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民俗生活 > 民风民俗

开创性与经典性:《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的价值

开创性与经典性:《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的价值

开创性与经典性:《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价值

林继富

《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出版发行了,这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更是宜昌人民的盛事。《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对宜昌市下辖的13个县级行政区分县立卷,时间主要限定在1911年至2011年百年间,自2009年启动编纂,历时近5年完成650万字志稿。这部13卷本的巨著宜昌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我是逐字逐句阅读完的,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让我走进宜昌人的生活世界,不断勾起了我在宜昌调查生活的美好记忆。

我与宜昌民俗

我与宜昌民俗结缘是在1997年开始的。1997年3月16日,我在长阳文化人萧国松先生陪同下,前往长阳椿树坪去采访会讲故事的孙家香老人,这位老人还健在,今年已经有96岁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她进行调查和采访,至今没有中断。此后我每年都会来宜昌,去长阳都镇湾故事村,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村,去夷陵区下堡坪故事村,去兴山调查王昭君的传说,去当阳调查三国的传说,去五峰寻找故事家,去秭归了解屈原的传说和端午节的习俗,在宜昌的西陵区了解长江边的码头和商业习俗。所有这些构成了我这些年在宜昌的所有田野活动,在这里,我不断增加对宜昌习俗知识,也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宜昌人,走进宜昌人。在宜昌这块土地上,宜昌人创造的民俗传统和民俗生活,让我不断成长,我以这块土地上诞生繁盛的民俗为对象,承担了三项国家级的项目,一个是以民间故事讲述和传承为中心的,一个是以清江流域民间信仰为中心的,一个是以土家族人生仪式为中心的,这些文化是宜昌人的传统生活,也是宜昌人的生活类型,我尝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民俗文化传统来看待宜昌民俗和宜昌人的生活。我在以宜昌民俗的基础上从事的民俗研究,获得了两次国家级民间文艺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宜昌民俗是丰富的,是有内涵的,是能够做出大学问的,更能培养人的大胸襟,能够有大作为的。当然,我所做的宜昌民俗研究让我收获更多的是宜昌人的生活情感,在无数次的调查中,我和宜昌人之间的彼此理解,构成了融通和谐的文化共同体。然而,我的调查毕竟是有限的,我对宜昌人的民俗传统和民俗生活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心中总是难免有所缺憾。然而,令人欣喜和庆幸的是《宜昌民俗志》为了系统深刻了解宜昌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途径。

开创性

《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以地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具体落实到每个县级的民俗志,这个在中国文化上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中国,民俗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传统的“观风问俗”发挥着“补察时政”的功能在中国从来就没有过时,但是,专门以县级为基本调查和书写单位的民俗志,在中国古代似乎并不多见,民俗往往被附着在历史、地理或者地方志之中。近百年来,我国的民俗志出现了多元化写作倾向,有县级民俗志,有村级民俗志,但是并没有像宜昌这样组织结构和撰写团队严密实施对县级单位民俗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记录,在这目前的中国是第一次。在这里,宜昌市与各县级行政单位之间建立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宜昌市为核心单位,然后独立地撰写各个县级行政单位的组织人员撰写,由此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的民俗和民俗的地方感,将整体和局部,将个体和集体进行了统一。

《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将行政区划与文化单位进行了科学的统一,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民俗呈现。宜昌市卷,包括宜昌市所属五县、三市、五区的民俗志,这些县、市、区按照行政区划,都是县级单位。“虽然民俗的分布范围与行政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从操作办法的方便来说,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县一级以下的地方民俗志……无论从民俗文化的地方性来看,还是从目前保护行动的基层政府机构的作用上来看,县级民俗志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工作都需要及时进行。”(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以行政单位来撰写民俗志,是继承了中国方志学传统,但是,民俗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仅仅从行政单位的角度来撰写,似乎很难说清楚,我们又不得不考虑文化单位。在中国行政单位与文化传统区域有的时候是密合的,有的时候不一定能够统合在一起。因此,在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撰写的民俗志中,民俗事项就会出现一些重合现象,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同一个文化传统区域的民俗具有同质性,但是,这种同质性只不过是经验层面的,而非生活层面的。在我看来,即使是同样一个民俗,哪怕是一个村落,这种民俗也是不一样的,就是民俗的异文表现,民俗是生活化的,在这里,只有与民俗生活过程,只有与民俗中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民俗就没有重复了,因此,宜昌市民俗志在撰写的时候,每个县的民俗就是每个县的人的民俗生活,他们将自己地方的民俗撰写出来,就具有生活呈现的意义了。但是,行政区划对于民俗的影响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地方政府以及文化人的力量干预民俗的生存和传承是存在的,比如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城镇化等,这些以行政单位为主要行动影响了区域性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宜昌民俗志的撰写却很好地处理了这两种取向,将这两种中国传统的地方志式的撰写方法进行了取舍,从而实现了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创作,也成为宜昌民俗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体现。

