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启蒙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平凡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平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厌烦地。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走向开放的中国仍旧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好像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详细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连。假如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转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更详细地说,假如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逝,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假如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洁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以下的争论将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例来说明这个推断。针对以上的四个标志,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礼、文、仁、德、《春秋》等)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逝了。

请留意,传承文化道统的生命实践与对某个文化形态感兴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实践等等都不是一回事。举例来说,道家文化至今尽管非常衰弱,但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实践团体的,也就是还有道教徒这么一批人或团体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传承着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传承团体也是后继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这样,或者还要兴盛得多。至于西方宗教团体就更不用说了。对世界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当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腊宗教,才完全消逝了。能够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来又完全灭亡了的极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明教)这样衰微的宗教至今都还有传人。像儒家或儒教这样,影响曾经那么巨大深入,却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其传承团体荡然无存的状况可谓绝无仅有。其中尽管有一些详细原因,比如儒家团体与历史上的政治形态联系过密,但由此还是可见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摧毁达到了何等惨烈的地其次,以我的观看,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以西周的始,在三千年中变化不少,但还是保存了耕读传家的特点。

但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相比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渐低下。现代的西式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就不利于农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准远不如城里,而且一旦有凤毛麟角者脱颖而出,就多半要进入工业和城市而不复回返。农村实际上成了贫乏与落后之处,摆脱贫困要靠城里人,靠期望工程,靠脱胎换骨不再做农夫。然,有的调查显示现在农村中的家族结构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于受到正统意识形态的压制,这种结构要昼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导和调整。而且,由于大环境的恶化,比如乡绅和有社会地位的农村文化人阶层(比如秀才、举人)的消逝,或农村的宏观有机结构的衰败,这种家族结构也正在丢失以前曾有过的文化含义(比如家规、祖训)和良性循环的特点,越来越趋向浅层的利益结合和简洁的排外。至于城里人的生存结构,是渐渐趋向无机化,不仅家庭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结构也正受到自愿无子女家庭、离婚、同居而不结婚、以及欢乐的单身汉等生存方式的损害。当代的中国人对人伦孝悌的看法与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总的倾向是越来越淡化冷漠,转而注意个人及利益集团的功利及发展。

无人伦含义的单位公司成了人们获得收入主要来源。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小、中、大学)、找工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消遣和精神满意,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终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哪里还有传统的私塾、书院、大学、科举的影有西式教育与考试制度的门类与规则。中国教育中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素养教育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统一规范与敏捷把握的冲突,教育资源的畸背后,的确有民族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消亡所带来的恶果。今日我们最好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预科,新东方学校实际上是朝西方学校,培训GRE之处年年人满为患。出国留学者,类似于农村子弟到城市上学不归,滞留他国而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数。至于寻职创业,也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

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道、佛好像还能供应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状况好像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语言集在于《四书》、《十三经》等经典中。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不含标点、竖排的繁体文本),并能用古文写作散 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 成语 引语一类的破 裂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以 戏说 的方式出现在历史小说 之中。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 早已 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净法语、对抗 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 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 务必 铲绝?留过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 使用西文之后,偶一读到中文、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 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 的悠久、丰厚和 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 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

此外,官方承认的节庆假日可看作是一种国家语言、民 族语言。我们现在都过什么节呢?从春季开头,五一国际劳 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 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西历)元旦、。从国家法令 上看,没有或边缘化了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 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释迦牟尼诞辰、老子诞辰、 腊八节等等,只留下一个春节,但在X 市和其他一些大城市 也被禁 了,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我 们的春节已经被剥得相当光秃了。除夕夜 里只有电视屏幕上的 联欢晚会 ,而没有了或很少见传统的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 一的民俗和礼节。 而没有了这些能让孩子欢乐、让青年纯朴、让成人充实、让 老人得劝慰的礼俗,和那布满喜庆与驱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 声,春节还有多少一元复 始,万象更新 的春意呢?以放 炮仗伤人、引火为由来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方法趋利避害 地引导,这样的政府行为中暗含着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卑视。 吸烟每年致 死者和引发火灾者、游泳淹死者、车祸撞死者 比短暂的放炮仗烟火造成的损伤要多得多,为何不禁?莫非 维系传统文化的习俗就 无用 吗?就可欺吗?除此之 我们的服装、建筑、学术方法等等身体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语言又哪一个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们 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电影、成年人的舞 会、老年人的黄 昏恋,这都意味着什么呢?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周易大数据, 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 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 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 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 文革 这样的反文化灾 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 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 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盛;而弱势 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状况就是:我们 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 的文化土壤在快速地贫瘠化、无机 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 神的元气血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 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22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