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民俗生活 > 民俗礼仪

生诞习俗: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

生诞习俗: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

人生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诞习俗: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这种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民俗。它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状态的反映,又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起点终点学习目的:了解人生各阶段礼仪的基本民俗;熟悉我国婚嫁、丧葬习俗的基本礼仪;掌握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学习内容:一、生诞习俗二、婚嫁习俗三、寿庆习俗四、丧葬习俗五、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一、生诞习俗1、诞生礼仪2、成年礼仪生诞习俗主要表示人从出生到成年的礼仪习俗。1、诞生礼仪在人的一生中,诞生仪礼是开端之礼。由于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婴儿的降生预示着血缘有所继承,所以不仅父母关心,整个家族也都十分重视,并由此产生有关婴儿诞生的一系列习俗。它既包括为婴儿祝吉的意义,也有为产妇驱邪的表示,往往带有神秘色彩。(1)产前的求子习俗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对生育的知识了解甚少,生男生女,被认为完全是神的恩赐,没有生育的夫妇要承受各种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在民间,妇女特别崇拜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祈求她们能赐一男半女。(2)孕期的习俗民间称怀孕为“有喜”、“见喜”,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因而引出孕期的许多信仰和禁忌。

(3)临产习俗古老的风俗,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一般是另搭一“侧室”令其独居。有的民族和地区,妻子生产时丈夫不能进产房,接生由“助产婆”或“催生婆”担任。助产方式、婴儿及胎衣的处理,各地均有许多特殊风俗。(4)诞生后的习俗坐月命名三朝满月百日周岁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大多数民族在青年男女成年后,要举行“冠”、“笄”之礼,但不同民族表现形式是不同的。(1)冠、笄之礼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为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须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礼才算正式。《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2)穿裤、换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的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习俗。

如拔牙、染牙、穿裤、换裙、盘发髻等仪式都是进入成年的标志。其他还有“文身”、“染齿”或“凿齿”等,也都是一种古老的成年礼风俗传承。当成年礼仪结束之后,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受社会约束,并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有的民族为了更好地协调进入成年时的男女生活,还产生了相应的青年组织。总之,我国各民族的诞生礼仪和成年礼仪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含义:一是通过种种礼仪向婴儿祝吉,希望他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二是预祝他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光宗耀祖。二、婚嫁习俗1、传统的婚姻观念2、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3、中国当代婚姻礼俗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大礼,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属于人生礼仪的“划时期”礼仪,因此各民族都特别注重。1、传统的婚姻观念传统的婚姻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我国婚嫁行为的价值取向,它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社会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变迁。(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汉族婚姻受儒家礼教的严重制约,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遵父母之命,听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男女不能随便见面,婚姻要由媒人来撮合。童年订婚、指腹为婚现象流行。

违父母之命,自由恋爱、一见钟情、青梅竹马之类结婚者极少。即使双方互相了解,愿意结亲,也要由媒人出面。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也不被社会承认。(2)婚龄和婚时观我国古代崇尚早婚,讲究多子多福。男子在20岁,女子在15岁便可结婚。在夫妻的婚龄差上,一般情况下都是男比女大3至5岁。明清以来,民间婚姻中女子大于男子的现象开始普遍。同时还存在有童养媳、小女婿的陋习。(3)婚期的安排举行婚礼多选择良辰吉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讲究顺应天时。反映在婚俗上便是婚嫁多选择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是农历春节前后。这些时间既是农闲,又是万物化育的时刻,经济也较为宽裕。婚礼的日期,一般要请阴阳算命先生挑选,推算黄道吉日。此外,民间在选择婚期上还有一种叫“冲喜”的习俗,以为婚姻可以冲掉疾病凶事。(4)门第观包办婚姻的特点是注重门当户对,大官僚、贵族的婚姻往往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要表现在双方家庭以及家族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上,也就是缔结婚姻时,要看对方的血统、政治和经济地位是否和自己相匹配。(5)贞节观先秦以来,儒家和历代统治者一直倡导一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并将其作为贞女烈妇的道德规范。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建贞节堂,立贞节牌坊,尤其是男子产生对“处女膜”的崇拜以后,更迫使女子重视自己的童贞,守身如玉。

