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文化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在秦淮河的桃叶渡渡口迎接自己的爱妾,作了一首《桃叶辞》: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历史如烟,现在我们漫步秦淮两岸已不能循迹怀古,但是,诗文碑刻历经六朝的流水与青山,也似乎显得清晰了。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南京有王气,这是其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相传秦始皇认为南京有王气,担心有王气的地方要出天子夺他的一统山河,于是开凿了秦淮河,要把王气泄光。当然这是历史传说的笑谈,但是却肯定了南京虎踞龙盘的价值。历经两千多年,金陵的王气从未中断,只是兴衰更迭太过频繁,但绝非“短命”。

从孙权建都南京城起,断续有东晋、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时代在南京定都,历经一千五百余年。总的看来,她经济繁盛,百业兴旺,是赤县神州最富庶地区的一个中心地点。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诗言志。这就是说,诗人们南京的吟赋都出于心声。郁郁钟山,曲曲秦淮。能够刺激出诗人心声的,不外乎一为景,二为事,三为人而已。景有雄、秀、幽、丽之别;人有忠、奸、善、恶之分;事则有国之兴亡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业之成败,沧桑变化,物换星移。所以诗人不拘时代,所咏者必定有兴、有观、有群、有怨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正是这些兴、观、群、怨生动地通过一个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南朝是南京最繁华的时代,六朝脂粉聚于一时,素有“清发”(李白夸之)之称的谢朓在《入朝曲》中写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极写金陵繁华景象,以壮随王入朝声势。

后又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曰: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璇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首惜别诗读来使人惆怅,一开六朝气魄。

再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写下: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殇。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从此诗可以窥见李白对于谢朓诗文的承袭,可谓异曲同工。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这种送别诗是南京诗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无论的是朋友惜别还是情人相送南京的历史文化,此去经年,伊人何处……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离别总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南京紧邻长江,从阅江楼上望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为离别、送别增加一份烟波浩渺,也因为长江之水的流淌诗意漫延千古。

正如范云(南朝诗人)在《之零陵郡次新亭》中吟咏的那样: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仓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浅显易懂,诚如钟嵘《诗品》所说的那样:“轻便宛转。”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南京曾被十个朝代先后定为首都,但是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往往如过眼云烟,但回望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秦以后又有几个朝代能够延绵三百年长盛不衰呢?所以,许多对于南京建都史的刻薄评价,是不公允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很多文人骚客途径金陵不禁感概万千。李白怀才不遇,离京南游,在金陵凤凰台,大发对朝廷的牢骚,作了这首名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当年的三国吴宫只剩下野草闲花,已近难觅旧径南京的历史文化,晋朝的贵族则都埋在古墓里了。三山遥隔云烟,如在天外;白鹭洲被大江冲割为濛濛沙洲。最后他叹息报国无门,愁闷万端,是美丽的金陵风物为李白暂时解脱了苦恼。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当然除了诗仙李白最有名的“南京诗人”当属刘禹锡,他的《金陵五题》可谓写尽六朝烟云,在《石头城》中: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意思是说,金陵四面是山(笔者按:此处表述不准确,南京东面多山,有夸张成分),长江的潮头冲击空城,发出寂寞的声音,秦淮河上的六朝明月,依然在夜深时从垛口浮行过来。诗人以空城与寂寞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好似一篇金陵的历史的浓缩小结。思古之幽情在南京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显得别有味道,但是历史的沧桑变化又不免使诗人惆怅。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六朝的梦幻在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体现得很通透,乌衣巷是东晋王谢两家的居住的,现在两家早已消失,只剩下寻常百姓了,燕子在老百姓家筑巢时,还记得王谢家的雕梁画阁么?所以刘禹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在南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晚唐时期经济凋敝,文人雅士来到南京不免触景生情,感慨系之。诗人韦庄的《台城》千古一绝: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是南京最早的一段城墙,其风物也是很美的:霏霏的细雨,轻啼的山鸟,十里长堤,无限烟柳。在这些美丽的风景里的“六朝如梦”四个字南京的历史文化,就为这些风景蒙上了一层惆怅色彩。杨柳本是无知无觉的植物,但经韦庄说出了“无情”,倒使人觉得它本是有知觉的,只是无情而已,这就是诗。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走过繁华的唐朝,历史开始消散,六朝之后五代的南唐定都南京(金陵),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的臣子,也是他的词友,他在南京写下许多好词,其中以《谒金门》最为著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可以说是南唐宫廷的一副图景,我们知道在南京除了总统府和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尚存之外,其他稍久远朝代的历史遗址都毁于历史的硝烟之中,比如靖难之役中的明故宫。所以说像冯延巳这样的诗词细致刻画了南京历史上的宫廷图景是值得研究的,虽然他表现的还是宫女的凄怨哀楚,但是我们也可以瞥见一方宫檐,这就是诗意所在。

在后主李煜的词中总有悲凉的气氛,这又是一个文化特征,建立的南京的王朝往往带有悲情色彩,所以历代郡主往往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朱帘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十里,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尧殿影,空照秦淮。

这种亡国之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生、国家命运的思考,但是对于南京这座城市而言,除了秦淮风月,几乎没有答案。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到了宋代,南京的经济有所发展,算是恢复了一半元气,虽然不为国都,也可媲美之。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迈时曾于南京半山园养老,远离官场使他对于风物之美有了特别的发现。在南京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醉我以清明。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晚春的风把花吹落了,处处绿荫。山上的路护着浓荫,半山园的林屋一片鸟声,十分幽深。或设小坐休息,或扶杖着履寻幽。小鸟经过,唱着好听的歌。这可以说是南京诗歌的恬淡时期,也反映了当时南京的历史文化样貌。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同样,大文豪苏东坡在游蒋山(钟山)时写下的《同王胜之游蒋山》: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诗句文采斐然,妙语连珠,见南京江山之美。这一点在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诗作《怀金陵》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芷荷声里听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再如另一位学士晁补之的一首《宴桃园》:

往岁真源谪去,红泪扬州留住,饮罢一帆东,去入楚江寒雨。

无绪!无绪!今夜秦淮泊处。

这里叙述了一段故事,诗人在扬州有个红粉知己哭着要他小留,然而最后还得饯别,饮罢乘船东行,经过金陵。这一次又来金陵,夜宿秦淮,身在大好风月之中,而想起旧事,情绪不免有所影响,辜负了这么美的秦淮景色!

品味南京的历史文化我们从诗文打开一扇窗户也别有洞天

刘勰《文心雕龙》云:“……能洞监风骚之情绪者,抑亦江山助之乎?”南京以其独特历史、文化、自然、民风给了历代文人无限的诗情,当然本文选历代诗人笔下的南京是取一抹诗性,正如南京的文化一样充满了淡定与从容。我们不妨从诗人的眼光来品味一下南京,这“江南第一州”圣地,也许一幅“江南文化”的山水画就会徐徐展开。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enwenlishi/69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