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智慧

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

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

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李雨桐

摘要:“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儒家“五常”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会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旨在着重分析儒家“五常”价值观后,借古看今,更好地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键词:“五常”价值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大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雨桐,女,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

一、儒家“五常”价值观内涵

儒家经典的“五常”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仁”指仁爱,“义”指正义,“礼”指文明,“智”指智慧,“信”指诚信。它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指出“仁、义、礼”三德,后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四德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最后由董仲舒将其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被后人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重要的因素。

探究儒家经典中蕴含的五常价值观——李雨桐的思考

二、儒家“五常”价值观具体内容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启示作用。分析了“五常”儒学价值观内涵和具体内容后,更容易发掘出其先进的方面,借鉴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对“仁”的解读

“仁”,在商周及之前主要是指爱自己的亲人,到春秋时期特别是孔子时,“仁”便有了爱“普通人”的意义。《论语·颜渊》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定义的“仁”对比前人已有了更广的意义。孔子主张对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帮助,都是孔子提倡“仁”要爱“普通人”的表现。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仁者无不爱”,表现出其认为“仁”不仅“仁民”而且要“爱物”,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仁”的范围。到唐宋以后,“仁”的范围被更加拓宽化,变为“博爱”。如董仲舒所讲“忠信而博爱”,唐代韩愈讲“博爱之谓仁”,朱熹讲“公而无私便是仁”。随着朝代的更迭,先哲的努力,“仁”已渐渐被归为一个极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二)对“义”的解读

“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论语》中道,“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讲“而今需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辨得明白”、“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陆九渊表示认同并说“凡欲为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此时的“义”已不仅被认为应位于“利”之上,更是被赋予公义、理性的含义。

(三)对“礼”的解读

“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礼”,泛指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儒家的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帮助,是一种秩序。荀子讲:“礼者,人道之极也”,认为礼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的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帮助,其功能不仅在于“正身”,而且在于“正国”。狭义的“礼”,被界定为“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在古代社会中,“礼”被认为是道德的总称、社会文明的标志、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人们“克己复礼”、“约之以礼”,“礼”的功能被归结为通过讲礼和守礼,并懂礼仪、懂礼节、懂礼貌,形成一种文明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局面。“礼”是对道德的一种志高要求,像宋代李觏也认为,“礼统诸德,仁义智信皆从属于礼”。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17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