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民俗生活 > 民俗礼仪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临汾民俗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临汾,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民俗积淀。它包含人民勤劳、节俭、聪慧、实在的性格特征;涵容年节、清明、端午、乞巧、仲秋、重阳、腊八等岁时节日;囊括生辰寿诞、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以及衣、食、住、行、信仰、禁忌。民间艺术更是瑰丽多彩,有流传在千家万户的民间故事、传说、等乡土文学;有形式多样,独具风格的同乐会、八音会等民间音乐;有源远流长,盛传不衰的剪纸、面塑、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美术;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偶、皮影、秧歌、道情等民间歌舞小戏;有自编自唱的民间曲艺;还有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这里最悠久、最宏大、最有特色者,首推洪洞羊獬、历山两地以尧舜传说为背景而形成的“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锣鼓。相传,尧王移居羊獬村作为故里,他实行禅让,选贤任能。在距羊獬70余里的历山,访到了众臣推荐的虞舜,禅让王位,并将二女许之。从此,羊獬称二女为“姑姑”,历山称“娘娘”,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羊獬人总要按照古时迎迓皇后的仪仗,结成庞大的接亲队伍,到历山将二位“姑姑”接回娘家省亲,四月二十八日,历山人又以同样仪式到羊獬将二位“娘娘”迎回婆家。千古走亲纽带,使羊獬、历山为核心的二十余个村镇,联结成姻亲,所以结亲队伍每到一处,人们都要朝“姑姑”神龛奏乐、鸣炮、烧香、磕头,和着“亲戚”的招呼声热情接待。

“三月三”,历山舞台唱大戏,虞舜庙前敲锣鼓,人山人海,热闹无比。正午时分,羊獬人接上“姑姑”,在历山民众的欢送下,欣喜返回。翌日将姑姑安置在羊獬“唐尧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接姑姑送娘娘”民俗活动,其文化吸附力之强,仪式规模之大,民众感情之浓烈,在全国亦属少见。誉称“天下第一鼓”的威风锣鼓,时刻伴随着“接姑姑送娘娘”仪仗,纵情击奏,时而像溪涧流水,缠绵抒情;时而如暴风骤雨,激越奔放。显示它粗犷豪放,威武雄壮,深沉浑厚,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乡情、民心,反映了人们对先祖的虔诚和风调雨顺的祈盼。给庄重而又热烈的“接姑姑”仪式,增添了光彩。因而,威风锣鼓的源头,也被追溯到这里。远古的锣鼓鼓延伸为鼓文化,促进了鼓乐艺术的发展,迄今,临汾竟有诸如威风锣鼓、鼓车锣鼓、花鼓、金鼓、扇鼓、腰鼓、阴阳鼓、转身鼓、花腔鼓、太平鼓等一系列鼓乐。岁时节日,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春节,是全年喜庆祥和的日子,不仅蕴涵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盼望和“干了一年就盼过年”的感情宣泄、释放,也是民俗文化最活跃的节气。家家户户都要换门神、挂年画、贴春联、吊挂签、贴窗花、放爆竹,到处姹紫嫣红,呈现着万象更新的年节风采。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剪纸、刺绣、面塑、彩灯等民间艺术,也竞相露面,大展风姿;阖家团圆吃饺子,观看耍狮子、舞龙灯、跑旱船、走地灯、闹抬阁、骑竹马等民间社火,形成一派欢乐气氛。临汾民俗节庆活动尧都国际锣鼓艺术节10月11日至20临汾市都会举行大型锣鼓表演,在市中心的露天广场上,来自省内外的锣鼓高手云集于此,各自亮出自己的拿手曲目,一争高下。鼓声节奏感强,雄壮威武,声音可以传到数十里开外。山西锣鼓历史悠久,是山西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粹,据说,早在尧舜时,山西人就用锣鼓来表达喜庆。这种世代延续的山西锣鼓不仅种类多,而且表演方式也是千姿百态。领鼓者头顶着鼓,脚上架着鼓,两耳挂着鼓,双肩还扛着鼓,仍能上翻下跃,仰打侧击,表现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接姑姑送娘娘”民俗活动,其文化吸附力之强,仪式规模之大,民众感情之浓烈,在全国亦属少见。临汾民间广场艺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日,山西省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临汾民间表演艺术——龙舟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这种舞蹈,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龙舟舞,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出现并在街头巷尾进行表演。表演者,少时十几个人,多时二十余人。这种表演,除去八名舞龙者和一名指挥表演时,指挥者手中持有一杆大旗,八名武士装扮的舞舟者,在手举大旗的指挥者号令下,手持黄色木浆,上下挥舞,左右扭摆,一会儿是在汹涌的波涛中追波逐浪,一会儿又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戏飘游,扮演成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的表演者在龙舟周围随着波浪的起伏翩翩起舞。这种舞蹈的步法为平稳的“圆场步”和略带弹性的“小颤步”。者外,同时还有表演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的角色若干人。这种龙舟舞的伴奏,由打击乐器锣、鼓、镲、钹等担任,只有两个乐句,反复演奏礼仪民俗,随着舞蹈的表演反复敲打,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临汾节日风俗——过年在临汾,广义的过年可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到来年正月二十才算结束。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筹备阶段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打扫、购物,蒸白馍、炸油食,还要给长辈、亲戚送年礼,可以说,家家忙得不亦乐乎。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都要“送灶”。也就是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灶王爷上天后,会把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向天宫汇报,作为玉皇大帝对人间赏罚的依据。人们希望灶王爷多为人们说好话,多为人间谋福祉,所以,“送灶”的对联就约定俗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说,灶王爷爱吃甜食,人们“送灶”时就献上许多甜点糖果,灶王爷吃了就粘了嘴,上了天就不会说人间的不是了。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爷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放了光。”也就是说主管一家大小事务的灶王爷去了天宫,所以,各家不论在家里动土还是煎炸,都不必祭祀。过去,这一天也是祭孔和确定私塾先生的日子。祭孔是朝廷钦定的一项全国性祭祀活动。在清朝,每年腊月二十三礼仪民俗,以县为单位,凡是有功名(举人、秀才等)的人,都要到县城的孔庙集体祭孔。祭祀仪式由知县主持,晚上,还要用煤块垒成炉子,点起炭火,彻夜活动。记得有篇文章说,全国的孔庙比寺院少得多,所以认为儒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佛教。这是不对的。寺院完全可以由佛教徒随便修建,而几乎全国的孔庙都是朝廷下诏而建,否则,谁要随便建孔庙,那就是僭越礼制。所以不能以孔庙的数量来推论儒教影响的大小。腊月二十三也是私塾东家宴请先生的日子。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一般会做一桌酒席,先生坐上位,东家作陪,学童在下位。不过,先生吃这顿饭非常紧张,因为明年东家还用不用自己,就全看这顿饭了。酒菜没有讲究,关键是主食。如果上的是拉面,那就是说明年还用,所以,先生就要问,明年什么时候开学。如果上的是饺子,就说明是被解雇了,吃完饭,先生不需再说什么,把帐结算过,打卷行李走人算了。大年三十又叫“月尽”。天黑时分,家家吃过“隔年扁食”(饺子的别称)人们就开始“守岁”,有的一晚上不睡,为的是天长地久,益寿延年。如今,“春晚”年年有,“守岁”自然变成了看 电视,赏“春晚”。不过,谁家也忘不了,一过十二点,爆竹齐鸣,烟花绽放,意为接神,把 腊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爷爷接回来,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大年初一,这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的开始,挂红灯,贴春联,各地大同小异。在农村, 一大早,先以家族为单位到本家尊长家里上“神祗”(在绢布上按辈分排列本家族列祖列宗, 大多只写名讳,也有有画像的),就是共同祭祀祖先,然后,祭过各位家神、家亲,吃过饺 子,就开始拜年,从长辈到晚辈,依次参拜。尤其是新娶的媳妇,往往在本家嫂子的陪同下,向长辈们拜年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一路上,年轻人,小孩子,不停地拦路嬉闹,要糖块,开玩笑,嘻嘻哈哈, 煞是热闹。

