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启蒙

王守仁:儒家思想,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王守仁:儒家思想,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佛家学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主要是契合了道家思想。尤其是禅宗完成了佛家思想的中国化之后,儒释道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

站在道的角度,儒家可以称之为仁礼道,释家可以称之为佛道,道家可以称之为德道。三家学说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道。这是三家的相同点。

不同点是契合世人的根器不同,世人违道的远近不同。用《道德经》的话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行道求觉悟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区别,可以选择佛家;“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以德为修道的出发点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区别,“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名义上存,实际上亡,可以选择道家;“下士闻道,大笑之”,世俗的生活都是“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世人多是下士,只能从仁、礼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做起,所以选择儒家。

说到三家归一,有一个划时代人不得不谈——明代的王阳明。一生践行儒家思想,发展儒家思想,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请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

王守仁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将佛老思想引入儒家,超越、发展了儒家传统思想。“心即理”,这不就是佛家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就是道家说的“无名王守仁:儒家思想,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知行合一”,这不就是佛家说的“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不就是道家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致良知”,这不就是佛家说的“一灯燃百千灯”,不就是道家说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王守仁“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事实上吸收了佛老思想。提前预知结果,帮世人趋吉避凶只是事例表现;隔空看到拜访自己的友人走在路上,并差小童迎接,也只是事例表现。真正的实理如下文。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世人把白天见明相称之为看见,黑夜见暗相称之为不见。站在能见之性,站在道的角度,明来现明,暗来现暗,通来现通,塞来现塞,这是见性对外境的反映。面对黑夜,见性反映了暗,这明明是见,为什么世人要说不见呢?如果照世人的逻辑,黑夜见暗相不见明相称之为不见,那么白天见明相不见暗相也应称之为不见。

分析形成见的原因:1)、见并不来源于眼睛。譬如,正常人与没有眼睛的瞎子同时处于暗室,他们的所见是相同的,都是暗相。点亮灯光,正常人看到了明相,瞎子还是见不到明相,所以,眼睛的作用就如同灯光。“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2)、见也不来源于形成明相的光源。以白天见明相为例,世人见明相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反射太阳光,同于太阳的颜色。如果明相是太阳造成的,为什么空中还有同于太阳光之外的太阳?3)、见也不来源于虚空。虚空有见,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与虚空并不是一体。4)、见也不是无因自有。如果无因自有,为什么白天不反映为黑夜,或者白天之外的物相?

所以,见闻觉知虚妄。“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见闻觉知之见并不是见性之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区别,见不能及”,见闻觉知之见不及见性之见。这就是《道德经》要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的原因。

真实的情况就象《楞严经》说的,“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所见之相与能见之性是一不是二。所以王守仁:儒家思想,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真正的见是见闻觉知之外,见性感知的部分。用《楞严经》的话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见性本觉本明,见闻觉知虚妄地以六根对应外境六尘形成六识为明。

所以,“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寂”是见性之见。“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个“明白”是见闻觉知之见。因为人的心既包括了见性,又包括了见闻觉知,所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龙场悟道,悟的是什么道?《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将“视之不见”的能见之性,“听之不足闻”的能听之性,“用之不足既”的能用之性,修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想到的同时也是眼睛看到,想到的同时也是耳朵听到,想到的同时也是鼻子嗅到,想到的同时也是舌头尝到,想到的同时也是身体触到。如此,束缚世人的时间与空间不复存在。“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的智慧成就。对应佛家“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你说王守仁能不脱胎换骨吗?

而且,王守仁的遗言是“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此处的光明,并不是有光线的光明,而是明来现明,暗来现暗,通来现通,塞来现塞的光明,是见性的本觉本明,也就是脱离了见闻觉知,脱离了生死轮回,证得了法身显现。就象《道德经》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已经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了!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68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