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诸子百家 > 墨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如果我们把孔子和老子相比,那么就仿佛是小弟和大哥的的差距。一篇《道德经》,后世几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几乎都在老子的心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老子侃侃而谈,立见分晓。不过惊世核俗的是这只是老子的一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也就是说,当日老子骑青牛西去归隐,走到函谷关的时候,碰见了函谷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老子同志发表了一篇“五千言”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一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一条条的数学公式。确实如此,老子本意也是要给人给社会给这个世界一条条运行的公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日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自然规律;儿童健康成长,老人衰老死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也无所谓是哪个圣人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自然的规律而已。老子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真正有德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无德的人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无德。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勉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刻意为之。真正有仁的人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真正有义的人却需要做了才可以。真正心里有礼的人,别人不知道,只能扬着胳膊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寥寥百余字,后世思想尽入其中,道、德、仁、义、礼,先知先觉。而老子讲道,道就是规律,就是 “非常道”,道没有人情,道不以人的好恶而存在。

老子太酷了,酷到当时没人能懂。但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后世小子,你们能堕落到什么地步,老子全都知道。

于是墨子出来了,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学派。如果说老子的学说是道,那么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最为接近“德”的先秦思想了。人之为人而不是其他任何的动物,本质就是人有良心和善意,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和自己道德不允许的事,会不安,而其它动物不会有这些感觉。既然老子的“道”世人理解不了做不到,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良心和善意吧。

道的范围是遵守世间万物的规律,那么德的范围就是爱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但是道和德,人都做不到,人和人互相攻击,涸泽而渔。谁来拯救世人?

在这个时候,孔子主张“仁”的政策开始游说诸国。可以说“仁”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是老子提出来的,只是老子觉得“仁”太狭隘了。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以“仁”为核心伦理所对应的范围在道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缩小到“世人”的范围,在范围缩小的同时,“仁”就成了一种单纯的社会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连仁爱世人都做不到的时候,孟子说就爱一部分人吧墨家儒家思想的异同,于是就有了民族大义,兄弟情义,说穿了就是你身边的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只可惜这么好的仁义思想,却也只能用如粪土的钱财来衡量。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仁不义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呀。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世人当往何处去?无可奈何的孔子加上苦口婆心的孟夫子只能告诉大家,就算先贤的思想境界我们暂时做不到,那么至少我们应该先把先贤的做法(周礼)先学习过来。再说了“礼”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有礼貌的人挨打会少点吧。

很多聪明人蓦然发现“礼”真的不错呀,就算我天天想着“x他妈”但是我见了他以及他妈都很有礼貌,他也对我很客气呢。但是就算对他和他妈很好,但是我见了他我不遵守礼法,他也会揍我呢。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浑身上下透漏着虚伪。

笔者故乡距离圣人故乡不远,农村乡里土语中有很多上古文言,天天说着不在意,当写成文字的时候才会蓦然醒悟,原来如此。比如你到他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热情,如果作为客人也特别客气,主人就会嗔怪你“到了我家了,你可不要作假。”看到没有?“作假”!什么是“作假”?礼多也!礼就是作假!

礼生而天下乱,知之矣!

自己想想,你和自己的父母子女有那么多礼吗?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爱是真的,没有掺杂半点假!为什么和其他的人那么多礼仪?作假而已!

世人虚伪,怎么办?于是韩非子出来了。

道德难守,仁义不存,礼崩乐坏,对于哪些不畏天,没有良心,不准守社会习俗的人怎么办?

故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了。

绝望的韩非子祭出的世间最强大的杀器,法家从此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严刑峻法,法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目狰狞,双手鲜血。

道德教化是需要时间的,法家的手段是立竿见影的,从此之后,两手抓两手都硬。于是“外王内法”就成了历代帝王略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

儒家是讲究入世的。儒家认为人生就是要努力奋斗,实现个人的价值。当然,儒家追求的是在社会集体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法家是讲究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与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不同,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如果没有法律来制约人的行为的话,那么人就会越来越恶,社会将会陷入混乱。

墨家是讲究无私奉献的。墨家追求天下公利胜过个人利益。墨家要人个个都是活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墨家反对一切的非正义战争。墨家是个组织严密的帮派,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道家是讲究无为的。道家对儒家追求的仁义道德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对墨家追求的社会公利嗤之以鼻墨家儒家思想的异同,对法家追求的严刑峻法强烈反对。道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写,过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本质上说,道家是自然主义的,他们听从自然的召唤,在顺应自然中安之若命而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儒家很努力,墨家很无私,法家很冷酷,道家很逍遥。

三.

