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 | 刘绍瑾(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原文标题 | 《 道家美学现代境遇与意义生发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

本文略有删减

原文提要

在中西融通、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传统重要一翼的道家思想老树生花,焕发了通向现代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现代重要的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文艺思想的阐释来为其美学理论找寻据点。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中西比较视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传译中介,以及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包含台港及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六大美学家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维廉、 李泽厚,大多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差不多有一半可被归入现代新道家行列。他们的美学建构,实现了道家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

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重要基础和主干,在中国古典时期的文艺批评中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中国美学、中国文论与儒家既对立又互补的重要思想遗产。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碰撞、融通的20世纪,努力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邃海洋中发掘出具有再生性资源并成功有效地植入现代文艺美学的建构中,创造出既有现代思维形态,又具有民族根性的美学理论,就成为许多 20世纪中国美学学者共同致力的方向。

在此历史背景下道家思想老树生花,焕发了通向现代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大批受过西学洗礼的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文艺思想的阐释来为其美学理论找寻据点。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中西比较视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传译中介,以及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所以,考察道家艺术精神的现代阐释及其参与中国美学现代建设的路径就成为一个极富学术价值的论题。事实上,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及它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曾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术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打通古典与现代,探讨道家文艺美学的现代生发、现代影响、现代参与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才出现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王国维,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是现代美学家对道家艺术精神的阐释,出现了一些探讨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维廉等在美学视域下对道家思想进行富有现代意义新阐释的论文,有关上述美学家的研究专著也大多涉及或立专章探讨其与道家艺术精神的联系;二是道家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因缘的研究,一些研究京派文学团体的论著多牵涉这一问题,这些对具体的艺术实践的研究,大大丰富了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关系探讨的深度。

上述研究开拓了视野,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建设中传统因子、传统影响的重视。但仍存有诸多不足,缺少把大陆和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的美学建构通观的理论视野和学术意识,整体的、系统的观照也显得不足。本文通过对在古典时期有重要影响的美学传统现代生发的考察老庄的道家思想,简言之,既以道家影响之眼看中国现代美学《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又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看道家美学的历史展开,不仅能揭示出古典向现代转化及重新生成的价值意义与实际可能,不仅书写了道家美学意义向历史展开的新篇章,也不失为思考中国现代美学生成肌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现代美学史上的现代新道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道家思想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不断发掘,在新儒学炙手可热之际,作为“国学”另一极的道家也深受青睐,“现代新道家”这一称谓及其所代表的意义符码应运而生。如果以上述大中华视野现代美学史观来看,在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维廉、李泽厚堪称最有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六大现代美学家除李泽厚之外,其他五人都可列入现代新道家阵容之中。这样一来,中国现代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六大美学家,就有五人成为现代新道家的可能人选!这一拟议中的数据足以显示出道家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整体版图中的分量,足以显示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影响之深、作用之大!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朱光潜,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新道家”(也有人称为“当代新道家”或“当代新道学”)这一概念最早由中国科学院的董光璧先生正式提出,1991年董光璧发表了《当代新道家兴起的时代背景》一文及《当代新道家》一书。在《当代新道家》中,董先生把注重“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的李约瑟、“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的汤川秀树和“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的卡普拉看作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他们“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发展出它的现代形式”。董光璧虽说是在科学史的背景之下提出这一称谓的,但甫一提出,便不胫而走,很快延伸到哲学、文学等人文研究领域。

“当代新道家”的身份理论和家族谱系仍在持续的争论当中,胡孚琛指出“继承魏源、严复、吴虞乃至汤用彤、胡适、陈寅 恪、王明、陈撄宁、金岳霖、方东美、蒙文通、宗白华、萧天石等人的道学传统,形成当代的新 道家学派”。陈鼓应等则认为严复、金岳霖、方东美、宗白华等人可称为当代新道家;冯友兰、熊十力等为儒道相兼的哲学家;蒙文通、汤用彤则属于具有道家情怀的哲学家。在文学上,大作家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有很深的道家情结,而京派作家更与道家因缘深厚。樊星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道家精神的复兴历程,认为“汪曾祺、贾平凹、阿城、韩少功、李杭育、马原等作家在当代文坛上唤回了道家精神,……尽管他们不曾对道家精神作过深入的研究,也不曾树起‘新道家’的旗帜,但他们的作品足以确认:‘新道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已在世纪末成其波澜壮阔之势。”

上述“新道家”的提法与提名,由于学科领域不同,论者的着眼点和尺度宽松不一,因而略显混乱。我认为,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以被视为“现代新道家”的人物,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论其成色:一是其思想体系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占有重要份额,二是在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方面有创造性贡献,三是极力推介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而且这三点是互相联系的。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宗白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艺术精神”话题对

