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是什么 关于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佛家思想是什么 关于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时代的车轮来到了今天,物质极其丰富,经济高度发达但不平衡。

这使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或坠入物质世界无法自拔;

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种看法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佛教

或者饭后,他们认为他们在谈论什么,或者在脖子和手腕上挂一串佛珠,等等。

但是,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非专业人士,往往没有很大的道德指导,所以人们认为佛教是神秘的,或者是迷信的,或者是各种疑惑。

我暗中认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在真正了解之前,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味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该深入理性地思考,先确认,再下结论。

我一直反对无谓地讨论佛教,因为它不是真正的佛教研究。佛教是用来修行的,不是用来研究的。不过有些基本的概念还是有待厘清的,所以今天就以我的拙见,和大家讨论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刚接触佛教的人。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准确或不当之处,望大德海涵指正。

一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很多初学者或新佛学者,由于内心的好奇和他人的影响,常常喜欢阅读各种经典。

那么,你还记得小学语文课上,每读完一篇课文,老师总是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吗?

同样的道理,既然大家都喜欢看圣经,这当然是好事。然而,佛经往往又长又长,初学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所以往往深陷其中,不知其所言。

那么,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事实上,整个佛教体系只有两个根本的观点,或者说是最根本的理论:“苦”和“无常”。从“无常”而来的是“苦”。

浩瀚的佛经、藏文、著作,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话语,都是从这两点发展而来的。

1. 所谓“无常”,是指宇宙、世界、琐碎,不是永恒不变的。

无论时间长短,也无论是漫长的百亿年,还是一瞬间,一切事物都会经历有生有灭、虚无的变化。这种变化一直在持续,而且从未停止。

它的意思是“无常”;

2. “苦”,什么是“苦”?

为什么会“痛苦”?“苦”从何而来?

首先,什么是“苦”?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佛家思想是什么 关于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苦”可以分为“小苦”和“大苦”。

所谓“小苦”,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离爱(苦)、不能求(苦),五蕴火(苦)。

至于上述八种苦的具体原因,作为初学佛的学者,暂且不说。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对佛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在你对佛教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深入研究这些具体的名称还为时不晚。

而“大苦”是指永远消失在轮回中的“轮回之苦”。

至于什么是轮回,轮回是从哪里来的,后面会讲到。

那么,为什么会“痛苦”呢?“苦”从何而来?

这涉及佛教中的另外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称为“业力”。

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凡夫众生,佛菩萨阿罗汉,每一天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间佛家思想是什么,都会造成或带来一定的果报。这种“一字一念”的过程,在佛教术语中称为“造业”。

所造的业,依个人果位和境界,可分为“善业”、“恶业”、“非善非恶业”。

“一言一意”是造就“业”“果”的“因”。这在佛教中称为“因”。

“因果”是无边无际的。

为什么?这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言行意念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会造成无量无边的因果;

另一方面,佛教的观点是有轮回。死后最好关灯,但要不断转世。在轮回的过程中,前世的因会造成今世的果;今生的因会造成来生的果。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轮回的轮回是无止境的,因果是无边的。

然后第二个概念称为“四圣谛”。四圣谛具体为:苦(真)、源(真)、灭(真)、道(真)。

苦难(真相),已经在上面讨论过了。

现在让我们谈谈“设置(真相)”。

如上所述,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造业,那么这些“业力”就会形成“业力”。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或者修行不够,所以我们造的业大部分是恶业,只有极少部分善业和不善非恶业,而这些业力是不断交织在一起的,或者叫做它们共同为我们带来一代又一代的“小苦”和“大苦”。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痛苦以及痛苦来自哪里。

第二,在佛教徒眼中,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以上介绍了佛教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概念。现在来说说很多初学者都很感兴趣的世界起源。

佛陀或佛教不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从佛或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佛教的观点与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在 7 天内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

这来自两个方面。

1. 先来说说六界众生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

在第一点,我们已经讲过,所有轮回六界的众生都在不断地造业。

那么这一切六界众生,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业力,都将纠缠在一起,称为“共业”,是众生的“共业”。六界众生。

这无边无际的“共业”,如恒河沙,纠缠在一起,在所有六界众生(或心中)创造了这些“共业”的众生面前,展现他们所感知的世界。这些世界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和大千世界。具体到我们娑婆世界,你所感知的宇宙中的一草一木,春风秋雨,山川湖泊,星辰大海,都是受“众生共业”所感化。

2. 在以佛陀为代表的觉者眼中,六界众生所感知的世界是“虚幻的”。

但是,请注意,在对待佛教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和持有“正见”,不要把佛法和佛法神秘化。

这意味着什么?

