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三期 .脚111幽.~11.111-胭„1 领导科学研究。&ll„明川.卿二川„„.ll.川111..川川.‘。“吕 教育。孔子的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其目的是为了从政、 求仕。但在孔子漫长的一生中,实际从政的时间只有四年 多,这实在太短暂了。至于政绩,史籍上的记载又十分简 略。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我们无从了 解。然而,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行程中,多半是和各国的诸 侯打交道。孔子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也都走上了政治 舞台。这些人曾一再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几乎是有 问必答。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 中,留下了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本文试 就愚见所及,略述一、二。 一、博施于民一一领导者的政治目标 率领一部分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奋斗,这是领导者活 动的全部内容。因此,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对领导者来 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是一个“仁”字。 所谓“仁”,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体现在政治 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以 下引文凡选自《论语》者不注书名,只注篇名)。孔子认 为,这便是一个仁德之君、一个有道的领导者所要实现的政 治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连尧舜都难以达到。 至于这个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用孔子和冉有的另一段话 来加以解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子路》篇)首先是使老百姓富足起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孔子认为,富民,这是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便不是 一个好的领导者。《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尧日:‘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 共中。四海穷困,天禄水终。’”(《尧曰》篇)这大概是孔子所崇敬的先王们统治经验的 总结。这些话表明,如果使百姓陷于穷困,即使是受命于天的尧舜大禹,也不能保有自己的 统治。 作为一个教育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向百姓实施教育十分重视。在他看来,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对百 姓进行教育,那简直是犯罪。“以不教民战,是谓之弃。”(《子路》篇)正是从这个观点 出发,他反对法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为政》篇)他认为“政”、“刑”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只有用“德”、 “礼”来教育、引导百姓,刁’能使百姓有廉耻之心二、政者正也一一领导者的品德修养 在考察孔子领导思想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特别重视领异者的个人「})t 德修养和表率作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 只要领导者的行为端正了,其他的人自然也会端正起来。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苟其身正突,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路》篇)领导者以其端正的行为作为表率,影响、带动其他人,便能有效地实 施领导。这可以说是孔子领导思想的核心。 那么,所谓“正”指什么呢?同他的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是“仁”一样,他对人的最高 要求也是“仁”。这种“仁人”必须具备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 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这里既然谈的是 “得众”、“使人”,那就不只是一般人的品德修养,而主要是指领导者了。 所谓“恭”,指的是领导者的神情态度要端庄严肃,即他在同子张的另一次谈话中所提 到的“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对此,他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 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篇)当然,孔子这里并不是提倡领导者大摆其官僚架子,他除了要求领导者注重衣冠齐整、 仪表端庄以外,还特别提出,无论在任何场合之下,无论对待什么人,都要平易温和而不 盛气凌人,作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子张》篇)。

孔子在论及春秋时郑国的大政治家子产时,认为他“其行己也恭”(《公冶长》),便具备了“恭”的品德。 宽,指的是对下级、对百姓的态度要宽厚。怎么才叫宽厚呢?首先是看人要重大德而不 要过分计较小节,“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篇)。只要在大的品德操守 上没有超越界限,作风上小小的差错是可以容忍的。根据这个原则,他主张对人不要求全责 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篇)下级没有大的过错,就不 要抛弃他,对于小的过失则要宽容,即所谓“赦小过”(《子路》篇)。 信,是指待人诚实。这不只是一般人的待人原则,也是一个领导者所必备的品德。一个 领导者不应该“言而无信”,而应该以诚实来取得百姓的信任、信赖。“君子信而后劳其 民,未信,则以为厉巳也”(《子张》篇)。只有在以诚实的态度取得百姓信任以后,才 能驱使百姓效力,否则百姓会以为你是在折磨他,而以诚实的百姓的信任,百姓也才敢于向 你讲真心话,即孔子所说的“信则人任焉”(《阳货》篇)、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篇)。 敏,就是对工作要勤敏,要竞竞业业。当子路向他问起从政之道时,他回答说:“先之 劳之”。请他讲得再详细一些,他说“无倦”。

在回答仲弓同样的问题时,他说:“先有 司。”(以上均见《子路》篇)孔子要求一个领导者凡事要身先士卒,要永远不懈怠地工 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绩,即“敏则有功”。 惠,就是要给百姓以好处。这种惠,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扰民,就是“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学而》篇);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要给人民以恩惠,也就是“博施于民而 能济众”。《论语宪问》有一段孔子和子路的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己以敬,。 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这里 所谓的“修己”也就是“正己”,而“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敬事”、“安人”、“安百 姓”。这就是孔子“政者,正也”的最终目的。 三、举贤远俊一一领导者的用人之道选贤授能、除邪远佼,这是孔子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政治 生活所总结出的领导一者用人的 基本原则。在回答仲弓如何从政的问题时,他特别提出了“举贤才”(《子路》篇),在回 答颜渊问“为邦”的问题时孔子的治国思想总结为四个字,他又提出了“远按人”(《卫灵公》篇)。那么,所谓“贤” 的内容是什么呢?对此,孔子曾有过多次的论述。择其要者,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即坚持原则。孔子在和鲁哀公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

