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智慧

苏树华:明心见性是也不舍智而近愚

苏树华:明心见性是也不舍智而近愚

《佛家的般若智慧》有声书-第一章(9)

作者简介:苏树华,现住山东-曲阜,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遵照元音老人的传法嘱咐,随缘授受,方便接引。凡是发愿证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与我们联系。

微信号

微信号

第四节 心佛二名,同指一实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是佛教的核心理念。既然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那么,佛光普照苏树华:明心见性是也不舍智而近愚,即是心光普照。心光普照,或曰佛光普照,这句话指示我们,放开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灵之光,像宝塔顶上的圆明宝镜,照彻十方,不住一物。达摩祖师云:“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1]可见,佛教不是令人向外求玄的教,而是令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教,所谓明心见性是也。

一、佛光普照,心光普照

(一)心光普照,不住一法,此是真修行

人人本具的这个妙明真心,本来就是普照万相的。人人本具的这个妙明真心,本来就是不住一物的。识得此心,顺从此心,是名真修行,老子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个“唯道是从”,即是唯心是从。唯道是从,或曰唯心是从,此是登地菩萨的修行,亦名悟后“牧牛行”。唯道是从,随缘度众,是名三世诸佛之行,也名自心本然之行。三世诸佛之行,自心本然之行,是最上乘的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行。

佛光普照,这不是外来的光明照耀我们,而是我们的自心光明普照万相,儒家所谓“一视同仁”。也就是说,一视之中,万物同仁。犹如一海之中,万波同水。

一视之中,万相同仁。仁者,觉也,心也。我们的这个觉,我们的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觉察万相的主人,就是我们的显现万相的主人。我们的这个觉,我们的这个心,就是我们的佛,就是我们的仁。

佛经上所说的十方世界,恒沙诸佛,悉皆放光,那也不是外来的光,而是自心的现相,所谓天地万物,无量万相,皆是我们妙明真心中的物。十方世界,无量万相,皆是当人的佛光,皆是当人的心光。我们也可以说,十方世界,恒沙诸佛,皆是当人的佛光,皆是当人的心光。

报身之光,化身之光,皆是法身之光。报身之相,化身之相,皆是法身之相,所谓“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2]。

无形无相,恒常寂照的妙明真心,即是诸人的法身。妙明真心中的生生灭灭的现相,即是诸人的化身。无量万相,一味和合,即是诸人的报身。犹如圆明宝镜,照彻十方。这个照彻十方的圆明宝镜,犹如诸人的法身。镜中的无量万相,犹如诸人的化身。镜中的无量万相所构成的全体大相,犹如诸人的报身。法身、化身及报身,原是一体如如,方便名为三,实际则不二。

心光普照,不取不舍苏树华:明心见性是也不舍智而近愚,不迎不拒。如是而现相,如是而起用,能化解一切习气,能度脱一切众生。行道之人,时时觉照,不逐境迁,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觉之下,则归本位,则当下朗然,则当下解脱。可见,时时觉照,不住事相,是菩萨行。

(二)知是空花,即无轮转

无相真心,犹如明镜。世间万相,犹如镜影。知是镜影,本无实际,不受其惑,即无轮转。是故经云:“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3]

未悟心时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以影为真,捕风捉影,被影所惑,故名世间,亦名轮回。悟心之后,见诸万相,本无实际,是名出世间,亦名安乐刹。是故经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4]

悟了自心,则十方虚空,皆悉销殒,空中幻相,更有何存?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

知了天命,悟了自心,则在在处处,悉皆安乐。贫也不依,富也不挂,陋巷亦安乐,宫廷亦解脱。

这个安乐,是解脱后的安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解脱之乐,是自心的本然之乐。孔子曰,世间万相,“于我如浮云”。释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6]

可见,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是因为圣人悟了自心,或曰知了天命。天命即自心,自心即天命,名虽有二,实际无别。

悟了自心,知了天命,则见心中万相,如露如电。这如露亦如电的万相,正是自心的庄严,正是自心的妙用。

若欲觉悟人生,智慧人生,就要回过头来,把自心看个明白,儒家所谓反省,也就是反过来,省悟自心。佛家所谓回头,也就是回过头来,觉悟这个历历孤明的人。

觉悟了自心,回归了自心,便是儒家所说的天下归仁,便是佛教所说的到了彼岸,便是佛教所说的往生了净土。莲池大师云:“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归心,何弗容也。”[7]蕅益大师云:“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8]可见,心即净土,净土即心,离此心外,更无净土。

悟了自心,到了净土,则一切幻有,皆成自心之妙有,皆成自心之庄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异旧时行履人。何以故?未悟之时,见山着于山,见水着于水,所着之物,皆是缚人的绳索。悟了之后,即一切相而离一切相,即离同时,无有先后,本自解脱。

(三)只此当下是西方

佛教所说的西方,是个表法,是个比喻,而不是太阳落的那个方向。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应当如何?我们应当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到自己的家中。古代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日落,就代表着休息,就代表着回家。

休息,就是放下。回家,就是回归自性之家,就是回归净土之家。若向太阳落的那个方向回家,那早已是向外了,那早已是串门了。憨山大师云:“大休歇处不寻常,妄想消时世已忘,都向别处求极乐,谁知当下是西方。”[9]可见,狂心歇下处,此处是西方。

问:狂心歇下处,此处是何处?

答曰:万法归自心,自心是西方。莲池大师云:“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惟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又云:往生净土,不是生到别处,而是“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为往生。”[10]蕅益大师云:“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合观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义明矣。”[11]

佛家所谓回归,儒家所谓反省,道家所谓复归,只是令人回归这个本自清净的心。

回归了这个本自清净的心,以这个本自清净的心而观天下,则天下万事万物,尽在这个妙明真心里,皆是这个妙明真心的清净庄严。犹如有人,戴墨色镜而观天下,则天下的万事万物,皆是墨色,遍寻一切处,不见有光明。其实,光明就在当下,只是不见而已。若是摘下了这个墨镜,以本色之眼而观天下,则光明世界,当下现前。

在我们的心上,有一副杂色眼镜,它就是我们的“妄想颠倒执着”,它就是我们的妄想习气,它就是我们的自性众生。我们带着这样的杂色眼镜而观天下,则天下的万事万物,皆带上了这个杂色。经云:“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也就是说,若离了这个杂色眼镜,若离了这个妄想习气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如来智慧,则得现前。

莫向心外求大同,莫向心外求净土。这个盖天盖地的良知心体,即是大同世界。这个遍含万有的妙明真心,即是华严净土。所以说,实现大同世界,不是把这个地球改造成一个君子国,而是恢复这个本然清净的我,而是恢复这个万物皆备的我。往生极乐净土,不是搬迁到太阳落的那个方向的某个地方,而是回归这个本然清净的心,而是回归这个具足万德的佛。

——————

[1]《少室六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七〇页下。

[2]《传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三八二页上。

[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一。《大正藏》第十七册,第九一三页下。

[4]《楞严经》卷九。《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一四七页中。

[5]《论语·述而》。

[6]《金刚经》。《大正藏》第八册,第七五二页中。

[7]《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卐续藏》第二十二册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第六七八页上。

[8]《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五三八页下。

[9]《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八。《卍续藏》第七十三册,第七三九页上。

[10]《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六八页上。

[11]《净土十要》卷一。《卍续藏》第六十一册,第六五九页上。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42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