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启蒙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苏轼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我们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人生智慧。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儒家风骨

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东坡的人生里,大部分时间处于官场,他虽有悠然之情,但始终没有抛离国家政事。他的心血为国家兴亡而出,他的智慧为黎明百姓而用,因此,我们说东坡的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士。

、对于黎明百姓,东坡“无一不爱”,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外做官,他爱民如子。百姓没有粮药,他从官库取来散发;没钱治病,他设立公共医院救济。东坡逝世后,有人作了揖副挽联,概括了世人对他的敬仰:

九劫十难励节操,豪气凌云超尘外

苏公遗泽无际涯,南北东西人爱戴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一生穷达都经历过的东坡,独善其身时可以让自己的才华为世人所景仰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思想,兼济天下时又为民请命为帝王出力。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十分敬仰杜甫,因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王定国诗集序),杜甫虽贫而不忘家国,东坡效仿他。当他辉煌腾达时,官至翰林学士、尚书等,也不贪图钱财,为己谋私;后因政敌忿恨,受到接连攻击之时,也从未屈服。儒学是东坡的筋骨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思想,支撑他不移志向,在世上做一个勇者,像孤树一样迎风而立,如驾舟般溯流而上。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老庄之道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道家和佛家却也与他结下不解之缘。苏轼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我当年心中见解,与那些书都不能共鸣,今读庄子,深得我心”。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道家主张达生和出世,东坡对道家的赞同从他对陶渊明的欣赏中可见一斑: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鸟鹊喜,报新晴。(江城子)

陶渊明一生多次做官却都主动请辞,能够陶醉在田园中,“悠然见南山”,又能寄情于赏菊饮酒,这令东坡非常羡慕。他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之后许下要与陶潜唱和的愿望,写下了和陶诗共134首。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其实,东坡一生从未真正出世隐居,他的和陶诗也是因在远放岭海时,与陶渊明的心态相似时做出来的。或许,东坡的出世在其内心深处并非要真正实现,他理解了“大隐隐于市”,根本不必辞官归田,也能将自己的形骸被困于世上的情形所忘记。随遇而安、乐观达生、超然物外,这些道家学说都被东坡拿来作为已用,融入了他的处世之道中。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精髓就是“逍遥”。在苏轼的诗词里,这种“逍遥”是由“谪仙”李太白所表现的。李白性不羁而好老、庄,人称“谪仙”。苏轼词云:“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在词中,苏轼多次用“狂”字,如“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此“狂”,即源自李太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之狂。李白近于癫狂,而苏轼疏狂,二者程度不同,但“逍遥”、“潇洒”之意,二者同源于老、庄。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除了能在苦难面前“俯瞰”,

还要抛却自己是苦难的念头,

东坡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

道家精神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之中。

学佛参禅

东坡并不信仰佛教,但他好读佛经,好与僧人家交友,这就可以让他领悟到禅宗的奥妙,将佛家所主张的解脱痛苦,超然无我的精神变成自己对世事、对人生的感悟。

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过东坡与佛印的故事。东坡喜欢吃猪肉,佛印就常常炖好猪肉等他来访,东坡于是作诗戏道:“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戏答佛印)可能有人会问了:和尚不是不能吃肉吗?其实,宋朝的和尚还没有那么严格的戒律,佛印也是一个随性洒脱的和尚。东坡并不在意佛教对“欲”的禁止,而是从中体会人生哲理。

(Ps:另外民间还流传了很多苏小妹的轶事,历史上,苏轼没有这样一个妹妹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思想,只有一个因不堪夫家欺凌早年自尽的姐姐)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二节提到的定风波: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这整首词的气氛是一片清净的,但你看这个“谁怕”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一下子将东坡的气魄显露出来,就是以后再也不入朝,也过是一蓑烟雨,任其来吧!回头看,向来潇洒,不如归去,风雨与晴日,两极皆不然,是为虚空,于是,一切都可以解脱了。

看破前世后生,就能镇定面对生死难题。东坡学佛,使他能够对宏观的世界有“空”的整体认识,则他的人格中,灵魂是属于佛学的。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东坡拥有儒家之骨,却没有失去真性;有道家之血,却没有消极避世;有佛学之魄,却没有厌倦人生。他在心灵中将三者锤炼,并奇迹般地融合为一体,拥有了完满的人格。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39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