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间艺术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文 | 王肖

它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

它像小品不是小品

像相声不是相声

像歌曲不是歌曲

像戏曲不是戏曲

处在多种艺术的中间地带

它就是 二人转

今天聊二人转里响当当的《大西厢》。聊之前创新国学,先说说二人转,从春晚的东北话系列小品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到《乡村爱情》,再到《欢乐喜剧人》,甚至刘老根大舞台的一些现场演出,你身边的朋友对这个“东北特产”,是不是态度非常两极: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是啊,为什么呢?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得承认二人转的确变了味

农耕时代的大多数中国戏曲曲艺,比如皮影、布袋戏、潮州大锣鼓等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都有“高台教化”的功能,乡野村妇上不起学的,都是通过这些在农村上演的社戏来受教育、知礼节,了解历史掌故和村子以外的天地世界。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但是,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很快消解了传统民间艺术的这个功能。城里人上学的上学,看电视的看电视,根本不需要通过戏文来“看天下”,所以艺人们就不再是比观众更知书知理的明白人了,博观众一笑成了民间艺人最大的存在感。

如果你去过东北,一定能在各种东北二人转光盘上看到这样的文案:“笑破了嘴巴没钱赔,乐破了肚皮没药医”、 “狂歌劲舞、笑语连篇”、“生活离不开地方戏、快乐少不了二人转”等等,生产快乐的二人转艺人们,会自动将一切不能让观众开怀的表演模式都去除。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所以,二人转由过去的“唱、说、扮、舞、绝”变成了今日的“说、学、逗、浪、唱”,这一点郭德纲也一样,再喜欢唱太平歌词也只能作为私货夹带在相声中。二人转呢,老唱腔观众听得云里雾里,创建新二人转唱腔又非一朝一夕,到了《不差钱》,就直接改《青藏高原》和《我和你》了。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当然,在老一辈东北人心中,二人转绝不仅是形式上的技艺杂耍,更不是何庆魁说的“取悦”和“讨好”观众的笑,二人转能成为苦寒东北人的“开心钥匙”,背后经历了几代东北民间艺人无拘无束、充满才情的大胆创造,它的博大、自由和野性,我们下面以《西厢记》为例。

故事是那个故事,莺莺已不是那个莺莺

《红楼梦》里,宝黛共读西厢的佳话你们都还记得吧,这部“天下夺魁”的经典元杂剧能去到大观园,也自然能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白山黑土之间。好玩的是,《西厢记》到了东北就换名字了:《大西厢》。

二人转是“东北秧歌打底,河北莲花落镶边”,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代京津冀文化圈的重量级作品,很快就在清代随莲花落一起传入了东北,只是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莺莺还是那个莺莺吗?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 传统《西厢记》舞台照 -

二人转对《西厢记》做的第一个手术是:“淡化故事背景”和“精简情节”。

以“张生游寺”这场戏为例,二人转《大西厢》既没有老夫人出场,也没有崔相国停灵普救寺和张君瑞闹道场,只简单交代了崔莺莺来到普救寺为身患重病的母亲许愿,巧遇暂时在普救寺帮忙的落榜书生张君瑞。什么礼教与反礼教力量的冲突都没有了,只保留崔、张二人的情感纠葛,赶紧入戏要紧。

第二个手术,就是把《西厢记》的“男追女”变成了“女追男”。

先来看看从《西厢记》到《大西厢》,崔莺莺说话风格的大变。我们以“莺莺听琴”这一场戏为例,张生抚出一曲“凤求凰”,让莺莺既动情,又生发出对母亲的哀怨。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是这样唱的:【东原乐】这的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俺娘无夜无明并女工;我若得些儿闲空,张生呵二人转是什么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老百姓喜欢,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做诵。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 传统《西厢记》舞台照 -

二人转《大西厢》中莺莺则是这样唱的:“伤心不把别人怨,埋怨我的糊涂娘。常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不知姑娘大了盼想夫郎,我忙你咋不着忙啊!不是婚姻你别给我们配,只配得夫不成对妻不成双,等多昝能遇到月下老你,我薅住你的胡子给你是几巴掌,把他胡子薅溜光,刺溜刺溜冒血浆!再长那赖皮疮叫他尝一尝!问他办的这叫啥勾当啊……”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 二人转《大西厢》舞台照 -

有没有王小蒙秒变谢大脚的赶脚?(没看过《乡村爱情》的,可忽略)

《大西厢》里莺莺这着急嫁不出去的样子,这故事怎么就从男追女变成女追男了呢?这就要说到二人转的欣赏群体。

看元杂剧的主要是市民,看二人转的主要是关东农民。农民干一天活儿,只求看个简单好懂,轻松好玩,还能开心一笑的——开心一笑很重要,故事太复杂,就很难冲淡劳动的疲乏会心一笑了——这一点,每天辛苦奔波的上班族当亦有深切体会。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那为什么会从男追女变女爱男呢?说起来,两百多年前的关东农民,大多从事采煤、挖参等集体劳作,很多人过着极度困苦的生活,甚至一辈子娶不上媳妇。关东农民的这种生存状态,使得二人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二人转是什么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老百姓喜欢,就深深打上了关东农民的情感需求和文化审美的烙印——身处侯门深闺的崔莺莺离他们太远了,随着西厢故事流入东北,关东农民自然要让矜持、含蓄、文雅的莺莺演变成泼辣、直白,满口乡土气息的东北大姑娘啊!

那么,《大西厢》一定要有东北话吗?

回到前面的话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悖论:东北话是好玩,所以二人转小品在各种晚会、直播长演不衰,但传统二人转的市场在急剧萎缩。这是东北话的双刃剑。传统《大西厢》据说有三千六百句,分割成很多段子,当专家们还在讨论要不要去掉“粉”词儿的时候,其实听传统《大西厢》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闯关东”的精神与文化记忆并没有远去,白山黑水间的诙谐、苍劲、泼辣的审美趣味今天也依然受年轻人欢迎。这些文化记忆,在今天如何重新唤起并且传递,或许得换种语言,换种载体。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 作曲家孟庆华 -

所以,十多年前瑞鸣就开始做一件事二人转是什么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老百姓喜欢,邀请作曲家孟庆华将中国戏曲传统艺术与西方编曲手法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流派,瑞鸣音乐将这些唱片称为“粉墨系列”,有《粉墨是梦1》、《粉墨是梦2》以及《伶歌》,和《大西厢》有关的这张唱片叫《小曲儿》。对于这些被年轻人疏远的民间小调儿,孟庆华老师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我们面临的青年听众就好像不吃胡萝卜的孩子一样,民族艺术的营养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但时代的脚步不同步也是不能回避的,所以就要用现代的心理节奏来丰富传统艺术的内涵。”

用上了现代的心理节奏(音乐语言)后,网友们恍若发现新大陆。中国民间艺术里的好东西有太多,它们就在街头巷尾几百年地传唱着,没有所谓的格局,也从未登过所谓的大雅之堂,但是自有一股清新之美,活泼之趣,对它们的喜爱,深深植根在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基因里,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里。

王肖的舞台只够两个人打转它像小品不是小品像相声

很多曲艺完不成的,音乐或许可以试试,尤其在这个快速裂变的时代。

用西乐打底,再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和声乐在线条上“织造”,这样的《大西厢》,有娇俏的板胡,多情的唢呐,端庄的古筝,虽然一句歌词都没有,但它的味道早已超越了“西厢”本身,是不是一耳朵就让你回到了辽沈大地,让你想到了亲切的象牙山、呼兰河、赵尚志、少帅……和好吃的黄瓜蘸酱(大葱请随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wenhuayishu/22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