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思想 > 道家哲学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一部理想性高的作品,通常不是匆促成篇的。朱子集注“四书”,前后经历二十年。三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陈鼓应老师,当他知道我研究《淮南子》时,兴高采烈地对我宣说他的“道家哲学主干说”,大有“有志一同,盍兴乎来”的温暖呼唤。这对高中时代熟背“四书”,且在大学讲堂已经上了好几年中国哲学史课程,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三十几年后,我手捧着陈老师亲赐的《道家哲学主干说》,花了近两周的时间,逐字逐页地细读,想着他一向和悦温文的情性、宽舒自在的容态,也真的是不折不扣的“道家哲学主干”。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道家哲学主干说》,陈鼓应著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老子庄子、黄老、《易传》、《吕览》、《淮南子》,到王弼、周敦颐、张载,陈老师逐部逐家披检其理论,细细勾勒其哲学思维中的道家成分,认为举凡历代中国哲学中的主体形上思维,几乎都扎根于道家哲学的土壤上,不是渊源于老庄,就是焕发着黄老色彩,离不开先秦道家的活源与沃土。换言之,中国哲学自战国以下一直是各家融合的状态,期间道家哲学始终是主导。从以《管子》、《黄帝四经》为代表的稷下黄老道家哲学,《易传》中较早的《彖传》、较晚的《系辞》,到号称统贯天地人的秦代黄老代表作《吕氏春秋》,汉代黄老代表作《淮南子》,东汉最富批判精神的《论衡》,至魏晋道家王弼、郭象,东晋的玄佛合流,乃至被朱熹推尊为高可牟《论》、《孟》之书的儒家文献《大学》、《中庸》,被奉为承接儒学道统真传的宋明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的哲学论述,皆莫不然。因为中国哲学中独特的自然观与宇宙论,在孔孟儒学中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那是道家的特产。陈老师力持“道家哲学主干说”,正是为了维护“道家流失的知识产权”。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道家哲学主干说》序

从源头看,《老子》的“道论”和自然观是中国历代各家哲学的底蕴和基础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各家哲学理论几乎都是从这里推衍、开展出去的。由《老子》“道论”开展出的自然无为、对反相生相成的理论和辩证,天地人一体观,尚雌柔后等哲学,成为此后各哲学家思辩、论证的基本素材和养分。继《老子》之后,《庄子》的自然论、气化论、宇宙论亦然。陈老师说,先秦诸子多政论之作,唯《庄子》是纯哲学著作,其影响所及,辐射延伸至文学、美学、艺术。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虽直接开展出扬朱、列子、稷下黄老道家,却博大精深于《庄子》。《庄子》由《老子》的本体、自然之“道”,开展出气化宇宙的天人论述。后世的精气说,甚至宋明理学的理、气说,基本上都与《庄子》的气化论有相当的渊源。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老师的论述中,一向沉稳、低调、务实经世的黄老道家学说,其对后世哲学领域中的所传播弥漫的影响力,也是广大而绵远的。这是一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较少注意到的。

兴起于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术群,随着田齐富盛霸业的拓展,在战国中晚期蔚为一时显学。他们标举黄帝,转化老子的阴柔哲学为乾健的外王经世之术;他们重阴阳、宽阔包容、审时度势、崇功尚用、务实通变,通贯天地人,治身治国兼修,崇君道却坚持上下各守其分。

黄老不但因承转化老庄自然无为、开放、宽舒、柔后的思维为含融、沉稳却又务实通达、多元尊重的乾健经世风格;同时也以“气”为宇宙万物创生的基元,视人为天地精气媾合所蕴生。通天道、政道,治身、治国为一理,重上下分职的刑名管理,以道家的精神原则,积极从事身心与政道的管理。唯因其以道家沉稳、低调的精神与风格从事经世事务,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更多是附骥、潜隐于《老》、《庄》哲学的盛大威望之下,默默绵延。尤其自西汉儒学一尊以后,黄老在中国哲学史上少见波澜,几被遗忘。但在陈老师地毯式的精细检索之下,黄老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精神与治事风格,逐一明晰地被勾勒了出来。这是在一般止于文景之治的黄老研究论著所少能见到或提及的,也是我阅读本书最大的喜悦。

