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民俗生活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民俗文化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

关键词: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xx)01-0026-03

一、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从肃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满族三千年的历史,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现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镇,我们能发现许多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带有其独特民族色彩的生活习俗。此外,吉林省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满族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萨满文化,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典范——长白山文化,以及年代久远的海西女真文化。由此看来,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从吉林省内各满族民俗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内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与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省内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以满族发源地的文化背景为例,长白山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称为“不咸山”,几经更名,在辽金时期终被定名,女真民族以长白山地区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实录满洲实录》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三位天女来到长白山一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沐浴,有一只神鹊叼来一颗朱果,天女佛库伦得而食之后,生下一子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成年后沿江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北方向的地方定居。布库里雍顺被视为爱新觉罗氏先祖,满族早期的第一个政权亦由此建立,后世的满族也对长白山表现出无比的尊崇与敬仰。经考据,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布勒瑚里即现今长白山园池。然而,诸如此类的文化传说和民俗历史越来越难以被大众知晓,商家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商业色彩,削弱了其文化属性。

(二)民俗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目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重视,不只是历史古迹景观的开发不全面,饮食游览购物娱乐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开发。且省内缺乏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民居、凝聚满族文化的遗址遗迹以及特色饮食等都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脱节现象尤为严重。

(三)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系统化,特点不够突出。一些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还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破坏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满族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还有待丰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来说还难以作为满族文化景观的精华招徕游客。

(四)缺少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开发相对自然景观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更需深入学习该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统筹规划,设计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策

(一)丰富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1.修复历史文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吉林省内有众多满族民俗旅游村和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其中翁家大院就是满族民居的代表之一。翁家大院原建筑有老院、清善堂、瓦房、福寿堂、四勿堂五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福寿堂保存完好,其余部分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按时修缮历史文物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真实和年代的久远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2.弘扬历史遗迹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依托满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的叶赫满族镇开发得相对全面。八角时楼是叶赫那拉古城内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及考古价值。就古城的开发现状而言,景区主要以古城的历史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并且将古城景区完全划分为“文化区”和“度假区”两个部分,忽略了叶赫那拉古城的现实意义。古时满族信奉天地自然,古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风光肃穆雄峻。如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满族先民的对自然的信仰和战时满族人民面对压迫的自强精神,融入到历史遗迹景观的文化内涵中,那么古遗迹中的文化区和风景区就能够得到整合,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增强。3.挖掘旅游体验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满族悠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因此吉林省的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建设并大力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例如古时的满族人民在山区和雪原等地长期生活,乘坐独木舟、爬犁等传统交通工具往返于山川、平原与河流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满族特有的交通工具,开展滑雪、游湖等活动,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将民俗旅游业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

1.调整餐饮业,优化产品结构。满族饮食文化也是最具潜力的民俗内容之一。如果将饮食与观光相结合,相比能够得到更好地宣传效果。满族的饮食习俗在该民族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变化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改进、创新。从人们熟知的火锅、全羊席、萨琪玛、年糕、驴打滚到哈依玛、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社会生活民俗,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食物,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将独具风味的满族特色饮食作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即对满族饮食进行深入开发。如满族风情餐,可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部分,让旅游者更加了解满族风味饮食的特色并大饱口福。2.革新住宿业,完善配套设施。联合当地的满族居民,复原传统民居。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征是“口袋房,万字炕”。满族人民不但利用火炕取暖,而且在此睡觉休息,进行日常饮食及休闲活动。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独特的火炕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居住。同时,在民居中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满族特色饮食,以软环境提升旅游者的住宿体验,从而推广满族文化。3.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高竞争能力。从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水平来看,一些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名片,如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奇石、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枕头顶绣片等等。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在保证现已有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基础上,我们还需鼓励开发新兴的旅游纪念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的举行,彰显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满族医药源自于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流域,长白山流域一带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满药也可以利用其极大的地域优势和开发前景,成为吉林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另一代表性产品。此外,可以将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细分,在不同类别中重点推广最具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纪念品更加具有综合竞争力。4.建设娱乐产业平台,打造金牌娱乐项目。作为满族最盛大节日之一的颁金节以及别具风情的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民俗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各景区内会举行满族特色文艺表演,内容丰富的表演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使满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够创造更多的节目形式,借鉴其他地区节日民俗旅游的成功之处,将庆典活动与本地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品尝满族饮食、大型满族歌舞实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打造精品娱乐项目,让旅游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庆典活动。

(三)提高民俗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与服务水平

1.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管理方法。经开发,伊通满族自治县保留着伊通碑碣戏楼遗址、盛京围场之一的阿木巴克围场、柳条边、伊通满族博物馆和牧情谷风景区等多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想要提高此类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就需要对该地区的营运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期望,编制合理的发展战略,以确定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制定景区管理方法。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传播满族民俗文化。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民俗旅游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普遍提高。在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时候,旅游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需要提升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建设维护服务环境;积极创新,随时更新理念和价值;同时要收集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完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打造个性化服务,用良好的态度满足旅游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的聚拢有助于提高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业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尚不健全,民俗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指导。企业应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以创新型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其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发展个性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掘民俗旅游的潜在市场,改进并完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综上所述,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民俗,民俗旅游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省内对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来讲,要想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久而深入地开发。对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不仅有利于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品牌,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增强吉林省民俗旅游综合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xx,(01).

[2]葛浩浩,佟金鹤.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3).

