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启蒙

佛家布施文化 索达吉堪布: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

佛家布施文化 索达吉堪布: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

:禅修空性是净化罪孽的唯一方法

——忏悔的最高境界:忏悔无缘

索达吉堪布:虽然我们的传承已经被无始以来所犯的佛性和自性罪所玷污,包括杀戮、抢劫、放荡等等,但如果我们能真正放下一切,活在佛性中自然 智慧,或强烈的善心,包括遗憾,会生起,并可以摧毁连续的罪恶......

不准边学边学的人,不准按学者的做法学法,

学习和非学习之间没有区别。学的人就是学佛的。

任何修行者在修行般若时都没有执着心,即不承诺学以致用,也不与学者(指学般若者)有任何缘分,他所学的佛法,以及他所学的正确性。治法与违法并无分别,但要了知诸法无有无得之空,这样的修行就是正确地学习这一智慧或如来的因——法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真正的般若是三轮身空的智慧。 《大般若经》也说:自学、他学、学法不存在,即所谓的般若。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净化三轮修行者,佛法所学,以及一切众生所学的终极目标,但如果能结合上师的教法和理论分析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达到这个级别。一旦达到了能学而无所学的境界,那就是住而不住,知道而不知道。但是这样的学法初学者会觉得很矛盾: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到底是什么?甚至想:是不是就像黑白两股的绳子扭在一起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所谓三脉轮净化,就像《麦达瓦根本智慧》中所分析的——作者、因缘、修行,或者说三脉轮可以是空;三轮身也可以是空的,如《大宝藏经》云:“心识不息,不分别过去,不执着未来,不执着于未来。说现在。一切众生,不能证悟三世界平等,三轮清净,如来生大悲。”

既然三界所摄的诸法,从本体观上看,都不存在了,也就不用再耽搁了,就是过去的法已经过去了佛家布施文化,没有什么可分辨的了;未来之法尚未生起,也不必去执着;现在的法不存在,没有必要开玩笑。但是三界轮回的可怜众生不知道这样的状态,他们为了未来的法在想着不同的事情,很多过去的往事也整天浮现在他们的心里。长久以来,他们更加执着于当下的人类事务。有些人特别拖沓:我以前很幸福,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我的生活很美好!小时候很美,现在满脸皱纹,白发这么惨,以后会不会更惨?令人心痛的是,三界的分离念头一直在浮现!这就是三界虚空无法进入的原因。

虽然三脉轮本来就是空性,但是很多人,包括学佛修行的人,经常会产生执着。事实上,执着心越大,越难净化接二连三的罪孽。如果空见真的在有分中生起,即使是类似的空见,从无始以来所造的诸罪孽,也能瞬间灭尽。 《大涅槃经》云:“修一心,能破百恶。”就是说,一颗善良的心,可以破百种恶业。

虽然我们的相续已被佛无始以来所犯的罪和自性罪所玷污,包括杀、盗、淫、自性,但如果我们能真正放下一切,安住于自性智慧,或者怀着强烈的善意,包括后悔,可以摧毁连续的罪恶。

《大典经》云:“一百年的脏衣服,一天能洗得干干净净。”这意味着即使是脏了一百年的衣服也可以用洗衣机和质量更好的衣物洗涤。粉等要洗,一天可以洗完。

同样地,在我们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无量罪的前世遭遇大乘佛法之后,如果我们能够活在空性的状态中,特别强烈地忏悔,一天甚至一刹那也能得到净化。 若能如山王坐观自心而忏悔,则谓“忏而不忏”,即忏而不能忏,此忏之法最为殊胜。可见,禅修三轮身的空性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功法,所以大家只要有时间、有业力,就应该禅修空性。如果能按照《般若经》中的观空忏悔的方法,灭尽一切罪孽,那就太好了!

通过观察缺乏命运(指空虚)来忏悔。很多大乘经典都说念空是清净罪孽的唯一方法,所以阿赖耶识无始劫所累积的重罪,应该念空忏悔。其实,观空片刻,也能驱除无量极重的罪业,犹如千年黑屋点灯,能驱除一切黑暗。

知道这一点的美德:

菩萨知道如何学习,从不失学,不破戒,

为得法学此,善学胜无执。

智者学明慧,不生不善念,

当太阳照耀在天空中时,前方的虚空没有黑暗。

如果是,知道三轮体空忏法有什么功德?在这里,菩萨若能了悟这样的无学,即真正了悟学者的三轮精髓、学与学的目的,即是空性。学习智慧定力不会退却,戒律也不会重蹈覆辙。为什么不摧毁戒、定、慧三宗呢?因为三法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力的自我执着。一旦彻底根除,就如同生长毒的种子被火烧毁后,花果不生,或根本不出现。空见菩萨不失二学定慧,不破戒。

为什么修行在世界上经常失败?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了悟空见。如果你证悟空见,因为它是无为法(在大圆满佛法中也说过,真正了解心性或了解空性,或证悟大圆满见,是无为法) ,没有回头路。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虽然觉得今天学得还不错,但也很开心,饭菜可口;但两天后,它倒退了,所以我很伤心。很多修行人就这样活在悲喜之中:当戒定慧三法门的境界得到提高时,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一旦他们的各方面的修行下降,或者没有进步,他们就非常高兴。非常难过和担心。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空。

