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间艺术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藏族在汉文中古代称“西羌”或“西戎”,“氐”属羌。隋称“附国”(宋以前汉语中无唇齿音f,“附”读bu),唐称“吐蕃”,元称“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称“西番”(如理番厅),“藏族”这个名称出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藏族”是汉语名称,藏族的“藏”是“卫藏”(也作“乌斯藏”)一词缩简而来。“卫藏”是西藏的地名,“卫”(wei)指拉萨地区,“藏”(gzang)指后藏地区,原来并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称(康藏音)或wod mu(安多音)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别,bod mu这个词在康藏方言中发音bod mu(搏牧)、bed mi(白枚)或者pu mi(朴迷),在安多方言中发音wod mu(沃牧)、wod mi(沃迷)、wod ni(温尼)、wu mi(吴迷)等等。译成汉语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译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有许多种写法:如毫(bo)、蕃、番、波、钵(如土波、土钵)、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山海经》西方有沃之国,沃民是处)、威(威名),其中“毫”出现得最早,《说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宁公所伐戎王号成汤者之邑”。“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称呼。《两汉四裔图》今前后藏地均标有“羌戎”字样。

藏族在汉文中古代称“西羌”或“西戎”,“氐”属羌。隋称“附国”(宋以前汉语中无唇齿音f,“附”读bu),唐称“吐蕃”,元称“唐古特”或“唐兀惕”西藏民间艺术名称,明清称“西番”(如理番厅),“藏族”这个名称出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吐蕃”(twis bod)是与“唐古特”(tang Wod)相对的一个名称,“吐”是藏语“高地”,“唐”是“平原”西藏民间艺术名称,“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后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语中至今称西藏人为“台白特”,称甘青一代的藏人为“唐古特”,汉代羌名“唐牦”显然是tand wu (平原人)的藏语。

bod的同义词sbu(布斯),sbu gyel汉语译作“悉补野”—这个名称来自“部杰雪山”,因此藏族也称“雪山民族”。bod或wod原先是部落的名称。 gdrug(博喀雅舟)是“六牦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砻地区。吐蕃王系就出在这个部落,故称“蕃王”。藏族的一般习惯上“蕃”只指“拉萨”,如过去许多甘青地区的藏族学者的传记中,把去拉萨三大寺求学写作“去蕃地求学”。口语中,“博巴”指西藏拉萨人,与“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藏人)相对应。作为国名的“蕃”字,最早出于马桑王朝。藏史《贤者喜宴》引《大史记》称,在吐蕃以前藏地曾先后执政的有十个王朝:1.挪金,2.督,3.森布,4.斯拉,5.牧或茅,6.鬼,7.马桑,8.卢(龙),9.羯吾,10.贡吾。其中第一代“马桑”九姓做军事联盟首领时,其国名称“博喀雅舟”。“马桑”和“马羌”是藏文ma 一词的方言读音差别。《藏族古代史》中说“蕃人出于马桑种”,“马桑是人种始祖”,汉文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有关“马羌”的记载西藏民间艺术名称,“马桑”的时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间。

由此可以断定,“蕃”这个名称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西藏”、“藏区”及“西藏和其他藏区”的提法,有什么不同?

西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其管辖的地区,包括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6个地区,共76个县,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四界是:东为金沙江,南为外喜马拉雅山,西为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北为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历史上这里习惯于按卫、藏、阿里和多麦(即今昌都地区)划分为四大部分。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藏区”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个省区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西、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聚居区和藏族乡。

“西藏和其他藏区”则是分指我国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区。

国内藏族人口和居住地简况?

据2007年底有关数据报道,西藏自治区内的藏族人口约为280万,自治区外藏族州县的人口约为290万,国内藏族总人口约为570万人。

藏族主要聚居于五省区,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分布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

藏民族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先民就有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

《朗氏家族史》中写道:“五大(空、风、火、木、土)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天界的白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变为白螺,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又凝结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系色如海螺白卵。

“卵生说”在藏区传播很广,后来的许多著名学者都记载和接受了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是认为宇宙万物源于“空”。刚开始时,宇宙是无限的一片“空”,后来发生变化康藏方言中的“藏”与“沃人”,产生了轻而震荡的“气”。由震荡的“气(风)力”产生了“火”,火为热性。风与火触动逐渐产生“风”的尘土,此尘土慢慢增大,并在火的作用下,冷热不均,变冷的出现湿润,由湿润渐生“水”。风、火、水三种元素互相接触,尘土逐渐下降而凝结为“土”。

藏族关于宇宙的起源说有很多种,如《世界形成歌》中认为世界是一只巨大的神鸟通过肢体化生的方式创造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肢体化生的创世者是神牛(牦牛)或神龟。《沧海变桑田的传说》则反映了宇宙起源于自身的变化。它认为整个世界起初是一片海洋,由于长期刮风,尘土被吹到海面,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地。另一种说法更为复杂地描述了世界的自然形成过程。最初只有风,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时出现了火,火的热气与带有凉意的风相接触,产生了露水,露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又被风吹落,久而久之堆积成了山(地)。这五种本原物质中又生出了一个发亮的呈牦牛形状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呈锥形的卵,这些卵慢慢变成了天和海。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wenhuayishu/67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