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孔子作为典型的文人和当之无愧的圣人,对战争非常厌恶、痛恨。

那个时候的战争是什么?

战争就是毁掉旧制度、旧体制,就是新体制挑战旧体制。

孔子痛恨这种挑战。

他极力希望恢复过去的周礼,极力倡导恢复东周。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渴求道德伦理文化对人们的熏陶,期望以"仁"为本,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他十分注重道德在国家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的是建立一个"父慈子孝,兄弟相亲,君臣相得,夫妻相敬"的"理想人格"组成的理想国家。

"仁",成为孔子所有思想和言行的最高标准和原则。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仁"贯穿始终,可以说,孔子的学说就是"仁学"。

什么是"仁"?

孔子认为,"仁"有三方面的意思:

第一,仁,就是爱人,这是孔子对"仁"做出的最基本最明确的解释。

很显然,孔子认为"仁"首先应该自爱,从自己做起,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才能够爱他人,从"孝悌"到"泛爱众",这是人的善良本性,人们以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去衡量别人,用自己的同情心、同情心来帮助和关怀他人。

第二,"仁"为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忠就是竭尽全力,用自己之心去爱他人;恕就是既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仁是忠和恕的综合,是孔子行为所要遵循的"道"。

第三,"仁"的行为之本为"孝悌",孔子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弟"《学而》)还说:"君子驾于亲,则民兴于仁。"

这里"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爱和亲情。"弟"既悌,指弟弟对兄长的爱和亲情。由此,孝悌是"仁"的情感基础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人的血缘亲情关系,代表着仁爱精神和道德义务。只有在孝悌的基础上,人们才会爱个人,维护家庭,博爱社会,最后形成一个人伦情感良好的社会。

第四,为仁由己。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指人的自然躯体,而是指人的精神境界,既人者,仁也。因此,仁是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是我们追求的崇高境界,只有满足它了,我们才能成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因此,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那么,如何为"仁"呢?"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们只要以君子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做到庄重、严肃而彬彬有礼,为人宽厚待人,诚实不欺骗,机敏而勤奋,不断施行博爱,恩惠他人,就可以成为"仁人",成为理想的人格的人。

这是孔子"仁"的基本要义和行动原则。

仁,说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起来也不太困难,关键是如何做到"仁",这是重点。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们都以"仁"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这个冲突,那个矛盾了。就不会出现暴力、欺诈、坑骗、违约等现象,也不会出现违法乱纪,这是多么地美好啊!

感谢孔子,能有这样的思想,这都过去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想想看,孔子"仁"的思想和理念对我们建设文明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远的不说,最近在一个小城连续发生了两起杀人事件。一起是因为邻居之间因为过道问题,积怨已久,直到三月初的一天,一方将另一方一家三口灭门。

另一起是夫妻长期不和,导致男方在今年四月底将妻子、小姨子和岳母一同杀害。

这都有多大仇?

还不是丧失了"仁"而导致的吗?

为什么彼此不能让人一步?为什么要如此惨无仁道?

仁,我们呼唤孔子为我们缔造的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品质!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因为,它太重要了!

我们必须深深理解它的内涵。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第一,孔子"仁"首先关注的是人们深处其中的家庭关系,然后才是推己及人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孔子的"仁"是内在的自觉的德性,它必须受到"礼"的制约。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礼"是"仁"的实现形式,是外在的纲常和规范,也是人们通过血缘情感、宗法制度而内化于人的心中,使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礼"的规范和约束。礼"在"仁"的影响下更多的注重了人伦情感;

第三,孔子的"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他十分注重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人际关系,更多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自然问题,在"仁"要求之下注重人的内在和自觉,强调直接的感悟和修身,主张人的积极入世,既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偏重于生活的感知和感悟,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直觉性和现象性;

第四,对待自然的关系上,孔子"仁"的原则给予对自然的尊重之上,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合的,既"天人合一",孔子提出"唯天为大,唯亮则之"表示对自然之道的尊重与感知,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建立在自然规律上的合理主宰,体现了"仁道"与"自然"的统一;

