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哲学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关于“原则”,道家并未否定它,但也未对它进行绝对肯定,《老子》一书更多是在告诉我们,当人上达理想境界时,“人在主观上是无原则,而客观上亦是存在原则的”。什么意思?请继续往下看。

根据老子“为道日损”观点,我们知道,在人达到上述境界之前,人需先形成主观原则,然后在修习过程中,不断内化,将“原则”于己合二为一,将“原则”变成如“呼吸”一般生来就有的存在,这种时候,就大抵达到了老子所言的与道合一之“主观上无原则,客观上有原则”的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参考儒家孔子晚年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属“道法自然”,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有叫人“不强作为”之意。于是,许多人便会出现疑问,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事总是有一套行为规范,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遵守这套“原则规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们离不开对“原则”的依循。既然依循“原则”才能好好学习、生活,那么这是不是有刻意作为、刻意依循原则的意味呢?这是不是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相违背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以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作为答案,而颜小二的答案,在开头第一段话便已经点名,在此不浪费篇幅进行重复。

为了让答案更饱满些,下面我将首先阐述“道”的特点,于此帮助我们基本理解“道”与“原则”的关系;而后再从道德修习层面综合阐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内涵,继而进一步就人的处世层面,来看《老子》一书到底是叫人有原则,还是无原则。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关于“道”,当前学界不同学者各自有各自的解读,以我们此处的议论范围来看,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学者肖玉峰的解读,他说: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指出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发现蕴含其中的“自然”之道,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

也就是说,就学者肖玉峰的理解来看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道”是有迹可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迹可循并不意味着,这个“迹”是僵化固定的。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老子》一书中,对于“道”的特点,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知道,万物因“道”的循环往复,得以有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对立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有“道”的规律,万物因为“道”的规律,而在规律性变化中生长、发展。同时,这个“规律”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才应当通过“观察”去“法自然”,而且还需避免僵化。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总结,首先,人类并非完全无法追寻“道”,“道虽然难以把握,但却能多少寻到一些“踪迹”;其次,“道”化育万物的背后,是万物的“循道而生”,这之中有一个以“循环往复”为大轮廓的“道”之抽象规律。而此时,我们为了尽可能理解这个“规律”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便会去观察自然,继而有了“法自然”一说。于此,此处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原则”,但“道”的内在含义绝不止步于此。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理解道家思想,切忌望文生义,因为《老子》一书本就有“正言若反”的行文风格,同时更不能僵化套用其中理论,道家之“道”属于贯穿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道”本就有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在理解道家思想的时候,就要抓住道家学派基础性核心观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往往会更有收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道家一个经典的理论,这里从道德修养方面进行议论,会更加方便理解一些。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学日益”。

比如,我们呱呱坠地,对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而后我们学会说话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学会行走,再然后进入学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接受教育,从书本上的文字中汲取作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道德规范。就道德修养层面而言,我们心中的“道德知识”或者说“道德原则”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便是“为学日益”阶段了。

但是,人类的复杂就在于,人可以在行为上按照“规范原则”去做,思想上却可以不认可这个“规范原则”。而道家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之“无原则”,放在道德修养层面,便可看成是针对这种“言行不由心”或者说“伪装”的情况,而为道日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们来具体理解一下“为道日损”。

我们知道,就“道德修养”层面来说,我们进行知识性学习,我们开始和“原则规范”认识,但是并未和它“合二为一”。这个时候,我们在为人处事时,“原则规范”就好似一个客观的“监督者”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它时刻在脑子里提醒我们“不能撒谎、要尊老爱幼”等等。“原则规范”对人的“心”(内在自我)来说,还是“客观”的,它对人生发的作用,有一种“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

而“为道日损”所减损的,直观上看,是与人之真实内心面对面的那个知识性“客观原则”,生动点说,就是减损客观原则对真实自我的限制。

如何减损?吸收它即可。

当我们不用提醒自己去刻意做到诚信、尊老爱幼等等时,这些美德却犹如天性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表现在我们身上,这个时候,我们与“道德原则”便属于合一的状态,并无主客之分。此时的人,无被束缚之感,举手投足间皆是顺心顺意的举动,而且不逾越客观存在的原则规矩,这便是“为道日损”所达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为学日益”指的是人认识“原则”的过程,这个时候,“原则”与“人”属于主客对立关系;而“为道日损”便属于“内化原则”的过程。当“为道日损”状态“完成时”,外在原则已经和内在自我合二为一,并无主客之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道”并非是无迹可寻的存在,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更是在告诫世人,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寻求为人处世的原则,继而帮助人在物欲浮动的尘世中把持自我。而这之中,实则也是在隐晦告诫我们,“道”于人世属“有迹可循”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原则”。但是“道”特点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循环往复的,是动态的。所以“循道而为”亦要注意,形而上的“道”下落到具体事物上时,这个“原则”亦非一成不变,它也是讲求灵活性的。

道家《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观点

而从道德修习层面议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知道,在道德修习层面,道家思想指出,人于此达到的理想境界应当是在“客观上存在原则,但人在主观上无原则”。而在达到这个理想境界之前,人需要认识原则,进行“为学日益”的过程;随着学习修养的逐步深入,人渐渐内化外在知识,于是进入到“为道日损”环节,此环节中,外在的道德知识不断减损,和真实自我合二为一,以至于最后,举手投足间无半点道德规范、原则束缚之感,皆为从心所欲,但却不会逾越规则、规矩。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道家并非否定“原则”,而道家学说之于原则,更多追求的是那种“客观上虽存在原则,但人主观上无原则”的理想境界。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未经授权,请勿不问自取,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喜欢请点赞关注哦,欢迎各位加入讨论,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34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