人生就像一场单程的旅途,不念过去,不忧将来,珍惜当下。儒家,人生讲究一个立字,自立才能自强,厚德才能载物,以仁义礼智信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以德才兼备为修身立业之根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崇高目标;法家,人生讲究一个则字,以法则原则规则为准绳,客观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不讲法则将违背天道,不讲原则将失信于人,不讲规则将举步维艰,治国安邦以法治代替人治为最佳良策;道家,人生讲究一个然字,对待得失观、宠辱观、曲直观等有正确的认识,亦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顺其自然,深知与世无争、无为而治的内涵,以道法自然为至高境界;佛家,人生讲究一个悟字,悟有顿悟、渐悟、彻悟、证悟之不同涵义,参禅悟道就是证悟无相心体的过程,以达到明心见性,自觉觉他,度化成佛,普度众生,以心即是佛为最高修成。儒以圆润为重心,法以圆和为中心,道以圆通为轴心,佛以圆融为核心。人生即没有儒就不能立己,没有法就不能止争,没有道就不能明理,没有佛就不能开悟。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史记》中对百家的划分主要有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1、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政治上核心思想强调“仁”和“礼”,上升到治理国家,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即德治”。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知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儒家思想总体来说代表着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是积极入世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儒家思想不能满足统一的需要,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2、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之中。庄子的思想体系中,除了“道”,还强调“齐物”和“逍遥”的思想。

总体说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隐士派。

3、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最初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吴起,李悝等,最为著名的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体系中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强调“事在四方墨家儒家思想的异同,要在中央”,即加强君主中央集权,并且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即根据形势的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当有所改变,与时俱进。并且强调治国以法,在当时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法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和儒家的有等级有名分的爱是有区别的。同时,墨子还提出了“节葬、节用、非命、非乐”等思想,可以看出墨家代表了当时的平民阶层,并且讲究实际功利,不铺张浪费,并以客观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强调身体力行。

五.

儒家讲爱人,道家讲由人,法家讲管人,墨家讲助人,佛家讲骗人,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来世,儒家讲人伦,道家讲自然,佛家讲天堂,儒家讲天命,道家讲修行,佛家讲解脱,墨家讲方法,儒家讲仁政,道家讲逍遥,佛家讲慈悲,对老婆用儒+道,对孩子用法+道,对长辈佛+道,对朋友墨+道。

六.

有位学生问他的老师:

“老师,昨天晚上,我在路上遇见一位盲人,戴着墨镜,柱着一根拐杖,却打着手电走路。明明他的眼睛看不见,打手电有什么用?”

老师想了想,解释说:

“如果他是怕别人看不清道路,可以帮别人,帮别人照明,他就是儒家。”

“如果他认为黑夜出门,就应该打手电,不能破坏这个规则,他就是法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如果他认为既能照亮别人的路,也能防止别人撞自己,是互惠互利,他就是墨家。”

“如果他认为想打就打,是我的自由,是顺其自然,他就是道家。”

学生不由得感叹:

“原来盲人打个手电,居然这么多学问!老师,请接受我的膝盖!”

老师冷笑了一声,“你小子先别忙给我点赞,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如果他想通过打手电这个行为,来开示众生,宣扬佛法慈悲,他就是佛家。”

“如果他明明看得见,却故意装瞎,他就是政治家。”

“如果他是真瞎,却打着灯笼给他人引路,这肯定他妈的是某些学者或专家!”

七.

小明有四个朋友,分别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有一天小明被打,告诉这四个人,让他们给自己出主意,儒家说:我知道了,他们在哪里,我要感化他们。法家又说:感化个屁,就是刚,走,抄家伙。墨家说:咱们这样明目张胆去不好,而且敌我力量不明,待我来阴的。道家最后说道:让我教导他们,放下戾气,感受自然。

八.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教为出世而入世。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教讲如法。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教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教如大学。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教如百货商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的伟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教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教弃烦恼。

九.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儒、释、道三家而已。 这个提问的题目中未涉及释家(释迦牟尼),而是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一并论其思想区别,其实是将这四家放在诸子十家的思想范围内进行比较。

历史上(准确的说是文化史)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诸子十家”这个概念的是《汉书-艺文志》。要想粗略的区分儒、道、墨、法这四家的思想,只要看明白《艺文志》对这四家的定义就可以了。

1.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儒家“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欲有为于现世;儒家以理性而温和的态度参与社会管理,希望通过对经典的解读而“承前启后”。

2.道家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本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道家则有“革命派”的美称,因为他们主张“以道取代天”,由此避开天与“天子(人间帝王)”之间的复杂纠葛,也就跳出了与世俗社会的联系,重新获得自由思考的无限领域。道家更多地主张清静自守,以期修道成仙。

3.墨家

墨家者流,该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墨家是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因为他们依然坚持相信天志,以为上天希望看到人间和乐幸福,同时人们必须做到“兼爱”,要求所有墨家信徒必须以无私与无等差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墨家团体不仅思想上极为保守,而是还强人所难。以致使这一派思想在秦汉之后很快式微并失传。

4.法家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敕法”。此其所长也。

法家思想大行其道与战国末期,最辉煌的成就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由于此派思想的重点在于取得现实世界的成功,更侧重于手段(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忽略了“人”在社会活动中关键作用。秦始皇虽一统天下,仅历二世而亡,与过度使用法家治理手段直接相关。后世的法家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慢慢融入儒家,成为儒家参与社会治理一种手段。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zhuzibaijia/10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