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智慧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道家的无为

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的时代

新技术对工作时空界限的颠覆使劳动日益侵蚀私人生活

日益失衡的就业市场和生存压力则迫使青年接受这一侵犯

情感、欲望、无目的和无意义的闲暇

这些自我空间在工作的围城中日益萎缩

而后者为我们留下的唯一的释压窗口则是消费

这是快乐的商品化,也是生产逻辑的最终延伸

在消费的极乐中,规训我们的生产逻辑不是更加强大么?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卓别林:《摩登时代》

面对生活的贫瘠,当代的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长征

从「断舍离」到「佛系」,从「躺平」到「00后清理职场」

当代年轻人开始拒绝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律令

拒绝不合理和不人道的工作境况和kpi考核

拒绝消费主义的魅惑许诺,回归极简生活

拒绝工作所强加的虚幻社交,重建个体的私密空间

在媒介景观的喧嚣中,一场日常生活的哲学革命正在进行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躺平」的生活

不过,这是怎样的哲学?

许多人将这样的生活方式同老、庄的无为相联系

但道家的「无为」是一种「躺平」哲学么?

事实上,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也不做

不是, 而是循“道”而为、不妄为

不要根据一己的意见、意志、欲望去随便为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明代嘉靖年间《道德经》刻本

“无为”是指先为、抓住时机去为

“无为”的前提是懂得万事万物生长的自然之道

抓住事情的关键,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它的运用有政治上的无为之治

不刺激百姓的欲望,不依赖烦琐政令

也有人生上的以柔克刚,未雨绸缪,善始善终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庄子

在《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老师

将以通俗晓畅的语言

阐述老子的生活哲学,说明「无为」所蕴含的行动能量

她以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

“躺平”是资本压力下的“内卷”造成的无奈

躺平这一选择多少蕴含着悲壮的味道

但老、庄恰恰是“反躺平”的哲学

他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求以退为进

他们是用反语刺激世人觉醒,而不是无事可为

书名:无为的能量 ——《老子》哲学40讲

书号:978-7-300-30787-9

著者:林光华

定价:68.00 元

出版时间:2022 年 7 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无为」是一种「躺平」哲学么?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如果说“自然”是人的行为原则,那么“无为”就是具体的行为策略。“自然”是理论层面的,“无为”是实践层面的。“无为”是可以具体实施的。今天人们对道家尤其对《老子》最大的误读应该就是“无为”,以为“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很消极。在翻译时大多数学者都将“无为”译为“”,就是没有行动,这也容易被西方人误解。其实“无为”是遵循“道”而为。“无为”不是躺平,而是不妄为,不要根据你自己一己的意见、意志、欲望去随便为。“无为”,其实是一种反向的表达,是老子“正言若反”的特殊语言方式的表现。当然儒家也有“无为”,儒家为政的最高境界也是“无为”,垂手而天下治,像尧、舜、禹,他们德行高,以德化人,便是“无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来源于对事物的细心观察。第六十四章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指出,事物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持守,还没有发出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脆弱的时候才容易破除它,在微小的时候容易驱散它。所以,我们做事情要从小处为,从有一点点征兆的时候就采取行动,不要等坏的东西扩散了,事态严重了再去为,这就是非常经典的概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思。“无为”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这一句,也就是在一个坏的影响还没产生的时候,就要开始有所作为。当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还没有变坏的时候,你就要去防备它,无论治身还是治国,等乱了再开始治理就已经晚了。这是“先为”的智慧,要“占先机”,抓住时机去为。

中医就是运用的这种思维,治未发之病。中医讲究的是提前预防,在这个病发生之前就要去预防,比如说到秋冬天容易感冒,小孩子出门前要搓一搓脑门,加快血液循环,去适应温差;小孩子在暖气下玩得淌汗了,要等汗干了再到户外;燥热时每天喝点芦根水,清热去火;早上起来要喝一杯淡盐水等等,中医实际上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养生,不用做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但可以预防疾病。就算病发了,也要及时治疗,第一时间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河上公注:“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治身治国,当于未乱之时,豫闭其门也。”也是说当一个坏的事情才刚刚有一点点苗头,还没有完全发生的时候就要加以控制。治身治国也是如此,在你的身心未乱、国家未乱的时候就要开始治理。这是“无为”的第一个层次的含义。

