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道德经》中有很多让人听了既无比熟悉又云里雾里的名言,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那么这些名言背后到底蕴含着哪些深刻的哲理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老子的“道”。

老子出关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哲学体系,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王室图书,孔子与弟子曾经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周室衰微,老子意欲归隐,骑青牛行至函谷关,守关令尹喜请求老子将他宝贵的思想留下来,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中还提到了另外两位“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就连司马迁也不能确定到底哪位才是真正的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五千言可以说是民族智慧的深层积淀,现存的《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中期,约在庄子之前,孟子之后,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探讨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类似于思辨哲学,《德经》主要探讨社会行为规则,类似于社会哲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两部《道德经》,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现存的《道德经》恰好相反,似乎应为《德道经》。

《道德经》

老子的一大创造就是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老子用“道”的观念取代了“天命观”和“上帝观”,短短的五千余言中,“道”字出现了七十余次,可以说老子是言“道”的大师,求“道”的始祖,践“道”的真人,同时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人处世要遵循自然之律,行无为之道。

老子悟道

“道”指的是人们日常行走的道路,还可以指道理,为何此路可走而彼道不通,其中必有某种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大道”,开宗明义的“道可道,非常道”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其实这是一种辩证法思想,天下大道看起来很简单,是“可道”的,但仔细一想又是精妙万分,包含许多未知,这就是“非常道”,老子总体上是乐观的,认为人们经过努力以后可以“几于道”道家哲学体系,也就是说通过实践可以接近于“道”,即接近于真理,这是十分积极而有价值的观念。

唯心主义思想

《道德经》的思想表达了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不满,而这种变革又无法阻止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因此对人生的看法充满了消极无为的态度,《道德经》的政治主张是“无为”和“自然”,主张统治者不能用“智”来治理国家,而应该“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在政治上不要有所作为,也不要干预民众的生活,让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从而实现“治”的目的。

老子言道

《道德经》中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与儒家的“仁”相对立,认为“大道废,有仁义”,同时又与“尚贤”的墨家对立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认为“不尚贤,使民无争”,这与“以无事取天下”的政治理念相吻合。

孔子问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产生万物的神秘本源,世界产生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贯穿于事物之中,无法言说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动。“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相反相成”的特质,其根本法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世界的最高法则,先天地而生,可称为“天下之母”,也可称之为“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其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老子言道

《道德经》中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对感知和实践彻底否定,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越少。”,意思是圣人不需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不需要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只要保持内心安定就能看穿一切,还原万物的本来面目,因为人和万物都来源于“道”,主、客观两个世界是一体的,所以不需要实践和感知就能洞悉一切。

辩证法思想

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是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其中许多质朴的辩证法理论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总结了一系列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都是互相对立且互相依赖的概念,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对立关系。

紫气东来

老子还认为当某种特性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即“物极必反”,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具体的转换条件却并未指明。

老子的辩证思维与其唯心论“道”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有无”、“强弱”等对立面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对立范畴的事物都会回归于“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所以对立面之间不需要转换的条件。

道家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你知道几个?

老子出关

在老子的眼中,对立面之间的转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然的,“反者,道之动”,并以此作为处世的秘诀,主张凡事皆从反面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想削弱就必须先增强,要想得到就必须先付出,这其实是“以弱取强”的人生经验的总结,以否定为基础才能最终成就自己,此所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一种微妙的智慧。

上善若水

老子用“水”做比喻,提出“上善若水”的理念,强调:“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柔弱”,认为“柔弱”是最强大的力量,“天下莫强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老子看来,水虽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正因其柔弱才能打败强者,顺应“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自然规律,不要逞强好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主观的自我安慰,退居避世、消极无为其实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护自己。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道家,一派将其唯心论的世界观进一步延伸,将“无为”发展为“虚无主义”,庄子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另一派则是以“道”为法则,摒弃了老子学说中对礼、法的否定,将“道”转化为礼、法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战国时期法家“法、术、势”结合理论的形成道家哲学体系,还有一派对齐国稷下学派的“心术论”产生了影响,催生了齐地“黄老之学”的出现。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76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