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学启蒙

中国历史上十大教育学家,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上十大教育学家,你知道几个?

#打卡挑战局#

若使家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教育家,那大家知道都有谁吗?

所以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教育学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生长在封建官吏、地主家庭。祖父盛隆嘉庆庚午 (1810年)举人,曾任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道光甲辰(1844年)进士,侍郎衔,1860年前后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盛宣怀不仅是中国近代轮、电、矿、路四大产业的创办者,也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官僚买办,他在天津为官20多年,对天津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就,他在天津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天津电报局,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纪元。

九、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八、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颜之推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而自己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且为文辞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赏识,十九岁便被任为国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乱中险遭杀害,得王则相救而幸免于难,乱平后奉命校书;在西魏攻陷江陵时被俘,遣送西魏,受李显庆赏识而得以到弘农掌管李远的书翰;得知陈霸先废梁敬帝而自立后留居北齐并再次出仕,历二十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后被北周征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仕隋,于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后约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

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识,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中国历史上十大教育学家,你知道几个?,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

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七、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中国历史上十大教育学家,你知道几个?,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少年时攻读《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窥园”。后受齐鲁文化的熏陶而起于燕赵。他以自己的哲学论著不仅与赵人毛诗学开创者毛苌 、燕人韩诗学开创者韩英,在燕赵古地组成了西汉前期的一个地域文化圈,而且他还是当时的群儒之首,以文章道德冠名于世。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元年),23岁的董仲舒去京城长安应试,被授为《春秋》博士。他精通《五经》,熟谙阴阳五行及法、道、濡、墨各家,成为一代鸿儒,后辞职回到故里,钻研《春秋》,下帷讲诵,传授弟子。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召齐地濡生进京,举贤良时策时,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了董仲舒这一“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也发挥了《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的统一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天人感应”说,把符瑞和灾异当作上天意志的反映,借以指导人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使百姓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万民。上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会用天气的异常变化表明对皇帝行为好坏的喜怒。他还指出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以此论证封建统治秩序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宣扬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宿命论和黑、白、赤三统的循环论,在民间广为流传。他揭露“富者田连盯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阶级对立现象,并提了限田、 兼并的建议,还主张以教化为主辅之以刑罚,起到了进步的积极作用。他向汉武帝提出的设“五经博士”、“兴建太学”、“养天下之士”等主张,开创了国家大学教育的先河。因而得到汉武帝称赞,当下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让他辅佐江都王刘非。

汉武帝兄弟一共13人,都被封做王,江都王刘非本是个骄横任性、不守汉朝法令的人。董仲舒任江都相后,经常对他的行为加以指正、规劝,才使得刘非一辈子安分。后因别案受到牵连,董仲舒被降职为中大夫。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辽东高帝庙和长陵高园殿两地失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他根据《春秋》所撰推究义理,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呈,正巧赶上善于辩论的文人主父堰来看望他,当时主父于匾的官职只是个“郎中”,为升官,诡计多端的主父堰将董仲舒所撰推究义理稿寻机盗走,上奏皇帝。众儒生评其稿卑下迂腐,讽刺朝政,使得董仲舒被关入狱。后因汉武帝赞赏他的学识,特下诏宽恕了他的罪行,免官著书故里。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胶西王相空缺,在公孙弘(淄川人)的推荐下,董仲舒被汉武帝召回任胶西王相。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此人虽阴险毒辣,却久仰董仲舒的大名。董仲舒到任后,由于刘端对他特别好,声望一天比一大高。在丞相职位上干了一年多的董仲舒,发现刘端喜欢掩饰错误,不愿听劝告,“恐久获罪”,便辞官归里,结束了自己的仕禄生涯。归里后,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使他终成一代名儒。《史记》和《汉书》都为其立传。班固在《汉书》中说:刘向称他“有王佐之才”,并赞扬他为“群儒首”、“儒者宗”。王充在《论衡》中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孔子终沦,定于仲舒之言”。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董仲舒卒,葬于长安。汉武帝每经董仲舒墓地,均下马致敬 ,故称下马陵。

六、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

后历任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儒学启蒙,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五、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后人尊为“朱子”或 “朱文公”。

