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故事

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 面对生命:道家无用和佛家轮回如何展现利他思想?

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 面对生命:道家无用和佛家轮回如何展现利他思想?

当科学家断定人类生命是由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时,哲学家如何看待生命?

“楚公楚得”成语记载于《吕氏春秋·归公》。楚国人丢了一把好弓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焦急地寻找着。孔子闻言,曰:楚人何必得之?只要人们得到它。老子听后说:为什么只限于人?弓箭在宇宙中仍然存在。由此可见,道家面对生命的宇宙观:万物源于道,道生万物,包括生命;人类作为宇宙“四大领域”之一,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他们应该虚心对待万物,与万物玩耍、对话。

在印度的“Jatha”中,有羊与人的对话。婆罗门想杀羊献祭。羊先快乐后悲伤。人们问为什么。羊说:五百胎以前,我也是婆罗门。我杀羊献祭。在 499 次出生中,我被杀为羊作为祭品。这一次,是500个出生。我想回到人类,所以我很高兴。可悲的是,我看到你杀了我之后,我会变成一只羊。佛教认为此生只是一世,人是六道轮回之一。人的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人可以主动参与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互动,通过轮回可以达到利己利他的目的,所以才有意义。

第一个故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北京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王松教授讲的。两人应北京大学博古鲁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期对话系列“当科学与人文共同面对生活”的邀请。日前(8月8日),他与主持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白顺农共同发起了对话。讨论“什么是生物和生命”等话题。

这是一个烧脑的论坛。道教和佛教所展现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对于常人来说有些深奥,但表面上的差异也指向了一些共同点——敬畏生命、遵纪守法、利他思想。

生物专家和人文学者探讨生命是什么及其意义,从左到右分别是白顺农、陈霞、王松

生命是由什么组成的?

有句俗话说,科学家费力爬到山顶,发现有一位禅师悠闲地等待着。这样,科学家和禅宗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或者他们的结论可以相互印证。王松更正了这一点:“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生命的解释是无法比较的,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科学家最终必须回到哲学和宗教的起点。 ,回答生命意义的问题”。今年的博古鲁学者陈霞解释得比较笼统。科学家们解决了生命是什么。哲学家和宗教科学家更负责询问意义,即生命应该是什么。因此,道教、佛学的学者在表达生命的构成时,都有其发问的意义。

*道家:生命由气化而成,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端

“气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常见概念。 “气”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构成要素,万物因“气”而生。到道家时,庄子在《北游记》中提到“人之生为气,聚为生,散为死”,同时强调“天地相通”。一气一耳”。天下大同在于“气”。由于万物、人、神都是由“气”的聚散而形成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精神世界也可以因“气”而相互交流和转化。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此推论,道比气更根本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是万物的总本源。

《庄子·瀛帝》描写混沌被七窍斩杀的故事

《混沌与七窍》的故事以寓言的方式质疑宇宙的起源。上古时,北海帝王、南海帝君为中帝混沌做客。混沌对他们两人都好。这个故事可能会启发现代物理学家提出“混沌理论”。

死亡是存在的本质,是生命的另一端。有了这个终点,就是完整的生命历程。陈霞引用庄子的两个故事来说明道家关于“生死为一”和“平安无事”的观点。庄妻死后,庄子“打鼓唱歌”;他自己的死怎么办? 《烈玉口》记载:庄子快死了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 面对生命:道家无用和佛家轮回如何展现利他思想?,弟子要墓葬,庄子不肯,说自己有足够的葬具,什么都不缺。 ” 弟子说担心尸体被大鸟吃掉。庄子说:“上半部是鸢的食物,下半部是蚂蚁的食物。拿走其他和这个,太偏颇了。”意思是你私自拿走了蝼蚁的食物,是不是偏颇?从开玩笑的语气中可以看出生死的淡定。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_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_佛家道家儒家

妻子死后,庄子唱着唱着,表现出他至死的平静

*佛教徒:此生只是一世,要成为“我”必须有知识

在佛教看来,按照“生、禁、灭”的缘起原则,生命以轮回的形式持续存在。生物只是一种生命,人类现在的生命也是一种生命。王松指出,正如“气生”并非道教独有,轮回的概念也并非佛教独有,在雅利安文明中已有所体现:尸体火化后,气化雨,雨水浇灌植物,植物被人类吃进经血,再次成为人类。这就是《奥义书》中的“五火两道”。在佛教中,由于增加了“意识”,即生命的主体,从而丰富了轮回的概念。大乘大乘有五法:心法、心法、非心行法、无为法、色法。 “意识”属于头脑。

“我”不是真实的,它是由许多“因”组成的。它是如何变成生命的?它受缘起和业力法则的支配。在佛教观念中,“我”分为五蕴和四元素。五蕴是指“色、受、思、行、识”。形式是类似于物质成分的物质身体。感觉是指与外界接触时的感知能力。思维和行为包括联想、意志等各种心理和思维活动。而“意识”是推动轮回的生命主体,认知主体是业力的主体。它由内在的“无明”驱动而运作,整体受缘起法的支配。因此,“我”不是一个固定的主语。缘起是指生命周期在相互产生和相互治疗的影响下的循环。所谓“六转”,人、兽、地狱中的恶鬼等,各种众生,在轮回中都可以变成某种。

生活是如何展开的?