第二个层次是“为者败之”,是说你太过有为的话,就会把事情搞砸了。“执者失之”是说你太执着于它,也会失去它。人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从根基处理解事物,日积月累,终有所成,因为很粗的树也是从微不足道的小树苗长起的;再高的台子,也是从扎实的地基开始的;不管多远的路,都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不要太有为,而要看万事万物的这些细节,这是老子的谆谆教诲。我们从细节开始“为”,才能达到“无不为”,因此“无为”的第二层次就是要从基础去做起。如果你太过有为,想一口吃成胖子,就“为”不好。太过执着一个东西,就会用力过猛而适得其反,违背了自然规律。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说“美是慢箭”([德]韩炳哲著道家的思想智慧,关玉红译:《美的救赎》),讲的也是相似的道理。

第三个层次,就是圣人从中得到了什么道理?《老子》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前面老子是通过一个实际生活的观察来表达道理,举的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后面这一段是讲圣人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圣人做事情慎终如始,善始善终,从细微处开始,并且一直坚持下去。这个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教育上,家长常常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其实很多课都是三分钟热度,学了一鳞半爪,浅尝辄止。任何事情,你只有坚持,才能把这件事情真正做好,脚踏实地学到东西。没有什么比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更让人有所收获了,我有个书法家朋友,他非常喜欢刻章,就天天埋头刻,非常着迷,有一次读黄朴民先生和我合撰的《老子解读》一书,每一个字看得都很认真,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我们就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谈论着《老子》。他不是学者,但比学者还严谨,这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圣人跟普通人不一样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就是欲望。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专注的恰是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别人欲求的东西无非食色与名利,但圣人不感兴趣,圣人一心学道,对淡乎寡味的“道”感兴趣。

“常于几成而败之”是说一般人都是快要成功了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但是没有坚持到底,所以失败了。圣人可以做到坚持,不被纷纷扰扰的外物所诱惑,能保持住对“道”的信念并坚持自己。最后一句话当然是点睛之笔,也是这一章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在讲“自然”的时候讲过,就是辅助万物实现它们自然的天性,而不敢胡乱作为。让万物自行展开,而不要过多干涉。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展开。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驰骋”就是奔跑,引申为控制、驾驭。“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说最柔软的东西方能穿透那个最硬的东西。“无间”就是没有间隙,即坚硬的东西、密度很大的东西。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的话,是一个“无”,就很容易进入一切事物,能穿透最硬的东西。“无”是没有厚度,比喻没有成心、成见,没有分别心,没有什么矛盾你解决不了,因为这样的心是空灵的,是能承载万物的。庄子的“庖丁解牛”应该就是受启于这一句。《养生主》中庖丁的那个刀用了十九年,还跟新的一样,就是因为“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没有厚度的刀进入有间隙的牛的骨骼,就会觉得那个空间很大。反过来说,如果你过得痛苦,不开心,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有分别心、得失心。

在庄子这里,刀比喻心。刀没有厚度,是说人的内心没有成心。成心就是你事先已经形成了偏见,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带着这些成心和偏见去看世界的话,可能处处都不顺眼,处处都不顺心,到处都是对你的阻碍。所以“以无厚入有间”,是用柔软的方式攻克硬的东西,用一个修出来的没有成见的澄澈的心去面对世界,从而游刃有余,逍遥自在。

《老子》接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是道家的治理方式,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声教法令,不需要直接的说教。“不言之教”似春风化雨,它是以柔克刚,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的方式。你做好了,就像春风一样去影响身边的人,不是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用你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引导身边的人,这是“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就是天下几乎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说明“无为”的作用非常大,“无为”的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儒家的有言之教与法家的赏罚分明,可能都不如道家的“不言之教”效果好。

