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哲学

(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

(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

《道德经》本质上是一篇指导修行的文章,而不是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什么态度或方式来生活、行动的文章。而后世的人将其看成一种智慧的象征、行为指导的准则,并将其仪式化和神圣化,最终在生活中机械的予以执行,导致失去了正确理解《道德经》的可能。

第一章 道名有无 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章64个字】

我认为《道德经》的第一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原则:现象与认知的关系原则。同时说明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个“现象化”的宇宙。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的整个文章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对所谓“物质”概念的表述。抽象的“物质”概念是建立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进一步说,把“物质”当成与“人”、“自我”、“意识”对立而且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事物加以探究,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石。西方的哲学一直在思考的也就是人们应该怎么正确认知这个世界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彼此文明源头的精神延伸和关注的方向上就出现了区别。我相信《道德经》以及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一定有一个无言的默契认知:世界的本质就是现象,现象的本质就是规则(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具体事物的物质属性只是一切现象和规则的附属。人类由天地(规则)而生,秉承天地规则而活,受规则制约而死,若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真正地、透彻地理解天地之间的规则,在规则中寻求那一丝天机(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在中华先祖的眼中世界是唯一的,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之分,主观与客观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现实中的生存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说精神病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实与认知之间出现了偏差。以往的中国人也会因为情感和痛苦出现精神问题,但对于大多中国人而言,因为我们的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客观与主观相撕裂的问题,就不存在在所谓的客观和主观中选择哪一方阵营的问题,遇到问题你无处可逃,你不可能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一边,说世界没有错,错的都是我自己,然后把自己逼疯;要么把自己放在主观的一边,我永远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然后别人把你当成疯子。

哪怕是被西化了这么多年的中国人而言道家哲学体系,往往是这样认为的:现实就是这样的,世界之大我们无可逃避,都是我的命不好(而不是我自身有什么问题),默默承受、默默努力吧,总有机会改变的。所以中国人性格中的忍耐性就是由此而产生。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往往想的是: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是怎样怎样的?不行,我不能接受这一切,我要愤怒、我要改变它、我要发泄……道家哲学体系,更进一步的就会产生幻觉,比如:都是你们造成的,你们都是魔鬼,这就是地狱,我要毁灭这个地狱……。

(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

也许中华先祖一直面临的巨大问题就是生存,所以变得非常务实。即使是抽象的思考,抽象思考出来的结果也是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这样能指导事物发展变化的关于规则的内容,以期从中找到战胜自然和敌人的思路。而西方文明的发展,我认为其文明的源头仍在古埃及,古代埃及的神话如何我没有研究过,只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必定离不开最初的数学思维,以及对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的大规模的探索。所以中华先祖在面对生存问题,抽象出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八卦思维模式,而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埃及人面对巨大的石头抽象出对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的数学思维模式。当然两个文明的差异,并不仅仅因此而形成,必定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因素存在,在此就不展开讨论。

现代量子学认为,我们的世界是由几种基本粒子所构成的,而这些基本粒子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也还是搞不清楚,搞不清楚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粒子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超出了人们对“物质”的普遍认知的概念,如果严格的按照现有的关于“物质”的概念来说,这些基本粒子很可能不属于“物质”。

西方文明人为的制造出关于物质与意识的问题,却一直致力于从物质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希望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寻根探底的研究来带动对意识的研究、意识与物质关系的研究。

我的思维比较喜欢跳跃,所以我们暂时从另一角度来看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可能存在的区别。在全世界的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圈相信凡人是能通过自身的修行突破生物规则限制的(成仙),而其他的文明都认为神与凡人之间是存在绝对鸿沟的,神就是神、凡人就是凡人,二者之间绝无可能逾越。在有史记载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之上,中国士人是有修行传统的,各门各派都有通过吐纳、心斋等方式进行修行的传承。

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之间肯定是存在着某种关联的。我推测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因为生存的问题,不知何时何地,某一个或某一些人发现通过特定的方式(祭祀、饥饿、发呆、昏迷、专注)可以让人感受到与平常不一样的世界维度(类似冥想中的超验体验),渐渐的这些方法被收集、总结并在族群高层中广泛传承。而这种修行方法带给先祖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能以一种超脱的眼光、心态去思考问题。当西方是以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构建一个关于世界的认知,在中华先祖们那里就是以一个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来摆脱体内荷尔蒙、欲望、痛苦等各种情绪建立对世间现象的认知。所以尽管西方文明的自然科学如此发达却摆脱不了生物本能的控制,而中华文明尽管以理性为主也仍然摆脱不了在自然科学上的愚昧。因为我们的文化从灵魂深处就天然地把自然科学看成是小道,尤其是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后这种理念已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每一口呼吸之中。所以我们在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不擅长突破、而擅长跟沿着别人发现的方向走。

如果量子学中的微粒不是“物质”,也许并不是数学推论出了错误,而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在我们关于宇宙的认知得到修正之前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这一现象。经过思考,我倾向于认为宇宙在我们人类认知范围内的那一部分宇宙就只是一个“现象”或者“规则”,而并不是一种我们日常认知中的那种实体体验。

对于宇宙是一个“现象”我有几种猜测:

一是因为宇宙并不是实体,而只是一种现象,所以宇宙才可能无视质量和体积把近乎无限的物质压缩到一个奇点。

二是宇宙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时空只是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一种“现象”。时间只是宇宙形成后才显现的一种现象和规则,当时间的本质被重新审视,那么光速存在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三是现象的本质就是规则,规则表现为能量、表现为物质、表现为基本粒子、表现为时空,而不能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去决定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

四是宇宙的基础规则很简单,它不需要规定后续复杂的规则,一切的规则都是基本粒子携带的规则演化而来。正如八卦变成六十四卦,然后变成无数多的卦象,而新的组合又产生新的现象和规则,随着规则的繁杂化,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将被产生,但都无法突破基本粒子的底限。

五是人类被局限的地方在于,我们是这个宇宙生成的“现象”之一,所以我们能感知到空间中的各种同类“现象”,但我们也被局限在这些同类“现象”之中,无法觉察构成我们自身的同类“现象”之外的现象和规则。

(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

六是所有基本粒子的性质不是由其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决定“现象”的上层宇宙规则所决定的,这是一个人类认知的天花板。

七是我们认为的无限浩瀚的宇宙也许在另一个维度来看仍然只是虚空中的一个奇点,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无法理解而已。

以上七点其实说了和没说一样,最终的结果只是无所得而已。也并不是说中华先祖们有超越时空的预见能力,在几千年之前就预见了世界的本质和现代物理学上会遇到的难题,而是因为对于同一个由几种基本粒子组成的宇宙和世界中,我们不管是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还是理性的思维态度(每日一题)《道德经》中的指导修行,当我们各自走到自己脚下的道路的尽头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的聚集到一起。在最终的结论出现之前,所有的一切言论都只不是各自对世界本质的猜测。

在这里也谈一下佛教,之前说过了唯有中华文明圈相信凡人是能通过自身的修行突破生物规则限制的(成仙),而其他的文明都认为神与凡人之间是存在绝对鸿沟的,神就是神、凡人就是凡人,二者之间绝无可能逾越。而修行方法的源头也是中华。具体的论证我也不细说了,只说结论:中华修行(儒家\瑜珈)方法传到四川西藏一带,然后延伸到尼泊尔一带,结合入侵印度大陆的雅利安人的古老的西式或埃及式思想产生了佛教的哲学思想,从而有轮回、有自我意识与外界物质的二元对立。所以从思维方式来看,西方人比较容易从思想上理解佛教的逻辑,而难以理解神秘色彩浓厚的中国道家哲学逻辑。佛教的本质是无神论,也是相信人能通过修行战胜自我进行生命的突破。所以佛教是接受了中华文明修行实践成果和西方思维方式的成果。我很讨厌一说佛教就是印度佛教,为什么佛教在印度逐渐式微?因为佛教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本土文化啊,而相反佛教传入中国却大受欢迎,并不仅仅是因为佛教思想迎合了各朝代统治阶级用以麻痹民众的需要,而是民众本身也积极接受啊,原因就是佛教的一些思想和中华文化的氛围非常契合。如果说佛教能被中国统治阶级用来麻痹民众,难道印度统治阶级就是傻子不会这么用吗?所以佛教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人可能通过修行突破生物规则限制的想法,并且有瑜珈修行方式做为支撑。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思维中西方文明的自我与世界对立的特点。它是论述中有明显的逻辑推理和辩证的痕迹,与中国历代的道家典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

关于气功与瑜珈的区别,我想说的是在春秋战国之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具体的什么气功的功法,只有一些呼吸吐纳、冥想静坐、伸展身体的修行方法。所以这些原始的方法传入印度大陆后逐渐演变成瑜珈的体系,而在中国大地上的修行方法转而形成了道家修仙大法,发展出金丹、气脉、经络等修行方法。

让我们继续回到《道德经》第一节来。在中华先祖构建的意识模型中,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没有主观客观之分。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由世界产生的现象而已,必定受到宇宙的规则所限制,生老病死皆在天命,人生一世无非草木一秋,所追求的无非就是生存,进一步的想法就是长生而已。古老的道家不相信灵魂、不相信轮回、也不相信来世、更不相信天堂和地狱。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修行者首先要建立的世界观。道是存在的,只是能说出来的道并不是原本的那个真正的道了,名也是存在的,但如果你去细究那个名,你会发现那个名只是一个指代而已。可以说出来的道和名都不是能永恒不变成为认知坐标性质的事物。当你遇到你无法表述的事物,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可能就是一切事物初始所蕴含的状态;而当你给事物取了名称,那么这就是事物进入你的意识,你掌握了理解万事万物的能力的开始。所以修行的人要经常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用以体察事物不可言说的自然规则的奥秘;而经常进入有为的状态,是为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欲无欲,其实都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本质上都是心的活动状态道家哲学体系,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心的活动是玄之又玄的一种微妙的状态,是一切修行成果和打开世界现象的规则之门的通道。

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修行方式,以及我们对修行方式不合理的神化认知,当你给予修行不合理的认知和期待,你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各种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不是因为它们的古老,而是因为它们确实含金量很高。不管当时的社会活动给他们提供了多少的素材,我相信特定的修行的方式却是他们创造出思想钻石的直接原因。修行可能是人在五官之外将自己的意识与身体的存在融为一体的特殊的感受世界的方法,我相信这种方法将有助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宇宙的本质。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76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