这里所说的“幻觉”,并不是说我们感知的世界是我们的幻觉,并不存在。

这并不意味着还有另一个地方就是所谓的“庄严的佛教国家”。

经过多年的“苦行”,佛陀变得虚弱疲惫(据说佛陀在苦行期间一天只吃一粒米),证明苦行不能成道。于是他放弃苦行,走出森林佛家思想是什么 关于佛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在菩提树下打坐七日七夜,仰望星空,终于悟道。

佛陀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

精彩的!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与功德,但痴执不能证悟。

因为我们凡夫还没有完全消除所有的“执着”,还没有开悟,所以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它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所感知的那样。世界本身因“无常”而不断变化、消失和再现。而因为我们的“痴执”,我们众生让我们认为宇宙是不变的,这让我们看“真实、真实”的世界,就像看雾中的花朵,就像看美女通过屏幕窗口!

还有一个小细节:其实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红绿色盲人或盲人聋人对世界的感知与普通人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

再比如,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或者说他所感知的世界,也因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但每个人的“中国”都不一样。

这才是对所谓“世界虚幻”的真正理解。

至于“世间真面目”在佛陀和觉者眼中是什么样子,或者很多人说的“世界本源”是什么样子。

为了不“误会自己”,也为了不误导看到这篇文章的同修,在此不作虚假陈述。

为什么?

如果莫言先生(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语言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突然“穿越”到了春秋时期,他有幸遇到了“圣师”。如果“圣主”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然后莫言先生坐在菩提树下,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向“圣主”描述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你认为“圣主”能“真知”、“真知”21世纪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这就是为什么“真”佛教、“真”佛教徒、“真佛行者”都提倡“真行、真证”,反对“谈佛”这种无用的言辞!!!

第三,人从哪里来,又会去哪里?

首先,人从哪里来。

不过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轮回。

因为上述的“痴执”和“苦灭道”,一切众生都不能成佛,也就不能离开我们现在所处的六界。所谓六界,就是六处,六界:天人界、阿修罗界、人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

并且由于上面提到的“业力”和“因果”,根据所造的“业力”,每一次生命终结后,都会去到不同的六界。未证悟者,世世代代在这六道中来来去去,受无量无边的“永恒轮回大苦”和“无数小苦”,如恒河沙(请注意)在这里,如果不托付人间,那么小苦就不再是‘命八苦’了。因为‘命八苦’是指六道中的‘人道’),不能摆脱。

这就是轮回,因为有六个阵营,也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

因为其中有“因果”,所以也可以称为“因果轮回”。

一般的过程是,前一世的生命结束时,在下一世的生命开始之前有一个中间阶段。这个中间阶段称为“中阴身”。在这个中阴阶段,由于每个人的修为和业力不同,也不得不承受不同程度的各种痛苦。在此中阴身来世即将重生之前,由于业力,来世会被母胎所吸引,从而开始另一个轮回。

所以人(准确的说应该叫众生,人只是众生之一,下同),来自轮回、因果、轮回。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每个娑婆世界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世界的六个轮回都是一个大整体。众生死后,可能会转生到另一个世界。

那么,人们会去哪里呢?

这也来自两个方面。

1. 如果我们不修行,或者修行没有证悟涅槃,那么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轮回的痛苦,仍然会堕入轮回。

但是,请注意练习过的人和没练习过的人;以及修行过但修行层次不同的人,他们的轮回情况也是不同的。

此外,涅槃根据不同宗派的不同观点,也有不同的境界,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大涅槃。

2. 而那些通过修行和证悟而达到涅槃状态的人,将免于轮回之苦,免于三界,免于六界。

但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对涅槃的定义不同。南方佛教认为修行阿罗汉身份是终极的,佛就是这个身份;而北方佛教认为,在阿罗汉身份之上,还有菩萨身份和究竟佛身份。

另外,北方佛教认为阿罗汉、菩萨国还没有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所以修行还是有闭关的可能。

第四,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冥想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看看佛陀为什么修行。

大家都知道,佛陀出身于贵族家庭,在出家之前过着特权生活。

但他的心并不快乐,他观察到人世间有无数的痛苦,如生、老、病、死、悲欢等等。在他的同情心中,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会遭受如此多的痛苦?这些痛苦从何而来?