一旦你有了空性的看法佛家布施文化,你不会回头佛家布施文化 索达吉堪布: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而是继续前进。换言之,菩萨为了获得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无上功德,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善巧修行,或加持戒定慧三学?这是因为他安住于无条件、不执着的状态。再者,此菩萨不再于世间生诸苦恼。 《大智慧》亦云:“无业则无业生,无故不生念。”又云:“业有因佛家布施文化,非无因生;思有因,非无因生。”意思是说,只要有执着、有缘,就会生起业、念;如果空性被穿透,世间的业力、执着和我执就不会生起。因此,如果你被我执所蒙蔽,被邪见污染,你将不断地轮回或投生轮回;若真知诸法皆空,则供养愈加,戒律愈加。回三学的功德也将发扬光大,永不退步。

因此,作为已证悟二谛的智慧菩萨,皆应如是修持大乘佛法光之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你能如此修行,因为它可以对付布施、戒律、忍耐、精进、禅定等不法的功德,贪、瞋、痴、吝、嫉妒和其他不善的事就不会生起。谁都知道,智慧和障碍是完全矛盾的,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所有的黑暗都被彻底驱散。所有人都没有位置。

《入行论》云:“空能化,烦恼障智,欲速成佛,何不修空。”意思是空性如光,能治烦恼障。在知觉的黑暗中,若想早日成佛,何不早日修炼空性呢?真的,不修习空性是很难脱离轮回的。因为连续中没有空性和智慧,即使你每天忙于修行,如拜佛、供养、布施、持戒,也很难真正超越轮回;德国资源一定很丰富。

对于空性的看法,按照中观的说法,应该理解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或者应该远离所有的戏剧;如果根据密宗的秘密或禅宗的教义,心的本质是什么时候?一旦你达到它,你就是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所以我认为所谓空性见的生起,归根结底就是认清心性。

《素藏经》中有这样一段公案:在中国禅宗有一位名叫无名慧经的禅师,是一位大觉者。九岁时,他对善法充满信心。后来,他打算跟常忠法师出家,师父不准佛家布施文化 索达吉堪布: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说:开悟后,我可以收你出家。后来,他住在茅草屋里到峨眉山读书。一天,他在外面做事。有一块半裸露半埋在地下的石头。他想把它拔出来,所以他用力推。此刻,他顿悟,写了一句偈言:“欲行无上菩提道,必速清大山,知山不好,转身跳出。”父权通行证。”于是他直接回去见了常重。师父,不仅得到了肯定和认可,还给了他戒。然后他继续依附上师二十四年,五十一岁开始利益众生,七十一岁圆寂。临死之际,有诵众偈、生火偈留世。发火偈说:“唯此无始劫难,今亦如是,此再以彼,此彼同乐。”

以前,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领导在演讲中说“这个”。所以我觉得说中文的时候“这个”很重要,于是就去问问村里有没有中文基础的人。我说:“中文里经常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他说不出来。他说:“你慢慢学,以后会明白的。”学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和“那个”真的很重要。

“这个”和“那个”不仅在世界上很重要,在佛教领域也很重要。正如禅师所说:自无始以来觉悟的心,现在还是一样的心;一旦我们使用这个和那个,我们就知道区分心的心。那个时候,“这个”和“那个”一样幸福。当然,这里也宣告了成佛之道。可见,世间,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心性,知道心性后,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理解。现在我似乎对“这个”更清楚了,但不是更好。

《大藏经》是日本人编的,功德无量!整个藏文集于1990年左右出版,共90卷,包括950余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印度和中国的大乘经典,包括中文版大藏经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收藏了许多高僧大德的教诲、传记、收藏。

如果方便的话,大家应该多读一些经典,同时也应该多读印度、中国和西藏的高僧教法和大德。作为后学者,如果你能比较一下你的学习方式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勤奋程度,你就能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佛教徒。现在很多佛教徒每天都很忙,但不管是忙于世俗法门还是出世间法门,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他们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或一目了然。因此,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人,都应该读三藏经。之后,你会对佛教的观点、修行、行为等有一个新的认识,理解到位,行为自然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的心没有足够的佛学知识,你的胃里没有它,你也不能把它从嘴里倒出来。就算你告诉别人,也只是你自己的分别念诵而已,不可能有真正的佛法。而当你在修行或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也会处于怀疑或无知的状态,不可能有去除黑暗的智慧。没有智慧,别说消除所有的知识和烦恼的障碍,即使是世界上一个有智慧的人可以消除的障碍也无法逃脱。因此,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须努力学习。

不仅要学佛法,还要学世间的知识。为什么?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很多人对以科学为主导的世俗知识有着特别强烈的信心。如果我们对佛教和世俗的道理一无所知,我们就无法在他们面前处理它们,我们将自己开发各种东西。各种错误的观点都是很可能的。如果既了解佛法又了解世间知识,大多数知识分子,主要来自科学界,将能够持有他们没有的过去和未来生活、业力、因果等观点。认识过去;佛教徒也可以坚持空性与和谐的观点。对前世和未来世业力存在与因果的看法。因此,希望双方可以在非常融洽的气氛中,通过对话、辩论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无需反驳或攻击对方,让我们明白佛教的正见是不只是口头上说的。很多人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也就是树立正见。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5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