朱子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福建尤溪城南的郑安道宅,因尤溪古名沈溪,又取乳名“沈郎”。 8岁时其父朱松入朝为官,寄居浦城,开始他的启蒙教育。11岁随父迁往建瓯,接受儒学教育,14岁其父去世,寄托给崇安“五夫三先生”(刘子荤、刘勉之、胡宪)接受书院教育。

绍兴十七年(1147),朱子参加建州乡试,获赐进士出身,被选授为左迪功郎,后经过朝廷选拔,担任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振兴教育,改革风俗。三年任职期满后,回到五夫儒学启蒙,深感“困学”,徒步三百里到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拜李侗为师,在李侗的指导下,开始进入理学的殿堂,清除禅学对他的影响,称为“逃禅归儒”,并经世有为,先后上书皇帝,倡导抗金救国,反对议和。此时朱子学问蒸蒸日上,自称“鸢飞鱼跃”,写下许多了脍炙人口的《春日》和《观书有感》诗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期间,朝廷多次任命派遣,但朱子无意做官,奉祠在家,专研理学。乾道七年(1171)他在五夫创建社仓,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

乾道三年(1167),朱子38岁,为了博采众长儒学启蒙,走出福建,远涉2000余里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与“湖湘学”代表人物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会讲后,朱熹学问提升很快,成为福建道南一脉的领军人物,与湖湘张栻、浙东的吕祖谦三足鼎立、称为“东南三贤”。

淳熙二年(1175)4月,朱熹构筑寒泉精舍,一边为母守孝,一边著书立说,与吕祖谦研讨,合编了《近思录》。同年5月,在吕祖谦安排下,朱熹与江西“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论学,史称 “鹅湖之辩”,虽没有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但都深受启发。同年7月,朱子谋划的云谷晦庵草堂落成(位于今南平市武夷新区),朱熹做《云谷记》。淳熙五年(1178),朱子上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知军,修复了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为规范书院教育,朱子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书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章程。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子“奉祠”,回到崇安,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武夷精舍。朱子在此汇集群言、讲学著述,刻印了《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标志《四书集注》思想体系的诞生,张轼称道:“当今道在武夷。”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朱子60岁,宋光宗继位。朱子任命为漳州知州,任职期间察访民情、发布了一系列政令,极力推行重新丈量田亩、合理贫富负担的“正经界”。绍熙二年(1191)正月,朱子长子朱塾在金华病逝,悲痛欲绝,卸任返乡,寓居建阳童游桥亭。绍熙五年(1194),朱子受诏御前经筵,为皇帝讲解《大学》。朱子御前侍讲,引起了反理学权贵的妒恨,将在朝仅四十六天的“帝王之师”朱子逐出经筵。朱子回到建阳考亭,将读书、藏书的小楼命名为沧洲精舍(宋理宗时赐“考亭书院”题额)。

庆元元年(1195)秋,宁宗听信反理学的朝臣谗言,将理学视为伪学,下旨罢免朱子祠职。此时,朱子身患重病,但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辩证》二卷及《楚辞集注》等著作。

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午时,朱子阖逝,享年七十一岁,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山下大林谷。辛弃疾祭文赞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四、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相传为宋国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等国。

三、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关于鬼谷子其人,史书虽没有明确的传记,但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就有鬼谷子的明确记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同时,在《史记张仪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从上述两条《史记》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鬼谷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杜撰或传说。

鬼谷子真名叫做王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时期人物。至于他出生何地,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卫国朝歌人,也有人说他是魏国邺地人,还有人说他是陈国郸城人。

不过,鬼谷子的一生,确实有很高的成就。

一是鬼谷子桃李满天下,高徒众多。

鬼谷子的精英徒弟中,有史料记载的,就超过了500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苏秦游走于六国之间,身挂六国相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而张仪则首创“连横”策略,两度入秦为相,受封武信君。

《史记》赞其两人:“此二人真乃倾危之士也!”

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得神鬼莫测的兵道,后来都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出任齐国军师,是齐威王的左膀右臂,辅佐田忌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关键胜利,奠定齐国霸业。庞涓凭借真才实学,得到魏惠王赏识。虽因残害孙膑而被后世诟病,但其军事才华,在当时仍是出类拔萃的。

二是鬼谷子具备经天纬地的旷世之才。

他精于占卜。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他长于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他善于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他巧于修身,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

鬼谷子,又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推动着历史的走向。

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二、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一、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祖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主要著作:《易传》,《春秋》,《孝经》,《论语》。主要观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3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