(6)禁忌观传统婚姻民俗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禁忌观念,成为婚姻的制约因素。就通婚禁忌而言,在宗法血亲上,有同姓不婚,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不婚。在社会文化方面,有“五不要”的禁忌;此外,还有“仇雠不婚”;在迷信观念方面,生辰八字不合不通婚,属相生肖不配者不通婚。(7)家庭汉族家庭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在家庭中,父亲地位最高。父亲去世寡母为户主,子成年则为户主。自春秋以来男尊女卑观念世代沿袭,至北宋后更发展为妇女要恪守“三从四德”。“孝悌”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和气。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传宗接代被视为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上这些习俗均发生了很大变化。2、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举行的仪式,新婚夫妻通过这种形式取得社会的赞同、认可和保障。所以婚礼的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1)婚礼的模式我国自古以来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对我国历代婚礼演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封建制度下婚礼的模式,甚至对当代新婚俗仪式也不无影响。“六礼”是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婚礼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因地制宜的变异。

(2)结婚仪式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总之,中国古代意义的婚俗,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整个过程的礼仪程式。他们更注重求偶的过程,婚礼筹办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行动,以及每一物品用具,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发展、文化沿革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3、中国当代婚姻礼俗中国近现代婚俗注重求偶的结果,把议婚、订婚到结婚视为过渡性礼仪,而把婚宴发展成为近现代人的正婚大典。一些传统礼仪和习俗被保留了下来。在古代男权宗法社会,结婚时男女使用不同的字眼:男子结婚称为“娶”。意为把女子“取”到家中,女子结婚称为“嫁”,蕴含着女儿离家的意思。当代中国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的观念已得到确立,夫妻双方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嫁”和“娶”这个习惯性称呼仍旧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1)相恋介绍相亲定情会亲结婚证书结婚照喜帖聘礼与嫁妆全福太太(2)举行婚礼喜糖新娘礼服梳礼开门红包接新娘哭嫁上轿(车)迎亲进门主婚拜堂婚宴新房闹新房回门总之,中国传统的婚姻形式及其习俗,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不仅是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人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另一条线索。透过婚礼的点点滴滴,可以展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三、寿庆习俗1、祈寿礼俗2、寿诞礼俗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十分重视生命的价值,把长寿视为人间诸种幸福之首,一方面希望保佑自己和子孙平安长寿,另一方面希望父母和祖辈长命百岁。所以,上祈于天地神灵,下求于山川万物,外顺于阴阳寒暑,内志于修身养性,于是形成了祈寿、祝寿等寿庆习俗。1、祈寿礼俗三朝、满月、百天的祈寿礼仪认干亲本命年的祈寿2、寿诞礼俗习俗上,“过生日”和“祝寿”是有严格区别的。幼、少、青、壮年的生日礼仪,叫做“过生日”,不能叫“祝寿”,否则会“折寿”、“短命”。民间把“五福”俱全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五福”之首即为“寿”,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导下,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各种追求和祝愿长寿的活动,由此也就产生了祝福长寿的礼仪。这种礼仪大都是在老年人的生日时举行的,称之为“祝寿”、“拜寿”、“贺寿”等。(1)做寿的规矩花甲寿六六寿古稀寿按古时的习惯,人不满60岁,只能叫过生日,不能做寿。只有满60岁的老人才有资格做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从50岁开始做寿,逢十(个别地方以逢九计算)的生日做大寿。

