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智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译成白话是:“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以没有后代最为重大。舜(当时还不是帝王,只是个普通百姓)没有告诉父母而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为妻,就是因为他知道最大的不孝是没有后代。在懂孝道的君子看来,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这里孟子用舜的故事来说明:娶妻生子之孝的重要,甚至超过了尊重“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是儒家最推崇的圣王,认为他们的品德是值得天下人弘扬的。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

根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统治天下的尧帝是个开明的帝王,他在物色能接替他的人选时,手下大臣推荐了他的儿子丹朱。尧帝说:丹朱华而不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又好与人争辩,不可以。大臣们又推荐了力大无穷的共工。尧帝说:共工巧言令色,阳奉阴违,不可以。当时,洪水肆虐,大臣又推荐了鲧(音:gǔn),就是大禹的父亲。尧帝认为可以让他试试。尧帝提醒说:鲧常常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让他治水,可要谨慎啊!9年过去,治水没有成效。后来,很多大臣又向尧帝推荐了一个穷困的平民舜,说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总是找碴加害他,母亲经常撒谎欺骗他,弟弟总出坏点子为难他,可他用孝行感化全家,从不心生邪恶。尧帝说:我也听说过舜,就让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便观察舜的道德品行。当时,舜被父母和弟弟赶出家门,住在山洞里,整天在山脚下干农活。舜没办法禀告父母,但为了传宗接代尽到孝心,接受了娥皇和女英。后来,尧帝从两个女儿那里知道了舜的孝心真实情况,真的是感天动地,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远在上古时代,具不具有孝道,已经是选拔人才、禅让帝位的重要条件了!

古人对“不孝有三”是这样解释的:“于礼不孝者有三事: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古人从礼仪角度认为,不孝顺的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逐一解释一下。

第一个方面:“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子女阿谀奉承、拍马钻营而招致被人认为父母双亲不仁不义;一是屈从于压力或强势,而招致父母双亲受到伤害。第二个方面:“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家里很贫困,而做子女的整日亲昵在家,不离开父母,不为了挣点俸禄出去为仕(即给朝廷做事),或者说不为挣钱养家出去找点事做。第三个方面:“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是说不娶媳妇独身生活,或是娶了媳妇不生孩子,就断绝了给先祖祭祀的后人,就是没有后代的意思。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是不是有很多现象可以和上述三个方面对号入座呢?比如:弃老族、虐老族、啃老族、独身族、丁克族等等,是不是都属于“不孝”的行列呢?而古人认为,三者之中,没有后代是不孝之中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应该说,古人已经认识到:世代繁衍,才能使人类不断延续,这对于人类是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并且古人把这种认识,归入了礼仪中的孝,从而确定了一种价值取向——每一个人都有繁衍后代、延续人类的责任。一提起孝,人们常会认为:父母说什么就得听什么,不管对错,否则就是不孝,甚至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俚语:“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于是批判者提出:这是愚忠愚孝,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确立孝道的价值取向时,就已经把这个争论的问题解决了。

传承了2000多年的《孝经》,相传是孔子的著作,大概是因为孔子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缘故吧。当然历代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考证。但由于唐明皇李隆基为《孝经》作序、注疏,并刻碑颁行全国,使《孝经》成为与“四书五经”一样的儒家经典,传之后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视其为金科玉律,推崇备至。到清代,《孝经》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就是在这部《孝经》中,孔子明确回答了上面争论的问题。

在《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篇中,记录了曾子问孔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曾子在问:儿子听从父母的命令或指示,是不是就可以称为孝顺了呢?孔子说:你这叫什么孝顺呢?接着,孔子从天子、诸侯、大夫、士,身边都要有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才能保证施政和为官者不离正道,一直说到父母。孔子这样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儒家的智慧论文关于孝2000,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成白话就是:“做父亲的若能有直言相劝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错误行为中。因此儒家的智慧论文关于孝2000,当看到父亲有不义的错误行为,做儿子的决不可以不向父亲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指示,那又怎么能称为孝顺呢?”

今天重读《孝经》中的这段话,不能不说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是包含着鲜活的辩证法的。儒家学者从确立孝道为其重要核心价值观那天起,就从不包括愚孝。而愚孝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造成的。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成语。这是人类对动物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借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类孝的思想。意在告诉人们:连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呢?但动物毕竟是动物。孝是人类的思想,动物是没有思想的;由孝的思想而产生的孝的行为,动物就更不可能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孝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老百姓常痛斥那些不孝之子“禽兽不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孝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的曾参在他的《曾子·大孝》篇中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儒家的智慧论文关于孝2000,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曾子在这里说:“居住在家里不庄重不恭顺,就是不孝;事奉君王不忠诚不尽力,就是不孝;当了官员不敬业不敬民就是不孝;交往朋友不诚实不守信,就是不孝;在战场上不勇敢不顽强,就是不孝。”儒家把对待亲人、对待君主、对待百姓、对待朋友、对待敌人统统用孝道统一起来,把恭顺、忠诚、敬业、守信、勇敢统统用孝道统一起来。古代社会有一种向朝廷举荐官员的方式——“举孝廉”,就是用“孝”和“廉”两条作为举荐官员的标准。其实,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那些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尊敬不孝顺的人,能够尊敬帮忙别的老人吗?能够尊敬、忠诚他的上级乃至国家吗?能够言传身教自己的子女恪守孝道吗?正因为如此,本人多年来与人交往中,始终遵守着一个信条:人无孝不可交也。

作者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作家出版社编辑、副社长、副编审,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1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