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诸子百家 > 墨家思想

墨子“节葬”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墨子“节葬”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一直是处于显学的地位,韩非子在《显学》开篇中提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但在汉之“焚书坑儒”后,墨家思想便经过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时至今日,墨家学说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墨家学说在现代社会散发出光芒。本文拟从丧葬角度来探讨墨子“节葬”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墨子“节葬”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诸侯间征战连年墨家节葬思想,统治者急需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政治局势的稳定。另外,当时“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观念还根深蒂固,人们为了让死者安息并希求死者的保佑,以获得心理安慰,整个社会对丧葬礼仪十分重视,统治者也对丧葬程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再加上当时儒家一派盛极一时,对丧葬等礼仪都做出了思想上的支持,诸多因素都使得厚葬之风大盛。

墨子在《节葬下》中记载“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墨子“节葬”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挟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荀子《礼论》曰“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庄子《天下》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虽然各家记载不尽相同,但都证明了那个时代奢靡的丧葬之风。厚葬耗费之大,使一般老百姓倾家荡产,而统治阶级耗费更大,将整个国家的库存财物都耗费一空。厚葬久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几乎全是破坏性的,它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又促使社会危机的到来,使人民大众的生活更加艰难。墨子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上,以人民大众的实际利益为根本,历数“厚葬久丧”之风的弊端,提出了“节葬”之说。

墨子“节葬”观之内容

(一)提倡“薄葬”、“短丧”,反对“厚葬久丧”

对于“厚葬久丧”之危害,墨子在《节葬下》中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节葬”之法。

首先,厚葬久丧之礼仪要求人哭泣不停,睡草苫,枕土地,忍饥挨冻,耳不聪目不明,手脚不能用力。地位较高的士人守丧则必须使人搀扶着才能站起,拄着拐杖行走。假若此种主张得以实行,王公大人就不能安心治理五官六府;农夫就不能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工匠们就不能专务修造制作;妇女们就不能早起晚睡,纺纱织布。“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所以,以厚葬久丧之法求富必不可得。其次,三年之丧期间对饮食、居住等还有一定的规定,在次期间,百姓因生病而死的不可计数。并且这样做会败坏男女交往婚嫁,想要这样追求人口的增加也是不可能的。再次,厚葬久丧之主张如果得以实行,在上者不能听政治国,国家的刑事政务就会混乱;在下者不能从事生产,衣食之资就必定会不丰富。生活不富足,不孝之子、不忠之臣等怪僻奸邪之人就会出现,国家的治理就不可能实现了。

由此可见,“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厚葬久丧”并非贤士治国之道。所以墨子主张,我们应效法古代圣王,“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 ,以交相得利,“饵乎祭祀墨子“节葬”观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以致孝于亲”求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自己的主张,墨子不仅说了而且做到了。《庄子•天下》记载墨家门徒在现实生活中“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们反对厚葬久丧,认为人活着时都要节约而行,死了就更不能浪费了。所以“节葬”之法不仅有利于生者,而且不失死者之利。这种主张与当时的主流社会相背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无可争议的历史进步性。

(二)注重用心守丧,“以哀为本”

“厚葬久丧”其实不过是形式的表现,对于一个真正的丧礼,最重要的还是守丧者内心的哀痛。墨子在《修身》篇中说到“丧虽有礼, 而以哀为本焉”,即丧礼虽然有很多礼节,但哀痛却是根本。孔子也曾说“ 丧致乎哀而止” , (《论语•子张》)意思时一个丧礼如果做到了内心的哀痛,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丧礼。《论语•八佾》中有“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墨家节葬思想,与其追求仪式的完备,不如内心真正的哀伤。墨子反对用“厚葬”、“ 久丧”等形式,欺骗死去的人,这样就失去了丧葬礼节应有的追思、怀念逝者之意。

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缺乏温情的社会,墨子注重用心守丧之主张,不仅可以起到物质节约的作用,另外它还启示我们不要丧失人类之本心,物质的东西毕竟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还是精神的支持。

纵观墨子“节葬”之主张,其中心即是一个“节”字墨家节葬思想,“棺三寸”、“衣三领”,且无随葬品,节约财力;掘地不深,“生者必无久哭,而疾从事”,少误工时,节省人力;不造坟丘,或仅留作为辨认的标记,又少占耕地,节省了土地。再者,守丧者尽快从事生产生活,创造社会财富,对于尽心的祭祀死者也是有所利的。可见墨子之主张对于现代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是有着启发意义的,他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的做法是值得在全社会的提倡的。

墨子“节葬”观的现代思考

对于墨家学派的现实性及平民色彩,葛兆光教授曾有这样的评价:“墨子一系则属于十分坚定的现世实用主义,他们有一种极为实用的思路,为了“富裕”、“繁庶”、“安定”,为了消除三大患,那种理想主义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可以取消,一切围绕着实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思索,儒者总是说‘正其谊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计其功’,属于理想主义的人文思潮墨子一系则不同,把思考的基础放在现世的合理性上” 。鉴于现代社会的厚葬陋习的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墨子“节葬”主张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也许墨子许多具体的“节葬”之标准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但其精神实质却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殡葬改革不谋而合,也与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相吻合。

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丧葬程序仍然复杂而浪费,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土葬之法的盛行,已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即使在国家大力提倡火葬之法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部门执法的漏洞以及人们大众对火葬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即使死者已被火葬,还要使用大型棺木来盛放骨灰盒,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还存在许多官员借丧礼名义收受钱财,躲避法律责任,影响极其恶劣。这些行为不仅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也是不利的。

改革丧葬观,反对愚昧的封建迷信丧事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净化社会空气、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厚葬”、“久丧”之现象,墨子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风俗罢了。这种丧葬风俗作为我国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无形的心里制约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根基。想要割除这种陋习,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这不仅需要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素质,形成文明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1997年7月21日,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这是“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可以看做是墨子“节葬”主张在现代社会的法制化。同时,国家还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法律的实施。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文明的丧葬礼仪必定会逐步的在全社会得到实行。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zhuzibaijia/47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