“强梁者有为”,“有为”反而是成就事情的障碍。范应元解释说天下的人大多数都被物欲所遮蔽了,看似强大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其实是成功的障碍。人们都汲汲以求,去追求这个物欲,最后你就被遮蔽了,它就会成为你的障碍,让你一直想强,以为占有的越多越强,真的遇到问题了,就发现强者往往一夜崩塌,太过追求强的人往往更容易瞬间崩溃。遵循“道”的人会守柔,守弱,悠着点来,慢慢行走,自然而成。追求任何东西,太过执着,其实都是欲望的驱使。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老子》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没有行为,而是不妄为,不过分为,因为一旦过度地为,就会破坏了事物原生的状态。比如你对孩子过分地为的话,孩子会渐渐失去天性;你对公司过分地为的话,员工就被你管坏了。治国同样如此,如果瞎折腾,国家就被治理坏了,人民就怨声载道。所以“无为”只是《老子》以“反”的表达方式阐发的一个观念,不是让人不为,而是让人不过度地为。

“无为”是用最少的代价达到一个最大的成效,当然前提是我们首先得知道那个自然之道是什么。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你得知道正道是什么才会遵循它。慢慢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外物,是“为学日益”,然后,我们要总结其中的“道”,不断去掉我们身上的欲望、私心等,是“为道日损”。反复做这样的工夫,最后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做什么事都能做成功。

我们要知道“自然”是最高的准则,连“道”都是“法自然”的。所以我们要去效法“自然”,知道万物都有它自然的天性,只能去引导它,协助它,疏导它,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所以,顺其自然不是我们平时讲的那样,好像很佛系,不努力的“躺平”。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积极的,是智慧的。“无为”不是“躺平”,而是遵“道”而为;逍遥不是“佛系”,而是灵魂自由。道家这方面常常被误解成了消极被动的思想。

所以在政治上“无为”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即无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就是《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章)。不要去彰显贤能,你在心里可以崇尚,可以任用贤能,但不要大张旗鼓地表现出来。就像现在学校评奖学金一样,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奖学金,各种排名,各种荣誉,其实都是在刺激学生,让他们早早地失去单纯的心。大家都去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人心就乱了,学习的动机就不纯了。本来学生之间差别没有那么大,因为要评奖学金,要计较零点几分的学分绩之差,人为地制造了等级之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热情应该是靠老师引导,靠自己发现,不是靠刺激。刺激出来的热情不会持久,自然而然的感情才是生命不断前行的力量。

因此,学生考得好不必过度表扬,考得差也不必过度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是考试的目的,好的戒骄戒躁,差的继续努力。不必用刺激的方式来让学生竞争。竞争是不自然的成功,会伴随着焦虑、嫉妒、虚荣等等,让人心变得不单纯。每个人的能力与兴趣不同,刺激、竞争其实是让人们去追逐同一个东西,导致目标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用同一个标准,比如考试分数、学分绩来衡量一个人成绩的好坏,本来就不够全面,人们被鼓动着去追求一个并不全面的目标,意义何在?如果都去追逐同一个目标,这不是一种对个性的抹杀吗?老子说的“难得之货”是一些老百姓买不起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奢侈品,大家都不去追求,也就没有“难得之货”了。

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浮华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养我们的心,修我们的心,原本的天真就失去了。我看过法制节目的一些采访,很多人犯罪就是因为买不起“难得之货”,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买不起车就去偷,买不起某个品牌的手机就去抢,得不到的东西就去骗,想要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就有可能走上歪门邪道。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凡外重者内拙”(《达生》),都是说的这种太过注重外物而忽视了内心质量的做法。这也是庄子说的“诚忘”,就是不该忘掉的东西——“道”被忘掉了,该忘掉的物欲始终被记住,庄子认为这是真的健忘啊。

综上所述,“无为”是指先为、抓住时机去为。“无为”的前提是懂得万事万物生长的自然之道,抓住事情的关键,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它的运用有政治上的无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不依赖烦琐政令;也有人生上的以柔克刚,未雨绸缪,善始善终。

