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诸子百家 > 墨家思想

儒家与墨家为先秦时代的显学儒学与墨学并立

儒家墨家为先秦时代的显学儒学与墨学并立

儒家与墨家为先秦时代的显学儒学与墨学并立

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为著名的学派,儒学与墨学并立为先秦时代的显学。韩非子曾经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儒学的创立者是孔丘,而墨学的创立者为墨翟。

春秋战国正是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巨变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遭到重大冲击,社会秩序需要找到新的办法来重新达到稳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儒家的思想主张。墨子曾向周王朝的礼官史角的后代学习周礼。《淮南子·主术》中说:“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由此来看,墨学与儒学都讲仁义道德,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墨子在与弟子的谈话中,认为孔子思想中有“当而不可易”的客观真理,就如“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墨子·公孟》)的道理一样天经地义,是绝对不能否定的。因此,墨子有时也会引述孔子的话来作为自己思想论证的前提或条件。《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是后来发现“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就是说,墨学是从儒学开出来的,墨子曾就学于儒家,但是由于觉得儒家的思想学说过于烦琐,儒家又主张厚葬浪费财物从而造成老百姓的贫穷,故转而提倡夏禹的思想。我认为,这里的夏政,应该不是指夏朝的政治理念,而是开启夏朝的大禹的思想。墨子批评孔子,孟子和荀子又批评墨子。儒家与墨家、儒学与墨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根本问题上的对立,产生了论争。

一、君子之学与贱人之所为

儒学在古代被称为“圣王之道”(《荀子·王霸》)或“君子之学”(《荀子·劝学》),儒家更多的是为统治者说话。墨子则是一位由手工业工匠上升而来的“士”。“士”这个阶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平民之上但却处在贵族之下,相当于今天的普通知识分子阶层。墨子总是代表普通老百姓说话,其思想具有天然的平民色彩。与儒学相比,墨学被称为“役夫之道”(《荀子·王霸》)或“贱人之所为”(《墨子·贵义》,以下出自《墨子》的引文,只注篇名)。墨子的思想学说体现了“农与工肆之人”(《尚贤上》)的利益,代表了被奴役的劳动者的利益与诉求,对老百姓有亲近感。

据大量文献记载,墨子熟悉木工和各种手工业技术,其技艺可与当时的名匠公输般相媲美。《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而墨子则对公输般说“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车辖是安装在车轮轴上的一种机关,以防轮子脱落下来,还能够增加载重量。在墨子看来,科技的发明创造只有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的好处才有意义:“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鲁问》)墨子的思想感情比较接近劳动人民,这是其学说具有强烈人民性的重要根源。墨子特别推崇传说中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夏禹。墨子称赞他亲自拿着工具疏通江河,治理洪水,奔波劳累得股上都没有肉了,腿上都没有毛了,为了天下劳动者的利益而不辞辛劳。《庄 子·天下》说:墨家学派的人物都是“以裘褐为衣,以跂 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又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墨子·鲁问》记载,墨家弟子穿的都是“短褐之衣”,吃的均是“藜藿之羹”,即穿粗布短袄,吃粗劣淡饭,而且“朝得之,则夕弗得”,吃了这顿饭却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可以说,墨子和他的弟子们,总是言行一致,以实际的行动和行为践履着自己的思想主张。

二、仁爱与兼爱

针对当时的社会动乱,如何来实现社会治理,这是各个思想家首先要思考的根本性问题。儒家提出了“仁爱”,而墨家则提出了自己的“兼爱”的思想主张。

儒家的仁爱虽也是一种博爱,但这种爱却是有分别的,强调亲亲之爱。《墨子·非儒下》说:“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儒家认为,敬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尊重贤才也要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说的是亲疏、尊卑的差异。当然,儒家也主张“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以下出自《论语》的引文,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不过,儒家的“仁爱”最终必定会导致爱自己的父母胜过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胜过爱别人的家庭,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人的国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争斗,家与家之间互相攀比,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儒家的仁爱从而必然会进一步助长人的自私性,于是导致社会的大量乱象的发生。

针对儒家仁爱思想的不合理性,墨家提出了一种无差别的爱,也就是兼爱的思想主张。墨家的兼爱强调“爱人若爱其身”(《兼爱上》),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待,突出了爱的平等性和广泛性,从而开阔了仁爱思想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墨家的兼爱就是要平等地普遍地爱每一个人。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那样来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那样来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别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墨家提倡“兼”,反对“别”,主张“兼以易别”。墨家的兼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平等,是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学派极力主张取得人格平等的要求的反映。

孟子曾经批评墨子的兼爱为“无父”的“禽兽”理论,对墨家的兼爱主张极力加以排斥和否定。《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里,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归谬法,即归结为不可能法。也就是将墨子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者“禽兽”,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问题在于,孟子在实际论证中出现了错误的推断

其中的一个推断是:“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另一个推断是:“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前一个推断所可能包含的一个隐含前提是:“墨家的兼爱不尊敬父亲,或者对父亲不孝。”这个前提显然是虚假的。墨子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视父兄与君若其身”(《兼爱上》),反对“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兼爱上》)的行为,认为这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事实上,墨家思想里并没有“无父”的观点,相反,墨家特别强调对父母的爱。《墨子·经上》说:“孝,利亲也。”《墨子·经说上》说:“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对父母的孝敬,就是要做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要将对父母的孝敬作为自己的职责,所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做对父母有好处的事情,不一定需要得到什么回报,因为这是一种义务。当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推断也可以作如下分析:

墨家的兼爱追求父子在爱的关系上的平等。

追求父子在爱的关系上的平等就是无父。

因此,墨家的兼爱无父。

儒家与墨家为先秦时代的显学儒学与墨学并立

这个推断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其中的第二个前提未必真实,它可以转换为:“父子之爱必须是一种不平等之爱。”显然,其中所主张的“父子之爱”这个概念已经与墨家关于爱的基本主张不同了。因此,孟子批评墨家兼爱为无父的做法,基本上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推断墨家的观点,这种批评两千多年来没有得到彻底澄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封建宗法制度下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氛围,使得人们无法看清楚其中存在的问题。

孟子的另一个推断是“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是一个省略了结论和部分前提的三段论推理。展开来就是:

禽兽是无父的。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这个推断除了其第二个前提本身不真实之外,在推理过程上整个属于一种肯定后项式的推理,属于无效的推理形式,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理论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原载:《文史哲》2021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杨武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院教授。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zhuzibaijia/60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