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故事

南怀瑾老师道论,阐述宇宙观和社会观。,吾何以知其然哉?

南怀瑾老师道论,阐述宇宙观和社会观。,吾何以知其然哉?

所谓道论,阐述宇宙观。所谓德论,阐述人生观和社会观。

两者是紧密配合道家的成语故事,从老子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成语故事,老子是希望用天之道的运行来警示人之道的逆反。老子思想中,反复出现两个词,一个是柔弱,一个是无为。柔弱,指向的是道论,也就是天之道的运行法则。而无为,指向的是社会观,也就是社会应该如何运行。

要理解柔弱,必须和刚强相配合理解。刚强是老子用来描述人类文明社会的运行状态南怀瑾老师道论,阐述宇宙观和社会观。,吾何以知其然哉?,他的核心表征是

其一、社会系统复杂化

其二、社会结构致密化

其三、社会运行动荡化

这三者是密切配合的,正是因为复杂,才使得社会结构致密化。而复杂化,就会导致社会极其动荡。

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于是反复警示人类文明社会是这么一种情况

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并且由于对于文明的批判,老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人类社会违背了天道的运行法则,他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换言之,天之道是以柔弱作为根基运行的。所谓柔弱,指的是万物处于同质化的状态,最终处于阴阳平衡状态。而人之道是违背天道运行的,所以他处于异质化状态,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两极分化明显。

并且老子认为,如果人类不进行自救,一直逆着天道运行,社会就会逐步败坏。他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从道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其道而行。也就是无为?什么叫做无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句话的意思是,前半部分阐述文明社会的运行模式。就是通过政府进行建构起法律、道德、竞争等等手段。但是这种治理方式是违背天道运行的。

所以他提出,我们应该无为。所谓无为,就是抛弃一切文明化的作为,退回原始氏族部落。

老子说得非常清楚,他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第一种表述,老子知道,这种方式可能不被人接受。

他就提出第二种方案,即使不退回原始氏族社会,也要放缓文明发展,他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谓知足,就是压抑文明发展的欲望,放缓文明进程,则可以长久。

最终他苦心孤诣地劝告人类说: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而老子之所以认为,无为的根据在于天道。因为天道是依照辩证法运行的,辩证运行可以自行运行,而不加一点人为的作为。所以他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接着看杨朱,

杨朱是道家的第二位重要人物,但是这个人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在《孟子》里记载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然后孟子极力抨击杨朱。并且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叫做一毛不拔,来比喻吝啬。

但是孟子没有理解杨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杨朱这句话是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在《列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解释,他说: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这句话的含义是,假如人人不去奉献什么,也不去索取什么,天下就大治了。

如果我们联系老子的思想可以看到,这就是无为思想。

而无为思想在于,抛弃文明化的作为。

我们来看,文明化的进程,早期人类处于一个血缘氏族,随着春秋战国出现,礼制社会解体,社会协作开始突破小规模的宗族社会,转向地缘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形态。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工商业文明进入中国,中国开始走向了工商业文明。而工商业文明,是一个跨距离的协作方式。大航海时代,把世界并入全球化的浪潮就是一个例证。

换言之,文明社会的进程,就是协作更为跨越时空的一个过程。而从血缘社会到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社会被誉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即使你想要效法杨朱也不可以了。

杨朱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退出社会协作,不扩大协作,不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而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逐步进入完全农业文明社会。即使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铁器是需要向外购买的,这是必须要求你发生协作的。

其次,杨朱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处于儒家文明体系下,他是一个宗族下的大家长制的集体主义。

