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

(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音乐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人。

二者比较:

1.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

孔子办私学,是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在教学内容上,把乐教放在第二位;在教材选择上,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书”为基本教材。

作为教育系统性的反映,孔子培养人的教育内容在整体上包括有“文、行、忠、信”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又包括“知(智)”“勇”“艺”“义”“礼”“乐”诸方面。而“乐”就是孔子的“四教”之一“文”教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他认为在人的全面修养中不能缺少音乐,缺少音乐才能的人孔子提出什么审美教育思想,不是完整的人,故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教育思想。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里的“道”是一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孔子提出什么审美教育思想,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即是“六艺”。“游于艺”既是对前三者的不足,有时继前三者之后的完成,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与“游于艺”相通的,是孔子的“成于乐”的教育主张。正如“游于艺”高于“志道”“据德”“依仁”,“成于乐”指的也是高于“兴于诗”“立于礼”的人格完成。是通过“乐”的陶冶情操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孔子看来,从个人成长角度而言,也应遵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原则。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论语》中的“乐”,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是指“文之以礼乐”的“乐”,与音乐的操作行为(“艺”)相关;其二是指乐教之乐,是对乐教行为的概括。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在这里,音乐被看作培养人和塑造人(“成人”)的重要手段。以上所言孔子有关乐教的主要内容,可以用21字给以概括,即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在这里,“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在此之前,受教者是以诗乐与礼乐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有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整体教

育体系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的。

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音乐对人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比其它教育重要的多”(柏拉图《国家篇》),主张音乐是一切国民教育的必修课,儿童从小要学习音乐。在他自己设计出的教育计划中指出:“作为未来统治者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17、18岁前,都得致力于体育和音乐的学习。(把音乐当作重要的必修科目)随后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声音学(音乐的数学理论);30岁时,选出优秀者再学习

关于“善”的科学——辩证法(或哲学)。用文学向他们介绍人类伟大的业绩,用音乐揭示他们想象中的美与善的真谛,使他们的生活像音乐那样有“节奏”、“有旋律”、充满“和谐”,使他们行为优美”。所以儿童阶段音乐教育最关紧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受其思想影响,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坚强的斗士和有修养的“管家”,他们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演唱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教育同宗教舞蹈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使斯

(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

巴达人有节制、有修养的目的,因此,“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色诺芬《斯巴达城邦》)。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男孩从7岁开始要上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在音乐学校(又称弹琴学校)学习音乐,主要学习唱歌、乐器和吟诗。

2.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功用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功用,“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有礼无仁,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贵贱之序就无法维持。“人而不仁,如乐何?”则充分认识到乐有使君臣和、父子和、兄弟和、天下和的特征。在孔子看来,“乐”最适合宣扬仁德、仁政,它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等级关系协调,同时,在乐的内容中,有要求以仁补礼之不足,对礼进行损益,使乐的内容合于礼,主张使用礼、乐手段,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把“乐”做为一手段与“礼”相互配合,赋予了“乐”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提出了“礼乐治国”,“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的主张,目的是用礼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乐来修养人的内在品质。这一思想反映出他要用乐来改造社会风气的意图。

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用,他认为通过音乐教育使他们“行为优美”,使受到正确教育的人具有高尚的灵魂,具有“敏锐觉察艺术或自然遗漏或错误的能力”(柏拉图《普罗塔哥拉》),在柏拉图看来,优秀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影响人的行为;它可以促使人们形成完美的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仅是城邦的管理者和保卫者们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且也是全体公民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就连妇女也应该接受诗和音乐的熏陶,只是所用的“歌曲”应和教育男子的有所不同。

3.音乐美学的评价标准

孔子确定的音乐美学评价标准——尽善尽美。

(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

孔子强调音乐的思想性及其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舞,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作品。所谓“箫韶九成(每日一题)孔子(前—前479)名,凤凰来仪”(《尚书·益稷》),这部乐舞的风格是“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格调优美抒情,犹如拂面春风。艺术水平之高(尽美),令人如痴如醉。内容之好(尽善)。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歌颂尧的文德的。“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八佾》),它认为这部乐舞最好地体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内容(“德”)与艺(艺术形式)密切统一的目的。“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为周武王时的乐舞。内容为:“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周礼·春官、大司乐》),作品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战功,表现武王伐纣全过程的乐舞。是上古乐舞中艺术性很高,是非常著名的武舞。他感到乐舞的艺术水平虽很高——尽美矣,但美中不足的是这

部乐舞的内容所表现的是以武力取天下,而不是他所最崇尚的像尧禅舜、舜让禹那种的禅让之世的和平取代政权,所以做出了“尽美矣,未尽善”的评价。孔子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即:既美且善孔子提出什么审美教育思想,形式(艺术)要美,内容要善,二者要统一。这一辩证思想奠定了我国的古代音乐美学评价标准。

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田,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做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柏拉图《理想国》),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音乐欣赏中,精神得到愉悦,情感与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充实和丰富,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到增强,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把音乐教育做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都不把音乐简单地当做审美的对象,而是充分利用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人的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都十分突出地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品质的影响力和伦理教化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灿的明珠,学习、借鉴、研究它,对于加强人们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功用、社会功用的认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40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