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

这就是佛陀出家修行的原因。

当然,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原因和目的。

因此,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解苦得乐”,从而帮助自己,包括他人,摆脱我们上面所说的“苦”和“无常”。

第五,很多初学者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读了很多经书,总觉得无所适从。看完后,他们被各种理论和术语所困扰,更不明白佛教在说什么。什么,更别说能明白怎么修炼了。

没错,你在市场上看到的佛教书籍,除了佛经之外,都是各种大德的著作。大多可以说是“劝学”佛法修行,不谈具体修行方法。

真正的佛教当然不止于此!不过,真正讲到具体修炼的书却很少,甚至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但是,佛教,或者说佛教,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真正的修行和体验”,还需要自己去真正、具体地修行。毕竟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否则理论就是理论。并没有体现出佛教的光彩。

同样的,只有修行,一步一步修行,到了功夫,才能从根本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乃至成佛。

只要彻底消除各种执念,每个人都能做到。

还记得佛陀成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吗?

精彩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与功德,但痴执不能证悟。

六、现在专心读圣经

如前所述,初学者喜欢读经,这当然是好事,至少是发心成佛的表现。

但是,呵呵,凡事都不敢说“但是”。一切佛经,以及古今中外高僧大德对这些佛经的阐述,只有在真正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明白。甚至按照师兄的说法佛家思想是什么,只有开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经典。

因此,在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强烈建议不要过多关注这些佛经或各种佛学理论。否则,不仅不利于“修行”,反而会增加很多“识障”或“知觉障”。

《京罡京》不是都说“凡有行动如梦泡,如露如电”吗?

不要执着任何东西,即使是佛陀亲自教导的“经”。不要执着。因为这些“法”、“经”只是“渡世宝”,并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这些只是我们在启蒙前追求终极涅槃时使用和利用的工具。当我们乘船到达彼岸时,我们都应该像走路一样放弃它。

不要以手段为目的,不要执着于任何特定的“标志”。

作为初学者,只要学习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常识,就足以指导你现在的练习。重点应该放在“实践”上。

第七,如何能脱离苦海?为什么修行能脱离苦海?

只有真实的、真实的、具体的、如法的“真正的修行与示范”,才是脱离苦海的唯一途径。

不过,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只有一种方式,但具体的方法不止一种,那就是具体的修行方法。

具体的修行方法,比如打坐呼吸,比如盘州三昧,比如打坐,比如净土打坐,南方四念住,藏传佛教等等,等等,很多很多。

为什么修行可以让我们摆脱痛苦?

因为,无数的先祖大德,都用活生生的事例证明,用佛陀所教的方法,可以达到涅槃,超越生死。佛教是真的。

佛陀本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从凡人修炼成佛。

还有一点要强调:一切佛法修行,不管是什么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修心”。

常人的心神无法控制,无数念头杂乱无章,大多是妄想。而任何一种佛教修行方法,都教导我们用特定的方法,逐渐用佛教的“正念”来代替我们的妄念。当正念完全取代妄念,妄念不再生起时,便能成就果位。

但我要提醒各位同修,佛陀虽然讲授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也是为了方便无量众生随缘修行。但是,对于每一位同修,经过初步的辨别和修炼之后,应该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深其一”。

佛教修行强调“博学广知,一学深”。就是说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多学多部经典,增加正见正见,但在修行中,一定要专心一点,“深一法门”。

别让熊断棍子佛家思想是什么,这个也是修炼的,那个也是学的,到头来什么也做不了!

关于“修心”,有兴趣的修行者稍后再讨论。本篇小文只介绍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

总结:

虽然写这篇文章花了几个小时,但以下句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想向初学者表达的:

“佛法”就是“实相佛法”,需要自己真正地、真正地一步一步“修行”,才能进步、开悟!

千万不要陷入对佛教“讨论”、“研究”、“猜测”的泥潭,误入歧途,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最终“一无所获”。

嗯,这就是我暂时想到的。如果以后有新的想法,欢迎补充。

未经他人许可禁止复制

2018 年 6 月 5 日

在破旧的房间里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6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