杨朱之所以退出社会协作,是因为他知道,即使他参与社会协作,他不能保证自己的个人利益。中国文明讲究付出,而少讲权利。因此,莫不如退出社会协作。

换言之,道家思想的消极性,不在于他本身学说的消极,而在于生存环境缔造的消极。

在《列子 杨朱篇》曾经讲了一个故事,就很能体现杨朱的思想。

春秋末年,郑国执政子产治理有方。结果子产有两个兄弟,有兄名公孙朝,有弟名公孙穆。

公孙朝特别喜欢喝酒,公孙穆喜爱女色。

公孙朝家里堆满了酒整天通宵达旦地喝酒。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

公孙穆更厉害,他在家里建了很多房子,里面全是美女。整天整夜和美女交欢,三月不出门,天天如此,结果他还没觉得满足。

子产很犯难,他跟郑国当时的另一个思想家邓析说:我听说齐家治国,我觉得我治国不错,怎么我家里搞成这个样子?

邓析说:我早就这么觉得,但是不好意思讲。要不如你去劝劝你的兄弟?

子产于是就回去跟兄弟商量这件事情。

子产说:你们知道人跟禽兽有何分别吗?在乎仁义、礼智,而你们随性而为,不要再这么下去了,否则悔之晚矣啊。

两人听后大笑说:我听说您治国理政水平很高,怎么会说出如此没见识的话?我听说,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我们应该加紧享乐。我都害怕这一生没法享乐到,喝酒就怕肚子坏掉,而不能满足南怀瑾老师道论,阐述宇宙观和社会观。,吾何以知其然哉?,交欢害怕性功能下降,不能尽女色之乐,管什么名声好不好呢?反而是你啊,天天治国理政,治得好也不过尔尔,治不好却要被人诟病,搞得自己身心交瘁。我看啊,你善于治外,不善于治内。你的方法虽好,最多只能推行到一个国家。而我们的方法却可以推行天下。若人人如我们一样,能够善于保存自身,岂不是不用政府管理了吗?

我想,应该我们来告诉你吧。现在反倒来数落我们?

子产听了,哑口无言。

同样这样一种思绪,在东西方哲学也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西方哲学上有著名的犬儒学派。所谓犬儒,就是像狗一样活着。意思就是抛弃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

再看佛教,印度的修行人被称之为弃绝者,就是抛弃社会世俗,反对社会的运转。

佛教的僧人叫做比丘,原意是乞讨者。为什么要乞讨?不进行社会的发展,不参与社会的运转,仅仅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佛教有不捉金钱戒,意思是不参与社会协作。

那么我们知道,孟子在其书中是极力批判杨朱之学,他说: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那么这一点,我们现在已经非常可以理解了。

前面我们谈过,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建立在希望扩大工商业文明之上的思想反映。而杨朱的利己,也只是道家思想建立在对文明的批判上的展现。

而孟子显然没有看出这一点,孟子的思想是建立在宗法血缘社会之上,中国文明自儒家文化成为正统以后,血缘关系是占有主导地位的。

例如说中国没有“国家”观念,尽管中国历史近一半是大一统王朝,但是中国无“国家”而有“家国”。换言之,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家要高于国,国只是放大的家。而维系家的是血缘关系,所以维系国的实际上是泛化的血缘。

所谓泛化的血缘,就是以君王为父,进而形成国家体制。例如君王称呼自己的民众为子民,官员被称之为父母官。因此后世顾炎武曾经说:

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所谓亡国,就是改朝换代,这与匹夫无关,匹夫不关心谁当皇帝。但是匹夫要关心的是文明是否断绝。这并非是什么民主思想,这是泛化血缘的思想。

因为所谓二十四史只是二十四个家族的历史,那么谁去做皇帝,与匹夫何关?因此维系中国人凝聚力其实仅仅是文化上的联系,而非近代民族国家。

下面我们再来讲庄子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那么什么是齐物呢?