临汾:“接姑姑送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和威风

初二,一般有两项活动,一是外孙到姥姥家拜年,二是娘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为第一年 出嫁的姐姐“祝节”,去时要带上许多年食。过去,媳妇在婆家规矩很多,刚到婆家,一举一 动都不自在,话不敢多说,饭不敢多吃。所以,“祝节”主要是娘家给姑娘送些零食,以便独 初三,女婿要到丈母嫌家拜年,也叫吃“三顾三”。现在,不仅女婿吃,闺女外孙也一起吃。过去可不行,初五以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到娘家去,说是不能见娘家的神祗,见了就 让娘家人晦气。 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不出门,日出之前,要清扫室内外,并把垃圾倒在远处,称作 “扫穷”,“送穷”;上午饭要吃“窝窝头”,称作“吃穷窝窝”;两个规矩都是要送掉穷根、吃掉穷 根。下午日落之前,家家都要把“神祗”、神像祭拜后,收藏好。到此,过年的高潮阶段才算 过去。 过年的延续阶段主要有两个节日:“元宵”和“添仓”。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家家吃“元宵”,晚上逛灯会,别有一番情趣。 元宵是临汾一带的特产。基本的做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块状馅儿,切 成粒状,然后在边蘸水边在面中滚,直到大小合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的吉祥祝福,现 在,流通方便,物资丰富,“汤圆”到处都有,但“元宵”仍是洪洞人正月十五的必备美食。

正月十五的社火、灯会是传统的节庆仪式,白天,锣鼓、龙灯、舞狮、旱船、竹马、 高跷、抬阁、彩车等,尽情欢闹;夜晚,一家人携手相牵,徜徉街头,观赏各色各样彩灯礼仪民俗, 还可以猜猜灯谜,照相留念,如果适逢下雪,那更是情趣盎然。所以,当地人把“正月十五 雪打灯”看作一种吉兆。 正月二十“添仓”。 首先是家家户户要把水缸添满,预示来年福满财满,满满当当。而食品方面,在临汾 的洪洞,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习俗。 洪洞的南部,家家做“卷卷”(洪洞特产)。傍晚,在天地、财神、灶君、家神等凡是神 灵案前,焚香明烛,献上“卷卷”。这时,小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各家“偷”食,即使被发 现,也绝没人真当作偷。尤其是姓段的人家的,那更是可以尽情地的“偷”,因为偷得段家的 卷卷吃,就会一年断灾,平平安安。 在洪洞的北部,则是家家做“灯盏”,就是用发面做成元宝、娃娃、锅瓢、鸡狗、农具、 场院等式样,或蒸或炸,然后,在预先留好的一个小凹坑里滴油放捻,做成灯盏。傍晚点着, 放在墙上、柜上、锅台、炕上,或供献在神案前,或漂浮在水缸中,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 兴旺。天黑后,你看吧,孩子们成群结队,公开地去“偷灯盏”,甚至要商量好,“先偷我家的, 再偷他家的”。

谁家的灯盏要一个不少,那就太没有人缘,太没有面子了。 临汾当地结婚风俗 临汾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 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 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 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 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 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 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 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 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 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 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 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minsushenghuo/75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