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 佛家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备条件和突出表现

佛教与中国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备条件和突出表现

本文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先天优势、传入中国后的变化以及之后的突出表现等三个方面说明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仔细阅读,可以对佛教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创造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在两方面表现突出:一是始终保持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历数千年依然醒目;二是始终秉承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在坚守优秀传统中成就了自身的长流不断、生机不减,在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了核心内容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在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内容时,一般沿袭隋唐以来流行的说法,把“释”与“儒道”并列,共同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和认识作为“舶来品”的佛教能融入中华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备条件和突出表现,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佛教中国化有先天之本

数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逢遭遇的外来文化数量众多,并不是每种外来文化都能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佛教能够与中华固有文化水乳交融,与其具有的先天之本密切相关。

首先佛教与中国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备条件和突出表现,佛教的核心信仰与儒道两家有相似性和相通性,具有融入中华文化基因的先天优势。佛教不是排他性的一神宗教,从信仰者与被信仰者的关系来看,佛教信徒与最高崇拜对象释迦牟尼佛之间本质上是师徒关系。佛教信仰的这个特性,与儒道两家基本相同。儒道两家是中华固有文化基本特质的集中体现者,所以,在中华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士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模式来理解佛教信仰,并没有特殊困难。因此,当人们还对佛学知之甚少的时候,就把释迦与老子并列祭祀,进而再把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量齐观。

其次,佛教作为一种成熟形态的宗教,具有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精神需求的功能。佛教在汉代进入中华大地,当时中华文化基本形成系统。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类似佛教的成熟宗教。对于社会各阶层的部分人士来说,佛教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佛教的基本道德准则、禅修实践、概念思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认识世界、社会和生命现象的需要,满足了他们治疗心理疾病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要,满足了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以便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的需要。佛教具有的这些满足部分中土人士多种需要的功能,成为促进佛教加快融入中华文化的不竭动力。

在佛教到达中土时,中华文化已繁荣几千年,载籍浩瀚,经典沉深。凭借自身具有的“先天之本”,佛教很容易找到与之交流互鉴的途径和通道。概括说来,《论语》为理解释迦牟尼的言行、形象提供了直接参照系统,《周易》《老子》为理解佛教的哲学思辨、概念体系指示了方向,《庄子》为理解佛教的禅定修习提供了形象说明,发达的经学为创造性诠释汉译佛典起到了示范作用,盛行的民间鬼神、灵魂信仰为接受佛教的生死轮回、善恶报应教义架设了桥梁,受到崇拜的神仙信仰为理解佛教的解脱理论提供了参考。

佛教发生多方面变化

中华文化不仅具备接受佛教的适宜土壤,而且具备改造佛教以便为我所用的能力。中华文化接受任何外来文化都不是奉行完全的拿来主义,不是不问是非曲直的照单全收,而是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对于佛教来说,要融入中华文化,就必须接受中华固有文化的筛选和改造,必须实现自身的变革,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为适应中国而发生的一切变化,包括教义思想和组织制度的变化。影响佛教走中国化道路的因素很多佛教与中国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备条件和突出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交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曲折反复、波谲云诡,不限于唇枪舌战时的流汗,也有刀光剑影中的流血。

经过中华固有文化的洗刷和改造,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发生了多方面变化。其一,佛教信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吸收中华固有文化素养,撰写新经典、提出新思想、建立新宗派、创造新艺术,使佛教具有了崭新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其二,佛教理论固有的重视神异灵迹、鼓励厌世情绪以及容忍自残行为等非理性成分大幅减少,倡导“正信”和反对盲从逐渐成为自觉的认识和行动。其三,全面吸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政治伦理体系,坚持以儒家原则处理与王权、社会的关系。儒家的纲常伦理最终成为高于佛教清规戒律的道德准则,渗透到佛教修行的诸方面。其四,一些重要的佛教理念被重新诠释、被赋予新意,成为不仅在佛教内部流行,而且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诸如“和合共生”、“圆融无碍”、“一切平等”、“慈悲喜舍”、“以人为本”、“自净其心”等理念,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佛教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结合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优良传统,例如,爱国爱教、关爱众生的传统,倡导慈善公益、扶危济困的传统,以及爱好和平、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国际友好交流等传统。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这既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标志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佛教融入中华文化表现突出

佛教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基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佛教文化影响中华文化的各方面。佛教进入中华大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文化影响的深度、广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今天我们分析佛教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时,常列举哲学、宗教、民间信仰、文学、艺术、建筑、中医、民俗、伦理、军事等方面。但是,不管列举多少具体方面或领域,总有没概括完全的感觉。原因在于,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各方面,所以,中国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大都带有佛教文化的印迹。这正是佛教文化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广覆盖”特点,是佛教融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佛学构成了中华学术思想发展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中华文明涌现多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依次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如果说,魏晋时期佛学还没有在中华思想领域成为主要思潮,那么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吗,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向社会各界多头开拓,研习佛经在士大夫中蔚然成风,到了隋唐时期,以哲学形态出现的佛学就在中国思想界鼓动起滔天波澜。从隋唐开始,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中,佛教文化已经成为生命力旺盛的部分之一。

第三,佛教与儒道两家形成了荣辱与共的联系。三教关系在不同时代并不相同。从汉代到唐代,三教在斗争和融合中相互适应、协调,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从宋代开始,三教以相互融合、学习为主,矛盾和冲突退居次要地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状态;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之外无“正教”,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之外无“圣人”,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提倡,也为各阶层的大多数人士所接受。这就是佛教最终与儒道两家形成的荣辱、生死与共的命运联系。这种联系直到近代社会还明显存在。佛教融入中华文化基因的程度,至此就彻底、全面、直接地表现出来了。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70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