《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留下了宜昌人曾经有的生活和现在进行的生活。民俗是生活,民俗是传统,民俗是要变化的,民俗与时代结合得极为紧密,因此,时代发生了变化,民俗自然就会发生变化,这样来看,宜昌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近三十年来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定带来一些民俗难以适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宜昌民俗志将这些生活很好地留了下来,比如长江号子、清江号子、榨油号子、薅草锣鼓等在民俗志中具有很好地记录,这些记录既是过去生活的实录,也是过去生活的记忆,它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志将宜昌人当代生活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是真实的,是丰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宜昌民俗志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一点也不过分。

《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体例的开创性:这部民俗志我觉得超越了先前很多民俗志,就在内容上就远远超乎了其他民俗志的体量。比如在每一部民俗志中的语言民俗中的民间语言的记录宜昌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将地方性展现的充分完整。民俗人物的设置,充分肯定了民俗传承主体的重要性,这在以往的民俗志中是没有或很少有的。

经典性

说到《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的经典性,我以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记录宜昌民俗传统:尽管这部民俗志是以当下近百年的民俗为中心,但是这些民俗趣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与宜昌人生活紧密相联,具有极强的力量,这些力量来源于民俗本身的生活属性,因此,尽管民俗是当下流传的周易辞典,却包含了民俗传统的不断演化过程,包含了宜昌人过往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民俗志成为宜昌人历史文化生活的图卷,这些被记录的民俗具有强大的而力量穿越时空,成为宜昌文化中的经典,也成为宜昌人精致生活的体现。

记录宜昌人现在生活的经典:宜昌民俗志记录的民俗,就是记录生活,然而生活中的文化极为丰富,生活旁涉的关系也极为复杂,宜昌民俗志从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到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精神民俗的民间信仰、禁忌、巫术、民间文艺、体育竞技等民俗事项,这些可以就是一个地方的民俗的“百科全书”。但是这种“百科全书”不是简单的汇纳,不是随意性的捡拾。这些被民俗志记录下来的民俗是经过历时检验的,是经过生活的选择,流传到今天,成为宜昌人的生活,成为宜昌人过去与生活的联接,包含了过去的宜昌人和现在宜昌人情感联接、文化联接的方式,这些成为宜昌人精彩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生活经典的重要内容。当然这些经典有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则需要进一步得到保护,让这些经典在此成为宜昌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宜昌人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并且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不断吸纳周边的楚文化、巴文化。从这些民俗中出现的经典性的民俗传统,一直被传承和发展着,但是,进入21世纪初,大量的民俗文化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生存出现了问题,于是,许多民俗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目前宜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19项, 省级45项,市级64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宜昌人的经典民俗,也是宜昌民俗生活中的经典,我们要让这些民俗的而经典继续成为宜昌人的生活方式。

“记得住乡愁”的经典: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农村诞生于文化生态之下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工业化造成了我们与自己原有文化的脱节的开创性与经典性:《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的价值,许多传统的民俗生活和生活中的民俗已经成为我们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宜昌市民俗志中的民俗体现了当地特殊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当地人创造和传承的民俗对于自己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以及民俗中包含的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宜昌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这些民俗深刻地联系着地方社会中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成为当下记住乡愁的经典文化传统。民俗志中涉猎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民居、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非物质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禁忌、巫术、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游艺、体育竞技等各种民俗事象,构筑成宜昌人家园感、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记忆内容。

文化转换中的经典:民俗在当下社会常常被地方政府或者各类文化人转变为文化资源。民俗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待,成为国家珍视的公共文化。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创性与经典性:《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的价值,国家还调整法定假日体系,把主要的传统节日恢复为法定假日。各个地方在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资源大做文章,显然看中的是这些民俗经典的资本价值了。也就是说,民俗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在当下社会,他还具有资本性的价值,这也正是当下中国民俗转型时期凸显的最为鲜明的现象,在宜昌民俗志中既有这些经典民俗转型的记录,也有宜昌民俗的资本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和传统基础。

经典制作的经典策略:宜昌民俗志经典的形成源于民俗本身的经典,但是更多的操作民俗志的具体人员和政府的帮助,宜昌市民俗志的编纂者都是谙熟地方文史风俗的行家里手,这些民俗本身就是他们的生活,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不断深入民间,对某些似是而非的民俗说道进行仔细甄别。宜昌市政府将民俗志的编纂,纳入了全市精品文化工程,由宜昌市文联与其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的。市、县两级编纂委员会,和由民俗、方志、文博、政协文史方面的学者与三峡大学文科教授组成的全市评审委员会对民俗志撰写过程的把握和民俗的反复评审,成为经典性民俗志的保障。

总之,《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民俗志表明,民俗不是社会思潮,但它是社会思潮的基础和温床,是具备推动社会思潮发展的力量,由此显现出民俗旺盛的生命力。民俗志的撰写者充分认识到传统民俗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并且直面迅速变化着的当代社会,直面现代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提出的问题,宜昌民俗中包含丰富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这是推动宜昌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是具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经典,这是这套著作的魅力,也是这套书将成为传世的根本所在。

当然,不是说《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一点瑕疵没有,在我看来,民俗志的民俗性和生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俗志中的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强。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minsushenghuo/265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