综观老人的寿礼,其最隆重、最具特殊意义的寿诞包括以下几种。(2)贺寿仪式做寿的一天,儿女子孙及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贺礼。同时要设寿堂,挂起大红的寿幛生诞习俗: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供桌上放着寿桃、寿面、寿果,张灯结彩,老寿星端坐正堂接受晚辈和亲朋好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寿宴上,老寿星坐在正位,贺寿人不断向寿星敬贺。(3)祝寿礼品食品类:寿面、寿桃、寿糕、寿酒、菜式。字画类:寿幛、寿屏、百寿图、福禄寿图、子孙万代图、松鹤长寿图文学艺术类:寿舞、寿乐、寿戏、贺寿诗文、寿联等。子女陪老人旅游;当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做专场演出。家庭开筵席,宴请宾客,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等。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一些现代色彩:四、丧葬习俗死是人生的终结,丧葬礼仪是人死后整个治丧和祭奠活动,是随着祖先崇拜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祖先崇拜盛行、民族众多的国家,丧葬礼仪纷繁复杂,甚至同一民族中不同的地区、支系也有差别。这些仪式逐渐沉淀,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丧葬心理和丧葬文化。

葬礼仪式大致包括:报丧、停尸、出殡、葬后祭祀。四、丧葬习俗1、报丧礼仪2、停尸礼仪3、出殡礼仪4、丧葬方法5、葬后祭祀1、报丧礼仪汉族忌讳死字,习惯于生前就准备丧事。临终前,子女要到床前,以便听遗嘱和托付后事,与老人见最后一面。满族人临终之前,必须移到南炕上,不可死在西炕(西炕为尊,祖宗供在西炕)。柯尔克孜族人死后须另立毡房,在左角挂死者的帽子、衣服、鞭子,门外竖一黑旗。侗族人在老人“落气”(咽气)之后,须带纸钱到河边焚烧,称做“买水”。傣族人临死前要求亲属为其念经,并从寺院取来一块黄布,盖在身上,以示其为佛教徒。临终:报丧:目为:一是告诉本村、本寨、本家族有人辞世,须立即停止生产及其他活动,遵守有关禁忌;二是告知同村、同家族及亲朋好友,各家应立即出人去丧家帮助料理丧事。2、停尸礼仪停尸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许多民族是在死者去世后先浴尸,再停放尸体,目的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个“世界”去。3、出殡礼仪出殡时间出殡形式宗教仪式出殡线路各民族在出殡的形式以及时间、所走线路上各有不同。4、丧葬方法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1)土葬土葬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最为普遍的埋葬方法,不仅汉族以它为主要葬式,而且还流行于满、蒙、赫哲、维吾尔、傣、珞巴、景颇、苗、布依、瑶、高山等大部分少数民族之中。其基本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墓穴,埋土中,以土丘为标记。虽然各民族在入葬的方式、葬具、葬式上各有特点,但基本的观念几乎都是一致的,即让死者“入土为安”。(2)火葬火葬在少数民族中不少地方流行,且富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蒙古族火葬主要限于孤独老人、未婚青年和传染病患者,一般将死者与棺木一起火化,骨灰撒于山河之中。满族火葬分为有葬具火葬和无葬具火葬两种。藏族火葬一般多用于活佛和大喇嘛,将骨灰撒在江河高山之中,也有将骨灰装入塔内供奉的。现在,由于提倡移风易俗,丧事从简,汉族人死后也多实行火化,骨灰盒由家人保管或由殡仪馆代管,并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3)天葬天葬又名鸟葬,主要流行于藏族地区。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蒙古族也曾流行天葬,特点是“求天卜地”。此外,我国的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畲族、裕固族等也有天葬的习俗,但葬俗各异。(4)水葬水葬是我国颇为流行的一种葬俗,其方法是将尸体投入江河之中,常见于藏族、傣族等民族中,近年汉族部分地区也开始崇尚尸体火化后实施水葬。