把正直的人、坚持原则的人选拔上来,置于邪恶之人的 上面,老百姓便会信服,否则就不服。怎么去辨别一个人的直与否呢?孔子提出了一个观察 人的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篇)。考察一个人干的是什么,为 达到目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以及他的心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便容易看得很清楚了。对 于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便要看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作官以及为什么而作官。“邦有道, 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篇)。在政治清明的朝代,自然可以从事政治活动;在 黑暗的朝代,还去追求功名利禄,那就是十分可耻的了。 简,即善于抓大事。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谈到贤才时曾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篇)可见贤才必需在大的方面掌握文武之 道。孔子很赞赏他的学生冉雍,说他“仁而篇),即可担负领导工作。冉雍的政治才能我们无 从了解,但他关于领导工作的一些思想却颇 有见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雍也》篇) 所谓简,据朱熹解,指“事不烦而民不扰”。冉雍认为,治国临民能够举要不烦,但又不可 草率从事。孔子很赞同冉雍的意见。这个“简”如何具体体现呢?当子夏为苔父宰向孔子请教 从政之道时,孔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可以作为“简”的注脚:“无欲速,无见小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

欲速, 则不达,见小利孔子的治国思想总结为四个字,则大事不成。”(《子路》篇) 艺,即有知识,有能力。孔子说:“君子不器”(《为政》篇),即一个贤才要具备广博的知 识。他称赞具有政治才能的冉求时便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他认 为,不必为没有职位而发愁,而应该为没有本领而发愁,也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忠”,在儒家的观念里这是区别一个人贤侯的重要标准。“忠臣”在封建社会是对臣下的最高的美称。孔子是最早提出“忠”这个道德规范的思想家之一。 但孔子的“忠”和后世儒家所宣扬的“忠”似乎并不完全相同。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 而》篇)。的确,在孔子关于“忠”的概念里,服从、敬上是很重要的方面,而且这种服从、敬上有时表现得近乎奴颜蟀膝。然而,细察孔子对于“忠”的论述,他并没有提倡过对 一家一姓一人的不变的服从。在孔子那个时代,“楚材晋用”是普遍的现象,在当时人们的 观念里根本就不存在忠于一家一姓这个问题。孔子本人就不是只忠于鲁国之君,他周游列 国就证明了这一点。孔子所说的“忠”的核心内容,就是“事君,敬其事”(《卫灵公》 篇),即忠于国君于民有利的那个“事”。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礼记中庸》) (转第48 页)言。如果人的实践活动不是有意识的、自由的,还盲目地被客观规律所支配,就 谈不上按照 “美的规律”去建造。 可见,“美的规律”是在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人的一切劳动实践活 动,都必须以自然界、感性的外部世界为基础,以客观的存在物为对象。自然界、外部的感 性世界正是人们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并且在展开的劳动活动中,由其中产生出和借以产生 出自己的从自然规律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只有当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的自然规律才 有可能。 作为生产活动的成果即劳动产品,正是人们利用自己所认识的规律孔子的治国思想总结为四个字,把自己的自由的普遍的 本质力量体现到客观对象上去的结果,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合 规律性在这里达到高度统一。它的感性存在形式由于蕴含着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而唤起人 的美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因而“美的规律”可以说就是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由 于认识到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界,使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自由 意志、目的的表现,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真、善、美的本质实现。在这里,感性与理性、形式 与内容、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达到了完善的真正的统一。

美的规律正是这种感性的具体形 象性与主体的目的性的统一。 (接第44 孔子的领导思想基本上是一种“人治”思想。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人”,在于居领导地位、尤其是居最高领导地位的“人”,在封建社会就是国君。如果国君是有道之君,他便 会济众施民,正己举贤,天下就会大治,他也就会得到臣下百姓的拥戴。这就叫“为政以德, 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篇)这种领导思想自然有其有价值的地方,在 历史上也曾对某些有为之君产生过一定影响,对历史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在今 天有些还被我们加以吸收和利用。但是,孔子的这一套想法,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甚至是空想 基础之上的。在谈到“博施于民”、“修己安人”时,孔子曾一再说到“尧舜其犹病诸”。圣德象尧舜那样的君主尚且不能完全做到,更何况后世远不如尧舜的那些国君、皇帝们呢? 在一次和齐景公谈到从政之道时,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意思是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但在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里,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是太多了。对此,孔子可有什么对策呢?没有。在孔子那里, 我们找不到实现他的思想的任何具体制度、措施。老百姓是根本无权的,“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泰伯》篇),臣下也是少说少道为妙,结果是天下安危系于一人。如果遇上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6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