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艺术 > 民间艺术

“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

“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卡):5月6日,电影《百鸟朝凤》公映,让观众将目光聚焦在了唢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上。唢呐最早流传于波斯地区,约在金元时期传入中原。明清时代,唢呐开始流传于民间各地。同一天,由国际在线主办的“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大型主题活动也在大明宫上演,集中展示了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这两件事情充分说明,陕西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不管是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将音乐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在此背景下,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陕西省的唢呐艺术家们,深入探讨了唢呐的特色和传承现状。

汪世发:以身传方式教导徒弟学习唢呐

“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

汪世发是绥德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明亮,在陕北婚嫁丧娶是离不了的东西。结婚的时候,用唢呐乐班,吹吹打打;丧事的话,也会吹吹打打。前几年,一些开业的话,唢呐也吹吹打打,庆祝开业。如果没有唢呐,婚娶开业庆典等场面显不出应有的热闹民间艺术唢呐,所以观众最喜欢这个东西。

汪世发告诉记者,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大唢呐。唢呐传承,采用的是身传方式。身传,就是在办婚嫁丧事庆典满月等事上“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老师吹奏民间艺术唢呐,徒弟们跟着演奏。他每年集体培训徒弟好几次,纠正所传的曲牌有没有漏洞。现在,他正在整理自己吹奏过的曲牌,以便进一步传习下去。

肖军性:学唢呐要把功底练好

“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

肖军性是旬邑唢呐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电影《百鸟朝凤》的首映式上,他和其他几十位唢呐艺人一起吹奏了一首《百鸟朝凤》。他说,这部电影非常及时,让人都能看到这门艺术马上失传,演得特别真实。

肖军性认为,唢呐最好要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基本功,把功底要练好。举例来说,在一些仪式上,唢呐要连续吹三天,没有功夫,这事情拿不下来。要想学得好,必须从娃娃时代就接触唢呐,灌耳音。再下来就是练曲子、练指法等等,循序渐进。而有的娃娃跟着他学唢呐,学个几天就跑了,这样学肯定不行。学唢呐要有天赋,更要坚持。这门艺术没有学五年,学不了什么。他希望,在今后能办个专门的机构,传承唢呐艺术。

爱国:号召年轻人多学唢呐

鲍爱国是子长县唢呐协会主席。他向记者介绍,唢呐是一门民间艺术,用途很广泛,结婚、办白事儿,都用这个。陕北的大唢呐的地域分布很广泛,不仅是子长有,也包括绥德榆林靖边,这一带都用大唢呐,特色就是杆长碗大,粗犷豪放。唢呐的特点,就是音色好听,老年人听,娃娃也跟上听。它有市场,有听众,一代一代就这样传下来。

鲍爱国说,唢呐最早是演奏传统曲牌,现在,也演奏流行音乐。其实,唢呐这个东西适应性很强,什么都可以表现。现代的流行歌曲也能表现,最古老的传统民歌也能表现。因此,现代人也能接受它。

最近几年,子长县很重视唢呐,下了很大功夫打造这门艺术,唢呐现在成了子长的一个品牌了。再加上这几年百姓用唢呐也多,人们都在慢慢认识它。唢呐已经从民间搬上舞台,走向大众。对于唢呐这门艺术“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鲍爱国号召年轻人多学,要将唢呐传承下去,不要让这门艺术慢慢失传了。

吕海东:保护民族艺术精粹

吕海东出生于1991年,是新一代旬邑唢呐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于2015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习唢呐演奏至今。曾获得中国首届唢呐大赛三等奖、2009年陕西省器乐大赛三等奖等多项殊荣。

吕海东向记者介绍,唢呐是传统音乐当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管乐器。它是北方民乐的一个象征,历史悠久,在很多的文学、美术作品中留下了唢呐的身影。它的表现力相当丰富,即可悲,也可喜,可以高亢,也可以让人忧伤。

“丝路国际陕派音乐进万家”陕西原创音乐文化好评如潮

对于唢呐这项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吕海东详细介绍道,首先,民间民俗活动少不了唢呐。民间的仪式音乐和信仰仪式音乐几乎都会用到唢呐,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唢呐。其次,高雅音乐离不了唢呐。就拿民族管弦乐来说,举个例子,赵季平老师的作品《好汉歌》《庆典序曲》《红高粱》等作品当中,唢呐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这也说明唢呐为民族高雅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

吕海东说,在《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最初游天鸣学艺的时候,焦三爷不肯收他。游天鸣的爸爸很着急,就在院子里给焦三爷递烟的时候,一下子摔倒了。摔倒之后,游天鸣在扶他父亲的时候,泪花就在眼睛里打转。焦三爷看到这个细节,考虑了一下,把他收了。为什么焦三爷收他当徒弟?是因为这个娃诚实、德性好。这说明德有多深,技艺有多深。音乐界常有一句话,学艺先学德。德性有多好,路就有多宽,走得就有多远。

今年,吕海东在旬邑带了100多个小学生,进行公益授课,打算为唢呐培养后继人才。考虑到唢呐是管乐里难度很大的乐器,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他先从葫芦丝和乐理知识教起。后期民间艺术唢呐,他打算从这100个学生中,选出喜欢唢呐的学生,用心培养,让他们在将来成为唢呐的传承人。

吕海东说,他作为旬邑唢呐的一名传承人,一脚踏专业领域,一脚踏民族土壤。从旬邑唢呐的派性来讲,他要培养下一代。从专业上来讲,他认为,目前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不能单从一方面发展,更要全面发展。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在国内还有很多。他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民族艺术精粹,使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唢呐,虽然历史古老,却蕴藏着强大的适应性。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和接轨,为自身赢得了现代观众的接受和喜爱。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无须悲观。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广,终有收获硕果的一天。悠远嘹亮的唢呐之音,不会陷入沉寂,它一定会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wenhuayishu/70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