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张海山: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

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张海山: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

摘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这个话题引起了世界各地政治家、环保主义者、科学家、哲学家等的极大关注。宗教在其广泛而深远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系统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意识,为我们提供了多重借鉴和启示,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导致经济全球化和环境污染全球化。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的材料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处严峻的环境中:全球温室效应,生命的保护伞——臭味层被打破,酸雨从天空,空气和水资源被污染,热带雨林危机,沙漠化蔓延,固体废物泛滥,物种灭绝加剧,食物、能源和矿产等各种资源短缺,以及电磁波辐射污染等。“一想到环境污染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我就有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如何解决这个历史性的灾难性问题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佛教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宗教,其广泛而深远的思想体系蕴含着系统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意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倡议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_佛家出世思想_熊十力将佛家与周易思想结合

人类对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文明是相对于野蛮的。从社会形态看,人类迄今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来看,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从生产方式看以往的文明,重点主要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时候,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摆在首位,所谓“物质中心”的概念也很自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荒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更深刻地意识到改善物质生活是必要的。然而,精神生活不可忽视;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森发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归根结底是对人类自身的危害,她的《寂静的春天》成为了环境革命的导火索。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关于“讨论增长的极限”,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张海山: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拉开了保护环境的序幕。全人类,也意味着环保运动从群众活动上升为政府行动。随着对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和对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高度凝聚了当代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但它们的支撑系统存在问题。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将征服自然的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已不再能够支撑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那就是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佛家出世思想_熊十力将佛家与周易思想结合_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按照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是指和谐共处、良性循环、以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目的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础,以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具有建立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内涵。 ,着力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它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与融合,不仅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和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没有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平等尊重、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今世后代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代内的公平,更要关注代间的公平,也就是说,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不能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应该牺牲子孙后代。

佛家出世思想_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_熊十力将佛家与周易思想结合

二、佛教文化蕴含生态文明理念

1970年代,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汤因比教授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儒家思想;另一种是儒家思想。另一个是大乘佛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汲取20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儒孟的核心是仁,大乘佛教的核心是无私、平等、慈悲。大乘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兴盛,是因为它是以孔孟之教为基础的。佛教虽是外来文化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却与中国本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禅宗。禅宗所体现的东方大乘佛教精神是完全中国化的。它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对中国道德礼仪的吸收,对简单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体现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佛教提出“佛性”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区别只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是佛性合一,众生平等。消除“歧视”是佛教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一)西方净土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王国

佛教非常重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张海山: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认为“一切自然事物都有内在价值”。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只有承认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内在价值,人类才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运行。佛教主张万物皆有佛性,这是对一切众生存在的肯定,无论是有情的动物,无情的植物,甚至是微尘,都有佛性,都有存在的价值。 佛净土是佛教理想的生态国度,是一切众生感官神乐至上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净土是佛陀《阿弥陀经》所指出的:阿弥陀佛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排。池中荷花大如轮,有白鹤、孔雀、鹦鹉、同命鸟。

由此可见,佛教有一个理想的生态国度。在这个生态国家,各种生物都有其应有的存在位置和存在价值。佛教的生态伦理是维持生命的有机体。多样性和每个事物自存的可能性。

(二)众生平等是佛教生命伦理学的核心

佛教生命伦理学的思想核心是众生平等,生命轮回。根据缘起学说,世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不因缘而独立生起。每个人都与所有生物密切相关。宇宙中的生命本质上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存在的同一性和相互联系。诸佛菩萨观一切众生与自己的身体同性,生出与众生平等的心,为众生同乐解苦的慈悲心。牛头宗人说:“青竹满是法身,黄花满是般若”,而“克钦的青绿”是青青青绿,草顶漏水。天空; 《兑边显真智》无不表达此意。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这一观点与当今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的观点不谋而合。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玩弄了佛教的无情本质,他指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它,有尊严。它存在于这个意义上。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水、河流、海洋,都有尊严。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就等于侵犯了我们自己的尊严。”它主张人类应该是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和“好公民”,而不应该是狂妄自大的自然“主人”。许多宗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自卑,也不应该傲慢。如前所述,佛教主张万物有佛性,但实际上包含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佛教认为,构成整个生命群的个体众生必须慈悲,不互相残杀。佛教的“缘起论”将万物生灵置于六界的因果轮回之中,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因缘,即缘缘。它们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各种生灵在求生上追求宁静和幸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佛性上更是平等。佛教生态伦理中所包含的物种平等观念,与现代社会一个新的环境价值观念: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是非常吻合的。 “生物中心平等”的基本要旨或直觉是:“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平等的权利存在和繁荣,有平等的权利去达到自己的个体范围和自我实现的形式。”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有权在生态系统中正常运作,并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

(三)戒律之首——不杀生,是佛教生命伦理学的实践精神

为了尊重和热爱生命,佛教提出了一系列戒律。 《大智慧》第十三卷云:诸罪中,杀人为重;诸功德之中,不杀生为第一。杀戮不仅意味着伤害人的生命,也意味着伤害所有的生物。 《静杀文》中说,至少有七个条件不宜杀人:一是生日不宜杀人;二是生孩子时不宜杀人;第三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祭祀前不宜杀人;第四,婚礼不宜杀人;杀戮;第六,不宜为祈祷而杀人;第七,不宜以杀为生。世人认为在庆祝的时候应该杀生吃肉喝水来庆祝,而在佛教中应该不杀生放生修功,这样才能真正的庆祝,一切都是吉祥的。 .

佛教徒的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包含了环保的概念,比如素食主义、放生动物、佛性自然。素食是贯彻不杀生戒的有力保障,是慈悲众生平等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崇尚不杀生,也就是崇尚和谐,修行慈悲。所以,知足少欲,慈悲平等,不杀生,放生,不仅能使人心清净,还能使自然界的一切众生和睦相处,通过修行佛法,可以获得解脱。如今,野生动物资源日益遭到破坏,动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被人类吃掉。这在中国尤为明显,各种媒体经常报道人们在餐馆吃珍稀动物。倡导素食主义和不杀戮对保护动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古时候,有的高僧能“入兽不扰群,入鸟不惊”,以野鸟的叫声在掌中觅食作为修为的标志。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佛教对生态的最大贡献。佛教在戒杀放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保护生命的精神,引导世人积极参与动物保护行动,保护濒危动物,关注虐待动物,为百姓谋福祉。 ,平衡生态。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2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