我们知道,庄子的思想首先充斥的是相对主义的意味。

比如他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他说,人类所认为那些美女,鱼看到沉鱼,鸟看到高飞。意思是,动物不觉得这些美女美。但是后世误用为形容美女很美,实际上庄子想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情依据主体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意见。

而意见是无法作为知识而存在的,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道”,就不可以用这种人为主观化的视角去看待,而应该以“齐物”去看待。

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看待世界万物,他们都是“一”,没有所谓的任何主观框定的属性分别。因此,道可谓“无”。

因此,庄子认为,在“道”的境界上,需要齐是非。

例如,对待某个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但是庄子认为,他既不是好,也不是坏,而是无所谓是非对错。因此他认为,人类对待事物的主观看法是极其肤浅的。

所以,大至鲲鹏,小至蝼蚁,本质上是一回事。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老子道论思想的延伸。

因为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而庄子也说: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也就是说道的运行是一体的,是无二差别的。

因此,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此

道在蝼蚁,道在屎溺

这种思想,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泛神论思潮。

正是由于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使得庄子引出他的物我两忘之说。

他曾经说,曾经他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个蝴蝶。

醒来以后非常诧异,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

庄子提出这个思想,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会把这种思想称之为怀疑论,但是庄子无心讨论认识论问题,他的核心在于论证,物我两忘。

你无从分清外物与我的分别,这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而这个典故,被后世称之为,

庄生晓梦迷蝴蝶

于是,他认为一种极高的精神追求,就是逍遥游。

他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不执着于我,不执着于世俗。

但是他认为,若是和世俗彻底隔离,还属于小隐。因为齐物思想本来就不主张割裂万物,那么出世和入世是一回事,因此大隐就是处世俗,不世俗,不对是非当真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而庄子为什么主张齐物和逍遥游,这是需要我们明白的。

因为一定要明白,道家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化社会的批判。

这是我们理解道家人物的一把钥匙,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是不可能理解道家的。

因此说,道家反儒,这句话是不准确的道家的成语故事,甚至就是错的。因为道家不反儒,他反对的是文明化社会。儒家只是其中一员。

庄子的一生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来践行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的表现就是远离世俗,安于贫穷。

因为要扩大财富,不可能不和世俗达成关系,并且由于中国政权力量极其强大,所以还要和盘根错节的政治发生关系,如此一来,怎么可能逍遥游?

因此有一次,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臣来劝说庄子做官。

庄子拿着鱼竿,理都不理他们。

他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三千岁了。所以楚王很重视这个神龟,把它藏在匣子里,供养起来。你说这只乌龟,是希望留下遗骨获得尊贵的地位,还是喜欢在泥水中游来游去呢?

两个大臣说:应该是后者,

庄子说:既然如此,两位请便吧,我也将在泥浆里拖着尾巴爬来爬去。

这里就可以看到,庄子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老子的思想。也就是退出正常的社会运转。

庄子生活极为困苦,据说要向人借米,才得以温饱。

那么庄子是很具有道家思想的一个人,传说庄子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子来吊唁。

结果看到庄子鼓盆而歌,非常高兴。

惠子就问庄子说:你的妻子陪伴了你一生,结果你不感到悲伤,这不是很过分吗?

庄子说:你错了。妻子刚死的时候,我很伤心。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妻子并没有生,也没有死。道生出气,气形成形,形体才有了生命。现在只不过又回到了死亡,这和四季运行的道理一样,这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可以发现,庄子其人豁达,很明显也有老子的印记。因为老子就说过,道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那么庄子实际上是道家的行动派,他表达着,在战国恶劣的社会条件下,退出社会协作的表征。这和老子、杨朱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其实庄子是在诡辩,但是这里有两个词,值得我们注意。

庄子开始说,是鱼之乐。也就是说,这个乐是鱼的乐,这是一个存在论上的描述。他并没有转化为认识论上的“知”。也就是说,他不是说,知鱼之乐也。

惠子反驳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里很明显有一个存在和认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惠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本体上不是某物,怎么能够知道某物自身呢?

也就是说,存在决定认识。

然后庄子反驳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这里出现了两个知。第一个知,是人类内部的知,另一个知是物种之间的知。

这里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人类自身的感性能否传递给他人?两种物种之间能否互相认识?

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11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