第五,在孔子那里,"仁"是目的,但不是绝对的目的,它以"爱人"为道德内涵和行为所享,是每个人努力的航向,为自己的快乐,更为社会的快乐,他的"仁"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它"只有无限的展现,没有限界,因之也没有完成"它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是成就一个理想君子的人格和完善和谐的社会的;

讲仁离不开义

孔子的义利观并非仅言"义利"对立,而是对于"义利"关系予以了辨证的理解。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孔子关于义利观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义利对立,仁而不富

"义"是孔子"仁"之内涵的延伸,由仁而生,具有一定的仁爱精神和道德倾向性行为,是

自律性的;"利"一般指个人的私利或私欲,包括本能欲、物质欲和名利欲等。

在孔子那里,重义而轻利,认为义是第一位的,利是第二位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义以为上"。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以义作为我们的行事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行为标准,时刻遵循道义。

第二,"见利思义"。孔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都在强调,一利当前,不要盲目追寻利,而是谨慎考虑其是否合乎道德,合乎应当。

第三,以义制利。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利"与"义"发生矛盾时,人们应该先义而后利,以义来制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最后,舍利取义。指在义与利不能统一时,孔子宁可舍弃富足,义而不富,也不愿不义而富,他始终坚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的思想,"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久为合乎"义"的"利"可取,不合乎"义"的"利"虽贫也不能取,如若不可,杀身以成仁。

二)义利统一,仁而富

在孔子那里,义利并非对立,正如冯友兰先生说:"儒家所谓义利之辩之利,是指个人私利,若所求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则其行为不是求利,而是行义"。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可见,孔子并非否定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是追求个人利益上的众人之利,以达到公利的大义大富之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富仁方面,孔子所说"周有大费,善人是富"。认为人们应该像周朝那样,遇到大的封赐时,给予善人更多的奖赏和财富,让其富裕起来,既贫富的多少是以道德行善为标准,而并不是以物质上的金银财宝、田园宅舍为标准,善人既是世上真正的富有者。富商方面,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里,孔子肯定人的正当物质欲求,对子贡的经商能力是认可赞许的,除此还对子贡的经商行为作过鼓励和训诫,教育子贡在贫困时候要追求"义",在富足的时候更要遵循"义"。富民方面,孔子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民富。对于统治者而言,"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夫如是,则四方之民摘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如此,孔子意在说明统治者如果以"义"为行事的标准和原则,就能使各方的百姓前来投奔,这才是最大的利益。"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可见,以"义"为标准施恩于广大百姓《论语》中孔子的“仁”与“”,就会产生众人的"公利",他就不仅是"仁人"更是"圣人",即义与利之完美结合之人。

首先,"义利关系"作为孔子财富思想的直接来源,更偏于客观、感性和现实;具体来讲,孔子的义利关系贯穿其思想始末,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的重视,依据社会现实,以对义利关系辩证的理解来化解社会矛盾,认为义归根于"仁"的内在精神,利是世俗社会下人的欲望所求,义利并非对立《论语》中孔子的“仁”与“”,孔子虽然重义但不轻利,认为利必须依于义,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孔子的义利关系更多关注财富的人性和社会利益,偏重对财富的个人研究;具体来讲,孔子的义利关系,首先立足于个体基础之上,强调以"义"为个人行为的原则和标准,要求人们遵循道义来创造、分配、交换和使用财富。

最后,孔子不反对人们的私有财产,认为靠道义的方式获得的财富都是正当的,合理的,持肯定乃至鼓励的态度。

《论语》中孔子的“仁”与“”

孔子所说的大义,正是国家之公利,只有大义才是大富,民富才是国富。

孔子认为认为仁义道义为上,"饭疏食,饮水,曲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要符合道义,出于道义,即使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也会其乐无穷。

如果,我们都这样想,以仁为上,以义为大,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意外、矛盾、冲突何必惊动国法!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2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