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

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

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

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繁华的时代,中国式的理想生活,为我们体现了更高的价值回归。

而追根溯源,中国式理想生活,是有着其他强大的传统精神内核和渊源,即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这体现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对理想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美好向往。

那么, 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呢?

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文化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儒家:德润身,富润物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心广体胖

古代儒家把财富说成富,也称“利”。笔者认为,富是也将和爱情一样,是一切思想家不断探讨的永恒课题。

《论语·子路篇》载:“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

刚有一点财产,孔子就说:“差不多合格了。”

稍微增加一些财富,孔子又说:“这就比较完备了。”

当他富裕的时候,孔子就说:“这就很美好了。”

这三个字:合、完、美。合是基本合格。完是比较完备。美是相当美好。财富越多,孔子的评价也越高。这说明孔子是支持富裕的,赞美富裕的。财富是美好的。这反映了孔子对财富的基本看法。

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

儒家主张推己及人,自己喜欢富,也要让大家都富,让使人民也富起来。孔子有共同富裕的思想。于是,“恭喜发财”成为通行语,“招财进宝”,“升官发财”,“发财致富”,这些平民所企盼的,都离不开“财”字。

孔子本人就提出,“富且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为也。”“有些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需的。

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利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利也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

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

为了社会和谐,也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没有特别高尚的品德,喜欢讲仁义,长期处于贫贱地位,也是不光彩的。

总之,儒家认为财富是好的,但要加以分析,一是如何挣来的,二是如何用的,取之以道,用之于义。

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欲利之心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相生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认为侯王应该法道体的无为,使万物自然的自生自长,也应依循天道行事,否则会有颠覆失位之虞。

但是如何取于道而行呢﹖就是取法天道的无为,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已。如此,事半功倍,百姓皆谓﹕我自然。

虽似无为,但实有为也。老子的无为,基本上还是有为的,只是圣贤不私为,只为天下而有为。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中国式的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这一思想,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西方所言的“乌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

逍遥而游是道家的本旨。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佛家学说思想核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追求财货的人最希望的是拥有泼天富贵,钱堆北斗,米烂陈仓,顿顿珍馐美味,天天华服新装,越姬燕黛,尽收我房。

庄子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佛家学说思想核心,贤人尚志,圣人贵精。”道、佛之中的“空”和“无”并非是简单的空、无。庄子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佛家学说思想核心,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实道家也不是说完全无所得,无所为,这里面的“高”、“修”、“治”、“闲”、“寿”不正是人们所想的,所求的吗?

万物自然的自生自长,也应依循天道行事

佛家:广结善缘,普度众生

要想得到财富,必须明了因果。佛教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都有前因后果。具体到追求财富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因果。其中的因,既有过去的宿源,也有近因。应该承认,佛教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当然,我们所理解的因缘,并不完全是指佛教的因缘,而是指广义的因缘,也就是促使一切事物成功的各种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说,人们要发财致富,如果还是在过去的文革时代,可能吗?这就是条件。

明白了因果关系,能够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等财富的到来。

财富是等不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俗话说,要发财先积德。要想收获,先要播种,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从佛教徒的角度说,就是要广种福田,具有大慈大悲的胸怀。现在不少富人开始热衷慈善,如中国首善陈光标等,这反应了中国富人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是中国式理想生活的精神内核之一。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67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