民俗文化的论文2

【摘要】民俗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流传,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力量。本文以陕西省民俗文化为研究立足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陕西农村广播的民俗文化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分析陕西农村广播的民俗文化现状和传播效果,发现其在传播和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推广策略,从而为陕西省农村广播民俗文化的市场推广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促进陕西省民俗文化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陕西省;农村广播;民俗文化;传播与推广

1引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不断创造、沉淀、流传的生活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流传,是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力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不断传播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生存环境和空间正在被日益挤压,社会大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甚至是漠视。现代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每天被各种文化包围,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以网络为首的“快餐文化”被宣传的铺天盖地,人们被一波又一波的“韩流文化”、“好莱坞文化”等华而不实的文化充斥,造成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淡忘,民俗文化也就慢慢成为了社会非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新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陕西省民俗文化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陕西农村广播从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作为全国第一家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广播平台,定位精准、内容真实丰富和服务性较强,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陕西农村广播现阶段在传播和推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频道覆盖率不高

由于陕西省地理环境的客观影响,造成陕西农村广播900波千赫的发射功率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陕西农村广播的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而陕西南部和北部等大部分地区都无法收到陕西农村广播频道。陕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各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必须实现陕西农村广播的大范围覆盖,从而一方面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信息;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2.2节目类型和内容单一

陕西农村广播定位明确,受众人群主要针对农村和农民,但是缺乏对受众群体的进一步细分,忽视了年龄段和性别等因素的考虑,从而导致了陕西农村广播节目类型和内容过于单一。从上述对陕西农村广播民俗节目统计分析可知,陕西农村广播节目类型主要都是农业信息和戏曲类节目,这部分受众群体明显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农民群众,而无法吸引到年轻一代和女性听众,导致陕西农村广播近年来在受众群体和反馈信息上直线下降。

2.3医疗广告节目过多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广告对于任何一种媒介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医疗广告一直是广播节目“特色”之一,陕西农村广播频道也不例外,节目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是如果在节目中过多地播出广告而占用节目时间,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丧失节目特色。因此,合理、真实和适度地插入广早是广播媒介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一旦失去,将会严重影响到受众群体和自身发展。

2.4节目播出时间不合理

陕西农村广播定位农村和农民,而农村人民生活时间安排和城市人群是完全不同的,城市人群收听广播的时间主要是早晨上班和下午下班两个时间段,但是农村人民生活时间上更加贴近自然,讲究日出而作和日落而出。因此,陕西农村广播在播出时间上要更加贴近农村人民的生活习惯。

3陕西省民俗文化传播与推广策略

3.1加强受众群体的全面性

覆盖率低一直是陕西省农村广播急需解决的问题。陕西省地理差距环境大,关中与关外、陕北与陕南,风土人情和农村广播差别很大,如果不能大范围覆盖陕西省农村广播受众群体,势必将会造成有很大一部分群众无法吸收到陕西省农村广播;其次也就造成部分地区的农村广播无法向外传播和推广。因此,加强陕西省农村广播受众群体全面性覆盖是通过各种媒介推广陕西省民俗文化的首要任务。

3.2注重受众群体的特殊性需求

民俗文化都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推广与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目前,除了网络传播外,大部分受众群体都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俗文化在现如今各种文化的冲击下,生存土壤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很多民俗文化,例如:秦腔、剪纸、社火和庙会等,都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陕西省农村广播定位农村和农民,传播民俗文化,从受众群体和节目特性上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只要陕西省农村广播满足农村人民的需求,传播优秀的民俗文化,那么陕西省农村广播一定可以发展。

3.3搭建农村广播推广互动平台

搭建农村广播传播与推广的互动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搭建农村广播传播媒介和受众群体之间的双向关系,二是搭建农村广播传播媒介和农村广播之间的双向关系。搭建农村广播推广媒介和农村广播之间的互动平台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对于农村广播发展态势和变迁的报道。由于传播媒介的能动性,传播媒介在传播农村广播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的直接干预或者影响到农村广播本质的价值观和行为。因此,传播媒介在选择传播和推广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受众群体的接受性,从而帮助受众群体从多方面了解到农村广播及其内涵,这样可以创造出农村广播传播交流的可能性。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现状分析!

3.4增强农村广播传播活力

现如今,大众媒介对于民俗的传播和推广社会生活民俗,一方面很多农村广播得到了大范围和快速传播,帮助农村广播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快速传播也引起了担忧,认为这种快速传播会影响到农村广播的自然发展。在大众媒介的影响,将会使得优秀的农村广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传承。此外,通过大众媒介渠道构造全新的农村广播内容,这些全新的农村广播内容通过大众媒介功能去慢慢引导受众群体。因此,大众媒介具有发展和创新农村广播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会帮助农村广播发展,增强农村广播传播的活力,将会促进农村广播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平.社会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研究[J].陕西师范学院学报.20xx,30(6):74-76.

[2]李莉.陕西省民俗文化农科节目与农民互动作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xx,25(2):67-70.

民俗文化的论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对清明节写照。清明时节上上坟,扫扫墓,祭拜已故亲人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可是,今年清明节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个新“习俗”。

今日,妈妈下班回家,手里拿了好几瓶桃罐头。我很是疑问。妈妈看到我那样就知道了,将事情原本告诉了我。我也没多想,便向美味桃罐头发起了“进攻”。

吃过了桃罐头,没有了美食诱惑,我头脑变得冷静下来。我仔细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现在节日,早已在巧手设计师——商人手中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节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节日了,他们已成为商人们赚钱机会了。

现在,人们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只为了图个吉利讨个平安而随波逐流,以至于让“久不出户”桃罐头成了家喻户晓“当红明星”。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啸引发核电站碘辐射风波,不知从哪儿吹出一股风,让盐身价大涨,名声大亮。一时间,人们抢盐成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没过多久,谣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

在这里,我要劝告大家:不要盲目随波逐流,让人在不经意间赚了一笔。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minsushenghuo/72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