道家和佛家如何看待生命的具体发展或生命的特征?两位人文学者试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记者试图选择一个摘要。

*道家崇尚生命,求中庸之道

夏晨是2022-2023博古鲁学者

道家非常珍惜生命。老子有句“爱身如世,能托天下”,庄子甚至有“两臂重于天下”的命题。陈霞详细解释说,老百姓把天下托付给爱惜生命的人去经营;庄子认为我的手臂比世界更重要。因此,道家反对战争,因为它会导致生命的损失。

热爱生活还表现在“适应”的包容和“返璞归真”的真诚。生活应该追求与自我的一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对此表示赞同:“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是顺应自己。”一旦思想和行为与自然背道而驰,人们就会感到困惑、忧虑、紧张。但是,“做适当的事”并不鼓励自私,因为道家也提倡“常善救人,故不弃他人;常善救事,故无弃”更多是为了自己,他们更好,因为他们与他人在一起。更多的“利他主义”。利他主义的“宽容”主张不要以某种标准为唯一标准,否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无法适应自我,从而失去自我。再者,《老子》还提出“大成不足”,道家承认人性的缺陷是自然的,因而接受人性的不完美。

在生活方式上,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少自私、少欲”、“损与失”。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减法。且以待人之诚,“无梦入眠,无忧无虑”,“睡得慢,入感”,“真人”会感到舒服、舒缓、悠闲、豁达。

*游戏中的非功利和利他和无用

庄子和席勒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对游戏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在珍惜生命的重要原则下,道家的生活态度在游戏中表现出非功利的生活状态。陈霞指出,道家所提倡的“无用之用”,还包括不以他人和其他事物为手段,以尊重生命为目的。

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_佛家道家儒家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

《庄子》七篇中,每篇都提到了“你”二字,如“你游不完”、“你游过尘土”、“你行物游心” ,以及“游心于德的和谐”、“游于天地间”、“游于一无所有的故乡”等。席勒有句名言:“一个人只有在他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时才会演奏;他只有在他演奏时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游戏与人类所有其他行为的区别在于,游戏除了当下的愉悦和满足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学会玩会让人更成功,但这种成功并不是游戏所追求的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而往往是游戏的自然结果。而这正是庄子所欣赏的生活态度——一种非功利、非工具性的对待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态度。

庄子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庄子是一个百科全书的人物。楚卫王以重金请他为丞相,庄子却说“宁可与污秽玩游戏,乐在其中”,于是选择了“玩命”。陈霞引用了许多参考资料。但丁在《神曲》中描写地狱的生活,经常使用“不停”、“不停”等词语。 “不停”和“不停”本身就是惩罚。 “道家提倡‘旅游’的生活态度,过一种更加轻松、通透、悠闲、哲学、悠闲的生活,从而有闲暇和心情去欣赏他人和万物。”

*戒杀保命,从业到慈悲

王松指出,佛教不断吸收各种有益的思想,形成了现在的教义

佛教也爱惜生命,这体现在不杀生、护生。王嵩分析,由于六界轮回等原因,小乘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祭祀的做法,将其提升为一般的禁杀,即不杀生,而大乘则强调慈悲,这更比“业力”更重要。积极的。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僧侣们常年出差。为了避免意外伤害到雨季出来的小动物,佛陀制定了“夏天安居乐业”的戒律。素食是禁杀的一方面,也是保护学生的需要。这种积极性也体现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这简直是慈悲的表现。别人就是这样,对自己更深的爱体现在能够牺牲自己的能力上。因为在佛教的观念里,要破除对现世的执着,不应该执着于生命,如果有更高的目标,可以牺牲自己。同时,佛教吸收了印度瑜伽、密宗、道教的特点,也注重学生的修养。 “这种牺牲,也算是修炼的过程。”

*忌讳“性”,切断外在动力

佛教珍爱生命的另一个表现是,在生命和生命的重构过程中,必须控制或忌讳外在的力量,即众生的“性”。王松认为,佛教认为生命是痛苦的根源,生命是由“自然”的作用而产生的。所以,理论上,戒律中的性禁忌是切断轮回的外力。大乘教法突破了小乘对出离心的坚持——即跳出对世间幸福、物质欲望和事业成功的执着。是欲望的表现。无论是极端放纵还是极端禁欲,都无法抑制其内在的神秘力量,只能导致堕落。因此,“佛教的真正态度不是反对性,而是反对性不道德,以节制的态度控制欲望,并以此作为修行的过程。”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_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_佛家道家儒家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上面是庄周梦蝶,下面是佛家的人生意义(来自王松的演讲PPT)

对意义的质疑是哲学的使命和本质。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滤器,但最终的意义是更高更深的。

陈霞认为,道家的宇宙观和“道家无贵贱”的命题,将使道家摆脱“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追求人与万物的平等,关心万物。事物,甚至用审美态度和万物博弈。在《庄子》中,庄周梦见蝴蝶,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争论,都可以看作是人与万物的联系,是一场游戏。 “道法自然”要求掌握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减少人为的、不规则的对事物自然过程的干扰。这背后的逻辑是站在万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于佛教徒来说,生命延续的意义是什么?王松分析说,单一的生命没有意义,但生命反复轮转的整体过程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相互和谐的综合现象,是绝对有意义的。所谓“准确无二”,一方面是指人不能完全选择出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哲学上的“人工自然”。因此,佛教的流动具有社会属性。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从“身”和“心”两个层次,也可以看到从生到共生、从利己到利他、利己的提升和飞跃。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对他人的利他就是解脱他人,获得开悟。

北京大学伯格鲁恩中心的跨学科对话让学者们感受到了思想的影响。右二是刘晓丽教授

在进入对话环节时,现场和线上的听众都领悟到了白顺农开篇提到的“当科学与人文共同面对生活”系列对话的初衷——构建中国与中国的对话。韦斯特,跨学科对话,以及“思想领域的碰撞”。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从两位人文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期主持人、博古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刘晓莉指出了这个话题。虽然具体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遵守、对诚信的追求,却是同一个结论。一个故事区别儒家和道家和佛家 面对生命:道家无用和佛家轮回如何展现利他思想?,都表现出生命本身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关系。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6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