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孔子如何保证民众道德的实践问题?

孔子如何保证民众道德的实践问题?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德治。他十分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应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民众道德的实践问题。

首先,孔子认为,德政是统治者影响民众和获得民众支持的根本所在。

在孔子看来,所谓德治,实际上就是仁、礼学说在治国方式上的具体体现。既然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那么,礼最终归依于内在品质仁的培养。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心理上的支持。在《论语•为政》里,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不懂得以礼的基本精神来治理国家,礼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礼治的关键是要懂得以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

其次,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要求以礼来辨别等级名分的差异。

孔子说:“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这就要求每个人确认其在礼仪制度中的身份地位,其视听言行合乎自身的地位身份,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孔子提出的德治所维护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上下有分、尊卑有序的等级社会。这种社会秩序以礼来维系。这就是孔子的以礼治国的主张。“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在孔子看来,在一个秩序优良的社会中,从天子至于庶人,都应该谨于职守,第一个等级都应该做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应相称的事情。因此,在孔子看来,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绝对不可僭越的。季氏八侑舞于庭,孔子愤愤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侑,诸侯用六侑,大夫用四侑,士用二侑。季氏作为大夫,依礼只能用四侑,他却越级用八侑,孔子认为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僭礼行为。

为贯彻礼治主张,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孔子对不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作了集中的概括,这就是他的正名思想。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在游卫时讲的。子路问他:“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答道:“必也正名乎!”子路觉得老师有些迂腐,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正名在政治领域中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名指的是按照其名分行事,确切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君的身份,臣、父、子亦然。

再次,孔子提出了德刑并用,先德后刑、以德去刑的治国理政主张。

德与刑是政治中的两手。孔子主张两手并用,先德后刑、以德去刑。

在治国理政上,孔子首先强调德优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主张先教后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有耻且格。”所谓“导之以德”,就是指统治者必须推行德治,表现为宽惠使民,轻徭薄赋,省法轻刑。同时要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启发民众的心理自觉。所谓“齐之以礼”,一是统治者要模范遵守礼的规定,从而感化和影响群众;二是所有的人都应该用礼来规范自己,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道德教化和礼教的结合就能防止犯罪和反叛。行政命令与刑罚手段,只是一种外加的强制和威慑,可以使人畏惧、服从,免陷于罪,但却不能以犯罪为耻,达不到至善的境界。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以德为主,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舍法取德。

据《论语•子路》记载:“叶公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父偷了人家的羊,其子告发,这从法律角度来说是一种正直的行为:但用父慈子孝的道德规范来评价,却是一种有悖道德的行为。孔子主张父子相隐,是他德重于刑、礼重于法的思想的反映。既然仁德为治国施教之本创新国学知识,父慈子孝作为仁德之体现,父子之亲不能互相庇护,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的。孔子“父子相隐”的主张,被后世封建刑律采用后,一直是封建法制的重要内容和指导原则。在封建法典中孔子如何保证民众道德的实践问题?,称为“亲亲相隐不为罪”。这是中国古代法不外乎人情,情大于法的普遍法观念的源头之一。

实际上,孔子并非不重视刑罚的作用,只不过是他主张德主刑辅。

在强调德教、礼治主导作用的同时,孔子主张以刑罚辅助德教。对于不可教化之民,孔子亦主张以刑禁之孔子如何保证民众道德的实践问题?,以刑治之。

《孔子家语•刑政》中说:“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在一般情况下,孔子反对杀人。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他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华他还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虫,把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作为善人治国百年的政治成果。但对于那些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人,孔子认为只有在当政者曾施行过德教,使百姓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懂得如何做人之后,对那些不接受教化、不改其恶的人,再判处死刑。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26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