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智慧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在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里,当属“智”最不易理解和把握。其原因就在于,它不像其他“四常”(仁、义、礼、信)那样意思明确。从字面上不易能直接得出它的意思,相反,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恰恰会对“智”得出错误的结论。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具体说来,“仁”可与“爱”相联构成“仁爱”,“义”可与“正”相联构成“正义”,“礼”可与“敬”相联构成“礼敬”,“信”可与“诚”相联构成“诚信”,唯独“智”做不到。如果你将“智”与“慧”相联而构成“智慧”一词,那么,就无法确切显出我们说的智之本义。

换个方式说,你可以选择用仁、义、礼、信任何一个或几个德目来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你可以说是仁,可以说是信,可以说是仁义,可以说是仁礼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当然也可以说是礼义,但你却不能说是智。道理十分明了,你不可以将知识和智慧当成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来认识和践行。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智慧和知识

过去许多学者在论述“智”的时候,往往首先会指出古人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在中国古代“知”与“智”相通,并以《说文解字》和有关《说文》注来加以证明。再者,还会引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来加强这种认识。

然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只是在表达聪明、智慧意义上证明“智”与“知”是相通的,但不能以此证明五常中的“智”也与“知”相通。我这里仅对被称为“三达德”的“仁知勇”中的“知”稍加论述。此处之“知”,亦可被理解为“智”。此智更多的是从聪明、智慧意义上而显其义的。具体说来,“三达德”中的“智”是用来规范仁和勇的,因而也就具有了方法论意义。具体说来,当一个人在行仁的时候,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通俗地说,好心未必一定就能办成好事儒家最高智慧,或者说好事未必能办成好事。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说,好心办坏事呢?关键原因就在于,这个人在办事时没有注意运用一定的智慧,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方法的介入,没有因时、因势、因地、因人的权宜之变,仅凭出发点好和动机好,其他什么都不管了,其结果往往都不会达到什么好效果。由此看来,智慧的运用在“三达德”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一定的智慧对于规范和引导勇气亦是必不可少的。有智慧的勇气才能算作真勇气,有勇气的智慧才能算作真智慧。有勇有谋,此之谓也。无谋之勇,只能算作匹夫之勇。无勇之谋,只能算作巧舌之智。方法之智,谋略之智,乃是知识和理性的表现和运用。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理解这样一个“智”,即可上升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等大智慧上,此智显然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了,上面提到的孔子所谓的“智”,其实都具有了此种意义和境界。然而,即便如此,它们也不是“五常”中之“智”所要表征的本质内涵和真实意义。简言之,“五常”以外的知或智,不管是在何种意义和境界上使用的,它都与“五常”中的“智”不是一个概念框架。

正因为如此儒家最高智慧,对“智”的讨论,就不能像先前说仁,说义,说礼时,在字源上,字的本义上,字的古义上来对“智”作一番考证和辨析。如果那样做了,一定会对准确把握五常中的“智”有着极大的障碍。例如,你在解释“智”的时候,首先告诉大家,智亦作“知”,引《说文》段注以证明之:“此与矢部知音义皆同,故二字多通用”。《释名·释言语》:“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而《说文》对“知”这样解释:“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锴系传:“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通俗地说,通过识物辨物后经人口像放箭一样将所知之理快速传出去,这就是知。

但务必请大家注意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上述对“智”“知”的诠释,全然与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中的“智”无涉。而如果将注意力放在此处,那势必会混淆,甚而会误导对“五常”中的“智”的理解。所以我要强调指出的是,如果要说五常的“智”,只有就“五常”之智来说智,从而才能将此智说清楚。

南怀瑾老师:五常中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

五常中的“智”既是良能,又是良知

按照孟子的解释,所谓“良能”就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通俗地说,就是人天生的一种潜能。所谓“良知”就是“人之所不虑而知者”,通俗地说,就是人天生的一种判断力。被称为人天生的一种潜能的“良能”,在儒家思想中专门指的是人的“向善之能”,或说是人的“向善的秉性”“向善的倾向”。这种能力我姑且名之为“智能”。这一“智能”具体就表现为孟子所说的“恻隐”“羞恶”“辞让”以及由此生成出的“仁”“义”“礼”这些向善的道德能力儒家最高智慧,到了汉代又增加了“信”这一向善的道德能力。被称为人天生的一种判断力的“良知”,在儒家思想中专门指的是人的“知是非之能”。这种能力我姑且名之为“智力”。这一“智力”具体就表现为孟子所说的能够判断出是非、善恶、美丑的心力。

由“向善之心”外现的仁、义、礼、信诸德,能否真正得到本来意义上的呈现和实行,那是需要一种存在来给予判断的。这个存在就是我们说的“智”。也就是说,“智”它本身就具备“判分”是非的原始能力。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一旦经过“智”鉴别和判分的“是”,就必然成为超越时空的“是”,或称为绝对的是。所谓“绝对的是”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正确的,也即成为永恒不变的“原则”了。它不会因为时空不同而有所改变或增减,从而最终成为判断、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美丑的“总尺子”。在哲学上这被称作“大肯定”。而这一“大肯定”正是“智”的最大能力。所以这种“智能”“智力”当然不是指的理性之知的能力了,而是人之为人所独具的那种精神、心理、德行等呈现和发挥的能力。正是它才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据,也正是有它才使得仁、义、礼、信四德充分且正当地展开。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38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