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

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

《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

《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现在学界基本统一了认识是孔子所作。

伏羲作《易》八卦,也叫单卦或经卦,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两个八卦重叠就是六十四卦,也叫重卦或别卦。周文王作(64)卦辞,周公作(384)卜辞,每一卦有6爻,64卦便有384爻。阴爻和阳爻可对应二进制0和1,八卦是2的3次方(8),重叠的八卦是2的6次方(64),64卦×6爻=384卜辞。

刘方炜先生说,孔子五十三岁从鲁大史氏处得到完整的《易》版本以及部分解《易》文字,这部分解《易》的文字是鲁国前辈贵族撰作,正是这部分解《易》的文字给予了孔子“德义”的启发,孔子因之发扬光大,并最终撰成《易传》。

我从概念、语义、逻辑的角度做了一些分析,结论是《易传》是儒家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孔子讲《易》的义理基础之上整理成书的。《易传》的成书与《论语》的成书相似,都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论语》是以子贡、子夏、曾参、有若为主,曾参似是《论语》初稿的主要定稿人。《易传》是以子夏、商矍、馯臂子弓(弘)为主整理,其中商矍似是《易传》初稿的主要定稿人。

学者已经列举的依据如下:

1)《论语·述而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译文)假如多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就开始学《易》,可以无大的过错了。

2)《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译文)孔子晚年喜欢研习《易》,他详细解释了《彖(tuàn)》《系》《象》《说卦》《文言》。读《易》,曾经多次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他还说:“如果可以让我再多活几年《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我就能对《易》有更深刻的理解。”

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土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译文)商瞿(qú),是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把《易经》传给商瞿,商瞿又传给楚国人馯(hàn)臂子弘,弘再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cī),疵又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帝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担任汉中大夫。

4)1973年12月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是西汉孝惠帝时期被封为轪(dài)侯的长沙王丞相利苍的陪葬物品之一,除了《六十四卦》和《系辞》外,卷后的佚书更是史上未曾流传下来的内容,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讨论易道、卦德、爻义的大量对话,提供了孔子晚年好易、注易的铁证。帛书《要》篇,其中有一段记载孔子“老而好《易》”: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ó)。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易传》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卜筮(shì)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起名网,赐缗(mín)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趋其应。《尚书》多于误,《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译文)子贡说孔子的主要思想两个字,老师你以前不是教导我们说,丧失德行的人才去求神问鬼,没有智谋的才会打卦问卜,我认为你那时讲的很正确,实际上我也是按照那样做的,可老师你现在怎么老了反喜欢上《易》了呢?孔子说:“君子之言如画方以矩,前后是一致的。我前面喜好读《易》的做法,好像违反了我以前对你们说的话,而招致了你的责备。实际上并没有违背我原来的话而是对的。明察了《易》的要旨,就知道我没有违反前面的言辩。《尚书》简略,多有疏漏,而《易》精密,没有缺失,其卦爻辞中含有古代要人的遗教和圣道。我并非安于《易》占筮之用,我乐于它的文辞啊。”

从概念的角度看,给人强烈的印象是《易传》与《论语》之间有极其明显的渊源关系。

学了几年《论语》后,我提炼了孔子35字核心思想(今后还可再调整):恕学仁义礼知信,教思忠孝廉耻勇,行道德达改简政,惠民志文贤善美孔子的主要思想两个字,贫富中庸和君子。

仅从这些关键字在《易传》出现的次数,就可从另一个方面确认《易传》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

《易传》恕0《论语》恕2

《易传》学1《论语》学65

《易传》仁10《论语》仁109

《易传》义9《论语》义24

《易传》礼39《论语》礼75

《易传》知60《论语》知(智)11

《易传》信21《论语》信38

《易传》教5《论语》教7

《易传》思11《论语》思25

《易传》忠1《论语》忠18

《易传》孝1《论语》孝19

《易传》廉0《论语》廉1

《易传》耻1《论语》耻17

《易传》勇0《论语》勇16

《易传》行132《论语》行82

《易传》道102《论语》道89

《易传》德73《论语》德40

《易传》达0《论语》达20

《易传》改4《论语》改14

《易传》简6《论语》简8

《易传》政1《论语》政42

《易传》惠2《论语》惠12

《易传》民41《论语》民49

《易传》志68《论语》志17

《易传》文29《论语》文42

《易传》贤13《论语》贤25

《易传》善18《论语》善42

《易传》美5《论语》美14

《易传》贫0《论语》贫9

《易传》富7《论语》富17

《易传》和11《论语》和8

《论语》中(庸)141《易传》中(庸)1

《论语》君子107《易传》君子107

《论语》小人24《易传》小人21

《论语》子曰400+《易传》子曰32

最明显的渊源关系就是君子与小人,因为这一对概念可以说是孔子的专用术语,先秦时代仅有的几本著作中,只有《论语》对君子与小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非常巧的是君子在《论语》出现了107次,在《易传》中也出现了107次,也可以说高频出现君子的著作一定是儒家的著作。其次是仁、义、礼、信、忠、耻、道、德、志这些概念也在《易传》中多次出现。

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看,《论语》中多数概念是“静态的”,换句话是说是“定”的,如仁义礼知信,忠孝廉耻勇,也有一些概念是“动态的”,换句话说是“变”的,如中庸、权(权变),过与不及,敬鬼神而远之等,《论语》中动态的这些概念都有一个度的把握,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动态概念,这是初看《易传》后突然悟得的强烈感受。

从《论语》中还可以找到一些间接证据。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也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弟子,孔子两次对外人说,(只有)颜回好学。颜回说过一句很奇怪的话,以前一直没懂,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颜回说:“(老师的学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按理说,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语是不难懂的,为什么最优秀的学生会说出(孔子的思想)一会在前,一会在后(就是捉摸不定的意思)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孔子在讲《易》的内容时,即便是颜回也不太听得懂。也因为这个原因,在以子贡为首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整理孔子的言论成册为《论语》时,一点也没收录孔子对《易》的解读。

孔子研究《易》最有心得的阶段是六十岁后,“困于陈蔡之间”的时期,陈蔡之间的河湖奇流,南国山峦的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这一切“变化”都给予孔子“变”的启发。《易》的变化莫测与南方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变化多端在孔子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共振,这些都是使孔子对《易》入迷的“药引子”,太史公说的“韦编三绝”,《要篇》讲的“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完全就是真实写照!

商瞿的弟子馯臂子弘是楚人,合理的解释是商矍及其弟子虽然没有留下一言一语在《论语》中,有可能是他们并未随孔子返回鲁国,也许就留在楚国开始传播孔子对《易》的深刻理解并着手将孔子对《易》的理解汇编成册,最终他的这部分简牍与留在鲁国子夏整理的孔子对《易》的理解合并为一本《易传》。孔子述而不作,孔子只管讲,弟子记录整理他的话语成为《易传》是一个很合理的推测。

综上所述,周文王和周公作《易经》的卦辞与卜辞,孔子作的《易传》是解释卦辞和卜辞的。《易经》和《易传》合称《周易》。明白了《易传》是孔子所作,真实情况应该是孔子说,弟子整理成册,再传弟子吸收了道家等的一些思想再添加整理而最终成《易传》。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论语》是初等数学(研究常量的数学)孔子的主要思想两个字,《易传》是高等数学(研究变量的数学)。如果黑格尔知道《易传》是孔门著作,那他会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无以复加的。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25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