“无为”是遵“道”而为,而不是躺平。“躺平”是资本压力下的“内卷”造成的无奈,不再努力,与其参与内卷,不如躺平,多少有点悲壮的味道。但人生不是拿来置气的,不必因为看到了内卷的残酷,就跑到它的对立面去,那同样是跑偏了,最后放弃的是自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时保持自己的步调就行。不焦虑,不紧张,不放弃,不丧气,才是面对现实的积极态度。不是被动地躺平,而是主动地“无为”。摆脱无力感靠的是用坚强的意志去奋斗,摆脱焦虑感靠的是提高智慧、修养内心。

老、庄其实是“反躺平”的哲学,他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他们主动选择避开,而不是被动消极对抗;他们是用反语刺激世人觉醒,而不是说气话。老子猛烈批判虚伪的道德,警示统治者要朴素、廉洁、无为、爱民,庄子主张的是做往高远处飞的大鹏,老子救社会,庄子救个人,都有勇猛精进的力量与以退为进的智慧。

(节选自林光华《 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

/ 作者简介/

林光华,1979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学术专长:道家哲学、魏晋玄学。2005年赴台湾学习,2009年赴德国学习,2019年赴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做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合著有《老子解读》《庄子解读》。在《哲学研究》、 of in China 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教学中开设老子、庄子、魏晋玄学、情感哲学等课程,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在喜马拉雅、优酷、爱奇艺、腾讯、复旦大学人文智课等平台有网课《老子33讲》《庄子50讲》《道解红楼梦》《十本爱情名著导读》等。

/ 内容简介/

本书将《老子》81章的思想分五个主要观念﹣常道、自然、无为、素朴、安乐来加以理解与诠释,在客观解读《老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生存体验与问题进行新的阐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让人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主要思想、修养境界及其当代价值与对人生的启发道家的思想智慧,让人在当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提升处理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使人能在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时成就天性的自由绽放;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看清欲望而复归于朴;在如婴儿的元气满满的状态中体验身心安乐的幸福感。全书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敏锐的触角为创新,以真切的关怀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生活案例为辅助,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有独特视角但人人都能读懂的《老子》。

/ 目录/

让人文学花开万家——序林光华《无为的能量》1

前言1

全书导览表1

常道篇

第一讲.奇人奇书

第二讲.你去走,它才是一条路

第三讲.体悟“道”的两种方式

第四讲.无法点燃一盏灯看看黑暗的模样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第五讲.宇宙本源,没有答案的问题

第六讲.没有分别心道家的思想智慧,才能体会“道”

第七讲.你跟这世界息息相关

第八讲.春在枝头已十分

第九讲.形上之“道”落到生活中

自然篇

第十讲.万物各有“道”

第十一讲.放下远比拿起难

第十二讲.有准备的人绝少焦虑

第十三讲.顺着大地走

第十四讲.一个正常的社会不需要太多道德教化

第十五讲.高度自觉的人文自然

第十六讲.从“自然”到“真性”

第十七讲.“道”在每个事物的绽放中

无为篇

第十八讲.“无为”不是躺平

第十九讲.超越二元对立的“善为”

第二十讲.高明的“为”不需要喊口号

第二十一讲.不要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

第二十二讲.君无为而臣有为

第二十三讲.占有什么,便失去什么

第二十四讲.反向思维的作用

第二十五讲.阴阳相互成全

第二十六讲.外在的东西越少越好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无所行动的「躺平哲学」么?

第二十七讲.正话反说的妙处

第二十八讲.“无为”的能量

素朴篇

第二十九讲.元气满满的生命状态

第三十讲.与热闹的时代保持距离

第三十一讲.谁战胜了欲望,谁就战胜了自己

第三十二讲.回到没有被雕刻的样子

第三十三讲.超越善恶二分的“朴”

第三十四讲.无名是最高的质朴

第三十五讲.以百姓心为心

安乐篇

第三十六讲.标榜的仁爱容易虚伪

第三十七讲.“绝仁弃义”才有真仁义

第三十八讲.“甘美安乐”的幸福生活

第三十九讲.真我的回归

第四十讲.庄子的回响

附录《老子》王弼本全文

参考文献

后记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微信号 :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读点好书 很有必要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62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