道家美学意义的彰显

如果以道家思想影响、参与中国美学现代进程这一视角来看,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有两个时段(或区块)特别富有建设意义:一是20世纪前半期,一些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们不自觉地以道家的思想、语言来翻译、理解他们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概念,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富有艺术精神的道家思想实现了和西方现代美学观念“不期然而然的汇归”;二是60—80年代的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出版于 1966年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它所引发的话题,既是此前美学传统的延续,又对其后整个大中华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前一时期现代美学接受道家影响还处在潜在的、不自觉的状态的话,那么徐复观等开创的“中国艺术精神”则是明确的、有意识的理论建构。这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复杂、贯通性的话题,不仅可由此反观折射儒道的二分与融合、古今的断裂与对接、中西的碰撞与汇通,还纠结体现出哲学与美学、艺术与道德的分合际遇。此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彰显了道家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一个不宜被泛化、不应被滥用的特定话题。一旦被泛化,讲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就会很容易流于空疏、过于宏观。尽管之前关于“艺术精神”之类的概念多有出现,如王国维的重要论文《屈子文学之精神》,郭沫若说《庄子》中“梓庆削木为 ”的寓言故事 “可以道尽一切艺术的精神”“这没功利心便是艺术的精神”,宗白华称汉末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但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且作出系统的理论阐发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徐复观。当然,徐复观之前,包括宗白华、特别是现代新儒家一些学者(如方东美)做过铺垫工作《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唐君毅更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现代新儒学的问题阈中去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义。现代新儒家认为,科学、宗教、艺术、道德为文化精神之四维(徐复观则认为科学、道德、艺 术为文化精神的“三大支柱”),西方以科学、宗教领先世界,而中国则在艺术与道德上具有优势。

这是中华民族建立文化自信、自立世界之林的基石。“所谓道德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之不同,即主观(我)与客观(物)之和谐融摄关系,与西方所谓主观与客观之紧张对待关系之不同。科学精神为主观之自觉,去了解客观自然或社会之精神。宗教精神为主观之自觉,去信仰皈依客观之神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而祈求与之合一之精神。艺术精神为主观之自觉,欣赏客观之境相,或求表现意境于客观媒介如声色文字之精神。道德精神为主观之自觉,自己规定支配主宰其人格的形成之精神。”

《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徐复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显相就是艺术精神。钱穆就认为《诗经》中的比兴“即是人生与自然之融凝合一,亦即是人生与自然间之 一种抽象的体悟。此种体悟,既不属宗教,亦不属科学,仍不属哲学,毋宁谓之是一种艺术”,“中国文化精神,则最富于艺术精神”。方东美亦言:“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歌或造型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面对西方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中国传统的儒和道作整体通观,而一旦具体深入到中国艺术的时候,他们又自觉不自觉地注重于儒、道的分辨。

道家美学影响史研究的启示

研究道家美学的影响史,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影响发生的现场是复杂的而非单线的、有时隐含的而不一定是明确的。就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而言,本文认为以下三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1.中西美学的中介作用

一部道家的现代美学影响史,同时也是一部道家思想与当红的西方美学思想的链接、比较、汇通史。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丰富的传统资源,还是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前在视野”和传译中介。

2.隐型影响与显型影响

道家美学的现代影响、老庄艺术精神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汇通,还表现出那样一种重要特征,那就是由于“美学”这一概念、它所指称的学科,以及围绕这一学科而建立的名词系统,来自于西方。而富含艺术精神的老庄原典却不是以艺术为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哲学著作,其深刻影响到的中国古代艺术批评,也鲜有自觉的、系统的理论阐发。在“欧洲中心论”思维强势、中国学术实现现代转型的二十世纪,外来的西方理论就处在一个显在的位置,而老庄道家的影响,则表现为隐型 状态。研究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就要让人深信,在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除了处在显型位置的西方影响外,还存在深厚而强大的本土渊源,道家是最重要的一极。而且,道家思想与影响到 的西方思想具有可沟通性、可互释性。正是由于这些,许多中国现代美学家很自然“汇通”了中西!

3.研究、阐释与理论建构的统一

研究与阐释都属于广义的“接受”。然而从现代学术史上讲,20世纪前半期的道家美学的研究,都还处在一种“潜研究”状态,即道家美学尚未作为独特个案受到系统的“研究”,很多有价值的解说多属旁涉的、零散的。这些“潜研究”尽管没能达到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规模,但对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的阐释,却使道家美学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彰显,并且有力地融合到这一时期的美学建构中。在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研究中,既以主要源于西方的现代美学观念对老庄思想进行了极有价值的现代阐释,又把这一阐释融汇到其美学理论体系建构中,因而体现出来的是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与其现代美学建构的统一。

原文首发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42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