儒家孔子不言“气”,孟子两进两出稷下,受黄老道家“气”论的激荡,也承认“气”是天生的生理生命力,开展出其知言养气的“心气论”。主张用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为养分,以儒家的修德工夫去充养其“气”,便可以成“德”,甚至外发为天地间无可抵挡的巨大道德能量,所谓大仁大义的“浩然之气”。这明是受黄老道家的影响,转化了《管子》四篇的气化论。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儒家原本以“五经”为基本教典,“五经”中唯《易》较富哲学思维,尤其是《易传》。而“《易》以道阴阳”,儒家却不谈阴阳,只有楚学的老庄,与齐学的黄老谈阴阳、重阴阳、盛赞阴阳,并转而重视尚乾健的阳刚,这是黄老道家的思想特质。《易传》中较早的《彖传》,托天道以明人事,重时变,尚阴阳,主刚柔相济而尚阳刚、主乾健黄老哲学就是道家思想吗,明与黄老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稍晚的《系辞》亦然,其主体思想刚健笃实,“有积极开阔的现实人生态度”。其天道环周论,正是远承《老子》、近袭黄老而来,其昂然向上的气度与广纳博采的学风,陈老师说都是黄老核心精神与特质的展现。换言之,《易传》承袭老庄的天道观、自然观,却转化《庄子》大通的精神境界落实至现实人生,着意物质材用之扩充,在在焕发着由战国霸强时代走向一统的历史背景与黄老精神。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赵建伟注译

《易传》之外,陈老师说《大学》、《中庸》也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大学》言封建宗法之政治哲学,其内圣外王之道,所谓“三纲领”、“八条目”,是移植自黄老道家的,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早有类似的“明德”、“定”、“静”工夫。《中庸》被朱子推为子思写定,是儒家著作中较富形上思维的篇什。劳思光先生以为乃汉初儒道混合之作,陈老师认为也与黄老道家之说关系密切。它以“中和”与“诚”为哲学核心,“中和”以修身,“诚”以修心;“中和”谈人言、行、事之修习,“诚”谈心之修习。又论性、道、教,“中”指自然之性与人之本性,“和”是自然之性与人本性之具现与外化。在心为“中”、为“诚”,已发为“和”、为“明”,能修至“诚”、“明”,便是“教”。大自然恒久信实的运行规律是“天道”,人的心灵修至专一和谐的境界是“人道”,修人道至“至诚”的境界,便是人道、天道融通双关。陈老师说,这是稷下道家将《老子》的玄道落实到人间的表现。

秦汉以后,《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的学术群相当全面地展现了黄老理论体系与气势,终于由“体”入“用”,成功地在前汉七十年的政治舞台上做了完美的展演。武帝尊儒以后,表面上黄老趋于消失,其实是以分流融合的另类样态渗入历代的内圣外王哲学中,成为传统中国普遍的治事、治政或宗教、养生哲学。这是继老庄之后,道家哲学又一次的“主干”展现。再如东汉批判哲学家王充,除正面《问孔》、《刺孟》之外,也公然承认其《论衡》五十多篇“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都明确标示了其书是以“黄老道家”为主干的。

至北宋,理学家标榜儒学,被朱熹推为宋代儒学道统化系谱之首的周敦颐,却承继隋唐五代以来三教融合的开阔学风,既有庄子式的逍遥情趣与恢弘气象,也有魏晋士人洒脱的精神风格。其生活情趣及哲学、诗文充满老庄式的道家情趣与美学意境,汇通三教的开阔情怀与主体精神,其实更契合道家的老庄。且其《太极图说》与“无极”、“太极说”,本源自老庄宇宙生成论的世界观,以万物为“太极”所化生,根源来自“无极”,“是万为一,一实万分”。“太极”隐含的元气观,不同于朱子所谓“理”。其在人道思想上主静、立人极,及其学“圣”所需之“一”、“无欲”、“虚静动直”、“明”、“通”、“公”、“溥”等修为,也都是承自《老子》的工夫。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周敦颐

