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佛家思想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经》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布施、施舍)的原则。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复:「其恕乎」。此即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所传习的忠恕之道,或单提一个恕字,称为恕道。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读解】 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我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和信心.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形容忠诚宽恕之意。——《论语·里仁》篇载注释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点)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段孔门师徒得回答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纳为“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其意义深长,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家仁学的“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是“忠、恕”。“忠”与“恕”实只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循此“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佛家是什么思想,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西方传教士曾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误解为次于“爱人如己”的“银律”,而实际上它是不折不扣的“金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忠恕”的精神,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须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实行忠恕之道。若要真正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也须实行忠恕之道。“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

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布施)的基本原则之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佛家是什么思想,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那么宽敞的(布施)大道不走,非得去走那种不好走的(好占便宜)小道(捷径)。大道布施(修道)——创造和付出为目的——活得越来越好社会现实索取(偏离道)——国家、人之间以占有、索取为目的——活得痛苦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行于大道:老子把行道作为目标(做人的标准)唯施是畏:老子最怕——布施——怕因果,因为明明知道的结果无法去改变。(佛陀最常强调的事是因果,但唯一的是困果,再有本事因果也不可改。)因:世界布施给我们空气、水父母布施给我们生命……我们布施给世界什么?我们目前是什么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果:我们什么都没创造,没对世界有所贡献。人倒霉、烦恼、灾祸等等都是原于此,非道也!深深的危机感!非常可怕!你所有的好处与布施有关,你所有的倒霉也与布施有关。

老子是个大思想家,依然畏于大道,怕因果。因为他出生于贵族,吃穿住等都是别人给(布施)的,所以他为了赎罪(布施)写下了“道德经”,在学术上还了(布施)。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时代当时的朝廷办公的地方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朝甚除)。老百姓种的地里长的全是杂草(田甚芜)。仓库里粮食都没有了(仓甚虚)。穿的好(服文采),带个文凭(带利剑),对吃的挑三捡四(厌饮食)、财货有余,是盗。——国家会出 灾难,老子时代果然出灾难了。(老子布施了,所以才活下来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都能明白了,所有的给予都是有代价的:因:穿的好。果:如果穿不好的时候心里会憋气。因:带利剑。果:很有可能会死在剑下。因:厌饮食。果:吃多了祸害自己的身体,身体本来需要的不多。困:财货有余。果:操心、招贼。老子说这不是道佛家是什么思想,是盗。总结:人不布施是灾,不要走小道(民好径),多多走大道(布施),给自己减祸。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fujiasixiang/70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