藏族水葬多见于贫困人家、乞丐以及鳏、寡、孤、独者。从佛教的观点看,将尸体投入河中喂鱼,乃是利益众生的布施行为。(5)风葬风葬又称“树葬”、“挂葬”、“悬空葬”和“空葬”,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民俗礼仪标语,尤其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珞巴族和苗族中。(6)塔葬塔葬又称塔屋葬,是我国一种传统葬法,主要流行于僧侣阶层。早在唐代,这种葬俗就开始流行。不仅僧侣习用塔葬,而且士大夫也施行塔葬。自唐至近现代民俗礼仪标语,塔葬一直在我国僧侣阶层中流行。现在许多庙宇的寺院中,还能看到僧侣塔葬的葬塔。(7)悬棺葬悬棺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历史遗迹和丧葬习俗。这种葬俗不同于传统的土葬,而是将殓尸的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高峻陡峭的崖壁上。置放棺木的形式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打桩,或利用天然崖洞和岩石裂隙,亦可以在绝壁上人工开凿洞穴。它是所有丧葬礼俗中最具旅游观赏价值的一种。当游人昂首仰望那一处处高悬在峭壁绝岩上的悬棺时,无不为之惊叹。悬棺葬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是福建、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最早的悬棺葬出现于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区,最晚的存在于川南和云南的东川。这些地区,古代的居民多是越人、濮人、僚人等少数民族。

这种葬俗有两个特点,一是葬址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二是葬具多为船形棺。悬棺葬是近山水而居的民族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习俗在心理、意识方面的反映。5、葬后祭祀回魂服孝亡灵祭祀总之,中国各民族的丧葬习俗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长期以来对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增进人们的血缘感情起着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丧葬活动中的移风易俗也正在进行。五、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人生礼仪习俗,无论是生诞习俗、寿庆礼俗、婚嫁礼俗民俗礼仪标语,还是丧葬礼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开发人生礼仪旅游资源,建立人生礼仪景观设施——博物馆,是目前开发旅游资源的有效方法。现代博物馆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又是公众游览休息的重要场所。从旅游学的角度看,它还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设施。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几乎莫不依仗博物馆的建设,并以此吸引大量游客的。巴黎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有近l30座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如卢浮宫博物馆、法国历史博物馆、法国民族学博物馆、法国科学技术博物馆等。博物馆数量之多,藏品之精,闻名于世,每天吸引着海内外大量的游客。“游欧洲,不能不到巴黎;游巴黎,不能不到卢浮宫”已成为一句旅游名言。

博物馆成了巴黎旅游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上以博物馆为发展旅游业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博物馆具有其他旅游设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习俗和经济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的象征。一般来说,博物馆展示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中得到集中反映,这种差异正是吸引游客之所在。博物馆展示的藏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其特有的高度集中性、典型性和丰富性最能满足各种游客的求知、审美等方面的需要。人生礼仪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既是中华民族物质生活的反映,也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在人生礼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国外各民族也都有人生方面相关的礼仪,但因历史、社会制度和信仰的不同,差异更大。无论国内游客,还是外国游客都对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参观、考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在生、死、寿、婚等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而且能增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和民间文化的交流。

将人生礼仪民俗直接引入旅游活动中,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方式来展现。在这方面,博物馆无疑大有用武之地。博物馆能借助实物、标本、道具、绘画、录像、幻灯及灯光技术,把某项人生礼仪的全过程真实、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再现给游客。旅游部门应该和文博部门携手建立各类人生礼仪民俗博物馆,如婚姻博物馆、寿庆博物馆和丧葬博物馆,以适应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已建立了不少包含人生礼仪方面内容的民俗博物馆,并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本章小结:生诞习俗:婚嫁习俗:寿庆习俗:丧葬习俗: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诞生礼仪、成年礼仪报丧、停尸、出殡、丧葬、葬后祭祀1、传统的婚姻观念2、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3、中国当代婚姻礼俗祈寿礼俗、寿诞礼俗建设博物馆课堂讨论题:谈谈你对开发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的观点。课后思考题:生诞习俗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你对婚姻习俗是怎样理解的?实训练习:通过生活实践(如参加一次婚礼),搜集你身边的人生礼仪民俗素材。设计制作:陆慧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minsushenghuo/44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