张载的“气化论”、“心性论”与“境界论”黄老哲学就是道家思想吗,基本上也是吸收老庄的气化宇宙论,从而奠定北宋的气化论基础。其“气化论”将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气化论,作了创造性的改造。他的“太一即气”、“万物一气一体说”,源自《庄子·知北游》中生死是气之聚散,“道通为一”。“有无混一之常”、“一物两体”,强调“两”,肯定“一”,则是源自《老子》的“有无相生”。

其“心性论”以人性为“气”所构成,分清虚本然的“天地之性”与气之阴阳所形成、“形而后有”的生理、心理本能黄老哲学就是道家思想吗,即所谓“气质之性”。人要修“气质之性”,以反“天地之性”,“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其“无心”、“虚心”、“道心”,以“心统性情”,也基本上远承自老庄,近承自道教张伯端的“先天气”(元精)与“后天气”(欲精)。

其“境界论”是由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气化论”,导入人的价值依据之“心性论”,终而透过“诚”去体察万物,体认天道,成就气象宏阔之“民胞物与”襟怀,为儒家道德的价值建立起形上的理论境界,下开黄宗羲、王夫之、戴震之“气论”。

除去儒家,再看魏晋时期的王弼,他沿承《老子》的“本源论”与“生成论”,主张以无为本、为母的“本体论”与体用观。陈老师说,王弼形上、形下一体统贯的体用论,其在“用”的层面,正是以黄老形态体现的。他既沿承又改易老子,除了在哲学上凸显“无”、略去“有”之外,当议及现实的政务之“用”时,仍然呈现黄老理论色彩。如在涉及治国的方案上,王弼一方面因承老庄的自然无为,主张顺性;另一方面又说“同趣异旨”、“同理异旨”、“各定其分,委物以能”,让君臣分职分工,这明是黄老的法制刑名管理。在注《周易》时,又主张任贤使能,将宽柔的道家之术注入申韩刑名理论中,更说“主不失位”、“二主必危”,凡此皆有浓厚的黄老“因道全法”色彩。

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

《周易注(附周易略例)》,[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

陈老师的《道家哲学主干说》,对由先秦、秦汉至魏晋、宋明诸儒道大家的代表性大作梳理厘析,对以儒、道两家思想理论为主的中国哲学成色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与区辨,例正理足的剖析,诚为不刊之论。陈老师也终于完成三十余年来之心头大愿,吾辈有幸,经此指点,亦诚多福。

然由于本书的宗旨是在开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儒家为主干之迷思,力证“文化的儒家,哲学的道家”,复还道家哲学以主干产权。故全书除王弼外,几全举儒家文献《易传》、《大学》、《中庸》、《孟子》,与被班固归为杂家之作的《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及被诩为“新儒学”的北宋大家周敦颐、张载的思想理论为素材,解析、论证其中的道家主干思维。令人读后,明了诸多儒家哲学文献中的道家主体成色儒怀满心的我而言,真是个新鲜而又好奇的学术观点,肯认其所提出的“道家哲学主干说”。捧读之余,亦令人深觉意犹未尽。主要是全书除王弼外,暂不见对于“主干”的老、庄以下其余各道家文献哲学思想的剖析,令人意犹未尽地引起更想全面了解的欲望,尤其是东晋玄佛合流中的玄学。玄、佛虽不同道,形上气质却多类近,二者相依相融,肯定更有看头,也更为精彩可期。这是个人捧读此书之后,胃口大开,对续篇的企盼与期待。

*本文原载藏书报2023年10月16日第4版,原标题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经典”之作——读陈鼓应〈道家哲学主干说〉》。文章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daojiasixiang/79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