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故事

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

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

儒家求仁,求善,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瞎子打灯笼的故事关于儒家道家,人应该这样。

道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规律层面上,人本就如此。

儒家追求入世为官。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儒者是现实主义者,但实际上儒者是理想主义者。

儒家追求的是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遍地恶德恶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追求仁是不现实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一个恶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去修身呢?既然愿意修身的人都已经很少了,那能做到平天下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

孔子难道不清楚社会现实吗?他当然清楚,只是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

儒家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主张适合太平盛世的治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太平盛世会唤醒人的善,此时的人性整体是善的,这就为修身提供了基础,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类推,就会产生平天下者。

太平唤醒了善,善维护了太平盛世——直到平衡再一次被打破。

处于乱世的孔孟是理想主义者,即便处于盛世的儒者也还是理想主义者,只是此时他们的理想追求“仁”正好顺应了太平盛世的规律。

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

道家看似追求隐居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主张出世,实际上道家既不主张出世,也不主张入世,道家的主张是道。何谓道?“道法自然。”道瞎子打灯笼的故事关于儒家道家,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规律,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

老子为何出世隐居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此时的世界是一个恶的世界,在恶的世界依规律而治国,那就只能依靠酷刑或军事以暴制暴,故法家、兵家、纵横家大行其道,而且大有所为。

老子不知道这样做吗?老子是不想这么做。

《史记》记录老子所言:“君子得其时则驾瞎子打灯笼的故事关于儒家道家,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若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老子的选择是与其顺应规律助恶行恶,倒不如顺应规律独善其身。

从社会道德层面上说儒家求道,求真,求的是——在道德层面上,老子的选择比起那些“淈其泥而扬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的有道者要高尚得多。

从个体修道的角度说,老子保全了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无损道心。

对于出世和入世,老子的观点(道家的观点)是按照自然规律处世:当出世则自然出世,当入世则自然入世。

后来,推崇道家的道教一味追求出世,即修道成仙,显然是把路走窄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丢了道的魂,只留了道的形。

儒家求仁,即追求美好的品德。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于是仁的最高峰孔子成了圣人中的圣人——“至圣”。

道家求道,即追求真实的规律。按规律做事的人料事如神,于是道的最高峰老子成了太上老君。

——这也许只是一个巧合,这也许并不只是一个巧合。

后记:

得道者为神,得道者就是按规律做事的人,所以说:按规律做事的人就是神。

这种人神在哪里?他按照规律种下因,则能按照规律预见果。这就是所谓的料事如神。

假如我们穿越到古希腊,知道牛顿定律的我们可以料定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落地。

假如我们穿越到古希腊,即便我们不知道牛顿定律,我们依然可以料定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会同时落地,因为我们见过这个事实。

最终极的规律是什么?是事实,所谓实事求是。

掌握了实事求是的规律,定能料事如神。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73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