所说的世事无常,情非得已。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48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