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

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

书籍 | 《中国哲学简史》

领读 | 飞鸿

各位书友好,经过了对孔子儒家学派的初步了解,我们开始进入儒家学派的反对者——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社会背景与儒家学派非常不同。墨家的游侠武士来源于社会底层民众,而儒家大是自学者、思想家。底层民众或武士群体离开了土地生产,处于“游”的状态,有自由流动的特征,有一点像西方“市民社会”的雏形,所以冯友兰先生用霍布斯的“自然人”理念来进行类比。

这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并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游侠”群体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性质就不是依附于土地的农业生产形成家族组织的性质,甚至这种群体组织有些像西方那种“城邦”的自由民组织。

在第二章中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冯友兰先生曾经比较过“城邦”和“家邦”的不同,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是按人生来的地位,等级形式形成的,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天然高于儿子。但是一个“游侠”组成的群体里,每个人的关系性质近乎平等,难以找出理由来论证甲比乙更重要,应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所以,墨家的组织就产生了“兼爱”的思想。

“兼爱”不同于儒家的爱。儒家的“仁”也提倡爱人,但是儒家的爱人是有“别”的,对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的爱天然比对他人的父母和子女的爱更亲密更重要。在儒家看来,这是人之本性。但是墨家认为儒家这样分等级的爱人就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应该“人人平等”,或者“人人为他”。墨家这种思想,很像近代乌托邦的那种思想。

霍布斯的“自然人”理念产生了西方的“自然法”体系,墨家的思想不会产生“自然法”,也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墨家虽然提倡人人平等,但在政治上依然推崇有一个君王来统治民众。虽然是兼爱,平等简述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但并非民主政治的思想,依然是“王道政治”的思想简述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这是和儒家、道家、法家等相同的。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都不出于对“天道”、“王道”的认可,即使是最提倡平等的墨家,也一样推崇“王道政治”,而非近代西方以来产生的“权利政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百家的同源——“王官之学”的深厚背景。

为了反对儒家有等级区别的爱,墨家想尽办法对“兼爱”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墨家认为儒家的等级制度,以及“正名”思想中的人各有各的社会位置和本分义务,是不平等的表现,进一步论证利他就是利我,鼓励为公,反对为私。

其实,墨家对儒家有等级有差别的爱的批评,并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并没有“兼爱”的思想。

儒家或其他学派那里同样有“利他”、“为公”、“平等”的思想,甚至更加丰富。我们可以从《礼记.礼运》中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可以从《庄子.人间世》中看到“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这里可见天子与普通人在“天”面前都是平等的(庄子可以看做兼有儒道的一个思想家,在后面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庄子);

在《孟子》中看到“人皆可以为尧舜”,鼓励人人向善,人人都能有所作为;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西铭》中可以看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在明代王阳明可以看到“人皆可以为圣”;在中国化的佛教里可以看到“人皆可以成佛”。

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

那么墨家的“兼爱”与儒家这种“兼爱”有什么不同呢?

儒家的兼爱思想,是有顺序的,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再爱朋友他人,符合人的自然性情。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顺序。

在六经中的《尚书》第一篇《尧典》里即描述出尧帝的人生过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早于孔子几百年的《尚书》即表达出这种从“爱亲”发展到“兼爱”的动态过程。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这样的顺序比较符合人性。

所以,从墨家的这些思想反过来可以看出,儒家很多的设计,并不是压抑本性的,而是有着其符合人性的地方。墨家的很多思想反而有些极端,在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家族组织为主的社会结构下,实践起来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

墨家对儒家的批评并非只有“兼爱”的问题简述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而且还有“信仰”的问题。墨家的社会阶级多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容易接受鬼神信仰,对不推崇鬼神信仰的儒家报以批评态度。所以,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在第四章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孔子以“人本化”思想拒绝了西方式的“神本化”思想。

如果我们仔细的去重新体会孔子这种“人本化”的思想高度,可以理解到他拒绝对鬼神的崇拜,并非不敬重鬼神,而是他认为在“方之内”理性的思考和教化民众比用“方之外”的东西来影响民众更包容和重要。而这种在“方之内”的教化模式,需要的是“十五志于学”中的“学”,而不是简单的“信”。

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

以理性的“学”来认识天道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及认识自己,逐步上达到“君子”和“圣人”的高度,并且颇具智慧的在这个关节点上,不超越这个高度。墨家学派未必理解儒家学派拒绝鬼神信仰背后的深刻理念。

这就很像在今天,我们也未必理解中国文化的信仰与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以至于简单的认为中国文化无信仰。

其实,墨家推崇的鬼神信仰,并不能产生西方的那种高级宗教,因为墨家推崇的鬼神崇拜只是一种实现“兼爱”的工具,并不专门去发展高级宗教需要的严密教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墨家的鬼神崇拜也是有局限的。

与这种鬼神信仰相应的,就是墨家批判的守孝问题了,这也是对“礼”的问题的看待角度不同。

我们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曾讨论过农耕文明的家族制度下需要重“礼”,而儒家对“礼”的设计目的,除了建立家族结构秩序,另一个就是相应于“方之内”的思想倾向,着力于去掉鬼神信仰。祭祀之礼的目的是针对祖先亲人,而不是“方之外”的鬼神。祭祀与其说是对死去的亲人的礼仪,不如说是借用这种庄严的礼仪形式突出生者对当下生命意义的教育,从而让生者从对过去的先人那里获得一种在当下延续生命的能量。

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

而墨家对儒家“宿命论”的批判,这就涉及到我们曾在第四章探讨的儒家对于“知天命”的深刻内涵。

在孔子的思想那里,“知天命”的内涵并不是逃避和消极书籍|《中国哲学简史》领读|飞鸿|书籍,而是富有智慧的知道天命中不可到达的“边界”。人生唯有知道天命赋予的责任和天命中不可抵达的边界,才是具有真正智慧的人。而这样的思想并非鼓励人不进步,而是鼓励合理的发展进步。孔子在《易经》中鼓励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样在《易经》中提醒随时要“君子终日乾乾”。

墨家从孔子时代开始盛极一时,甚至一直延续到秦朝统一,到西汉时甚至依然存在,为什么最后却逐步消亡了呢?

对于游侠武士组成的墨家来说,他们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有军事化的行动,这就对现实国家权力体系构成了威胁。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尚且可以在各国相争之间存在,而到了秦汉大一统之后,这样的游侠武士社会组织就不可能长期被中央政府容忍。

墨家有他的国家理论,甚至有着严密纪律性的组织结构,似乎显得比儒家更有现实可操作性。其实儒家除了心性上对人要求修养提升和建设家族组织上的礼制规范之外,同样有国家组织上的理论建设,这在孟子、荀子那里能得到阐述。

而在第四章里面,冯友兰先生提到过孔子著《春秋》就有为后世立法的意义所在。在汉朝,《春秋公羊传》成为汉代改制立法的依据,之后的历朝历代,孔子的六经都像一个宪法一样成为立国的指南。

研究墨家的思想,我们可以反过来看儒家,这种思想的交锋在春秋战国时代经常出现,我们已经可以开始隐隐的感觉到“百家争鸣”的精彩序幕了。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6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