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启蒙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事象

D.文化观念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A.“世界高原”

B.“世界屋脊”

C.“高原世界”

D.“屋脊世界”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

A.归宿

B.过程

C.发展

D.资源

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

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于省吾

C.陈梦家

D.徐中舒

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

A.三藩之乱

B.永嘉之乱

C.八王之乱

D.五胡之乱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A.天象观

B.勤农观

C.占验观

D.地利观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匈奴族

C.汉族

D.高车族

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

A.《素问》

B.《灵枢》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

A.张衡

B.毕昇

C.祖冲之

D.蔡伦

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

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生产生活文化

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孙子》

B.《尚书》

C.《春秋》

D.《诗经》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A.孝

B.仁

C.义

D.礼

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

A.木结构

B.左右对称

C.讲究装饰

D.廊柱结构

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A.《书》

B.《乐》

C.《礼》

D.《易》

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

...中国五大语系的是()

A.汉藏语系

B.蒙古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南岛语系

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

A.禁忌

B.崇拜

C.恐惧

D.避讳

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

A.两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

A.1482年

B.1582年

C.1682年

D.1782年

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杂家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

括()

A.永济渠

B.通济渠

C.广济河

D.惠民河

E.金水河

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

A.孝廉

B.征辟

C.考试

D.举人

E.察举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事象

32.九流十家: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33.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

家庭制度。

34.家天下:所谓家天下,是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开始,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庭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是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影响的表现之一。

35.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味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性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们的交流。

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该地区在很长的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37.简述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

其关系农业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其之所以得以聚族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

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2

(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化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歌大国的风范;3

(3)经血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实践的结果。3

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在科举制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周易辞典,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蓝本。

作用: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绪论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

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

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

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4、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平天下”。

5、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

6、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

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8、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10、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1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

13、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14、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

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15、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16、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17、理学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18、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19、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20、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21、王阳明的心学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格物致知”相异的“知行合一”

22、王阳明学说到李贽那里,就变成以“童心”冲决礼法,再发展到颜山农、何心隐,其处世的狂放简直就被当时目为“侠”、“贼”一流了。

23、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第三章

1、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2、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5、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

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6、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7、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8、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

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11、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腑脏学说、筋脉学说、针灸学说

第四章(重点)

1、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留存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2、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4、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5、以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创立的开始

6、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7、科举制的正面作用: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8、科举制的负面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9、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10、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传统礼俗的核心是保障宗法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礼俗规约有着鲜明的伦理色彩。其特点是: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严整的的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注意等级之间的协调;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

礼俗规制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11、丧服亦分五等,为五服。依亲属等级顺序分别称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12、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第五章(重点)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5、“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

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6、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7、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9、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国治家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

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10、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中国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二、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三、与诗书、印密切结合。

14、。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中国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15、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16、“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17、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第六章

1、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

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名词解释)

2、汉语的特点: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3、汉字的特点: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

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4、早期的汉字崇拜:①“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

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②“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5、汉字构成法的“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

谐声”。

6、汉字书法的“中和美”: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

列,严整有序,但有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平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

第七章

1、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见性成佛,因而传

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

2、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第一,交汇对象起来变化;

第二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三,交汇时间长。

3、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要大概了解一下。

4、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

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5、墨子的“非攻”、“兼爱”等思想,老庄“柔弱胜刚强”的学说

深受德国社会哲学戏剧家莱布尼茨的特别关注。

6、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

7、中西方文化之争:一、关于中西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三、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重点)

8、纵观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

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要知道每一种思想的观点、人物。)

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

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特征: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20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