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哲学

:论处世哲学才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

:论处世哲学才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

论何种处世哲学才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内容提要:本文把那种以庄子为首及与之相似的的放浪形骸主义似的生活态度称之为“放逐主义”,把以孔子为首及与之相似的把自己的生活严格限制在一定道德规律范围内的生活态度称为“律己主义”。虽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系类条条框框的规范下,为着各自的理想往前冲,但面对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很多人已意识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论处世哲学才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面对因精神物质世界的不协调而产生的诸多悲剧,很多人已开始反思到底如何处世才能高质量地生活。弄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两个世界中游刃有余,无疑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一、放逐主义—庄子的哲学笼统地讲,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的思想具有争议性。很多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这样的解释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明证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之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非常糟糕,许多人都是在皇权文化的压迫下郁郁不得志,杜甫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古代文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后花园,用以缓解现实的压迫。

这就给庄子的学说创造了机遇,因为庄子不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鉴于这,有人认为,对于古文人而言,与其说庄子是他们的精神后花园,倒不如说是精神鸦片。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太过偏激,在那种病态的社会里,这样的处世哲学还是能适当地起到一些明哲保身的作用的,不过这其中的哲学是看你到底怎么运用,比如陶渊明就运用的很好,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恐怕不是有些人所谓的装出来的。但如果真的什么都信奉庄子的思想,就像他说的那样:“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秋水》第13页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那生活着跟死去也没啥区别了,我们是人类,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非飞禽走兽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有竞争意识,正如严复所说“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演论》第106页)我们要释然,但绝非什么都要释然,该争取的还是要毫不留情地与人争取的。较之于过于偏激的理解,我个人觉得:庄子的有些思想还是值得深思的,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对事业的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那《逍遥游》来说,从字面上是看不出它的内涵的,消极论其实只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解读,“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第12页)并非单纯讲鲲的《逍遥游》第12页)也不单纯是他们二者飞行高度的对比。它内在的含义是,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一般人根本达不到。所以,大多数后人把它看成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在这一层面上,于丹的想法倒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不管怎么说,庄子的生活哲学都倾向于一种思想的彻底解放,在他对现实中的某些事物失去希望以后,他就愈发地不注重外在形式,认为得到的与得不到的其实没什么差别,这在无形中就助长了人的消极思想,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感情都被他否定掉了,想想:当你已经奄奄一息了,而你的丈夫或妻子却在那儿开心的唱歌,你会不会感到害怕与失望,如果,人真的完全做到像庄子说的那样,那也不能称之为人了。

所以说,他其实是在寻找着一种让心灵解放的方法,结果却在某些不该走向极端的方面走向极端了,无疑,这是他失败的一面。二、律己主义—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第23页)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同时,这种阶级性划分了人的三六九等,也是古代一切罪恶的根源。从某种方面来说,孔子的思想极受士大夫的欢迎,因为它深深地束缚住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让劳动人民为他们谋福利。但其实,在早期,这种思想的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过,当后来西方的思想开始复苏,中国还愚昧地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时候,这种儒家思想就成了我们发展的束缚了。当然,我们今天谈的是他们的思想对个人的影响,你可能说偏离话题了,但每一个社会大的走向都是由我们一个个个体所决定的,当大部分人往东走的时候,社会也就走向了东面。

所以,从儒家思想后来对社会发展的束缚我们可以预见:儒家思想也极大地阻碍了我们个体的发展。从某些方面摧残了我们的心灵与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第38页)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较之于庄子的胆怯,孔子从不曾对生活给与他的磨难妥协,几乎以越战越勇的姿态傲然人世。从生活态度上讲,孔子可以当十个庄子的老师了,这“十个”没啥具体意义,就是说孔子做人上比庄子成功很多。同样是失败,你庄子就不肯面对,还要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成功没啥了不起的。这明显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嘛!但人孔子就从不退缩,也难怪孔子会被那么多人所尊敬。当然,我没任何贬低庄老先生的,本人还是非常喜欢他的,特别是他随性的态度。但一想到他那随性态度的由来,跟那过于恐怖的随性,我就有那么一点疑惑:这种人真的能活得潇洒或者说能在这世上活下去吗?当然,孔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也显得太过了,比如过多的限制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不必要的估计。但至少,在对待挫折上这是我们当今人可取的生活态度,正如普希金所吟唱的那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在肯定它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让人觉 得很真实,而且特别实事求是。可以说,这一点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但如果一天 到晚把伦理道德挂在心里,我想任何人也会觉得累的吧,我至今记得一个电视剧, 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小李飞刀》,里面有个剧情是李寻欢看到龙啸天亲他表妹 林诗音的,当时他二话不说就让出了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甚至是一点思考都没 有,为此,他无辜的表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伤心了十年,虽然剧中极力地表示李 寻欢也很伤心。但我想他更多的是欣慰吧,他以为他这种行为是高尚的他以为他 可以不用背负责任与负担地跟林诗音在一起是多么正确的选择,但他却赔上了自 己一辈子的幸福与对林诗音的愧疚。我想说,他只是用一道枷锁换了另一道枷锁, 这道兄弟道义的枷锁就是孔子思想做的典型的坏事,虽然这是金庸大侠笔下的故 事,但我们也可见这些所谓的道义给人们种下了多沉重的思想负担。

虽然,在现 代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我们不必面对封建制度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但有 时候我们习惯往自己身上加上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处在儒家思想统治下那么久, 那种三从四德,道义大于天的思想早已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有时候会偷偷跑出 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这时,就得看我们怎么调节了,怎样将它与道家思想中 和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是我们所谓的做人哲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 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 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 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在某方面比自己更优秀的,所以我们得谦卑。但是 否我们就真的得做到像孔子所说的,遇到某方面比自己好的就得虔诚地去请教? 我想,这是不需要的。这样的人注定活的很累,为知识所累。其实,人并非完美 的,而孔子的名言却专门为完美的人设计的,如果真的做到对每个人都谦卑,那 会很累,有时候有必要的话,我们得狂妄自信一点,我想,拥有毛主席那种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义气是每个男儿成大业所必须具备的吧。

不过,那也仅仅 是有时。若无时不轻狂,那一个人也难成大业,终究只是顾影自怜,郁郁寡欢而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儒家处世哲学,他曾说:“吾之于人也儒家处世哲学,谁毁谁誉?如有所誉 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 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 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 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 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在这儿,庄家的放 逐思想与孔家的律己思想就开始有了碰撞,我们就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像这两个 思想相碰的后果才是最合适的。的却,就相当于把两种剧毒药综合了,进而就把 毒给解了。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 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有些话却不得不说,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如果一味对别人好那就是对自己不好,而一个人只有先对 自己好别人才会对他好,所以,对付一些恶毒的人我们得以暴制暴。

要知道,虽 然战争不好,可战争的原因却是为了不战争。当然,这得因情况而定。 孔子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 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也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有一定原因 孔子提出的提出“为政以德”,以“礼”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他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其弟子把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其思想 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世界和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 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要适度的运用孔子思想就足够我们做一个成功的人 了。当然,要注意适度这个词。 三、中庸之道—做人的哲学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 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 套理论与方法。”这是百度词条上对中庸之道的定义。但我这儿讲的中庸之道并 非儒家的表现方面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 圣人合一、外内合一等。

我这儿讲的是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俗话说,真正的美女是那种增之一分则嫌胖,减之一分则显瘦,白之一分则 显粉,黝之一分则嫌黑的那种。而好的做人哲学也是如此,热之一分即嫌过,淡 之一分则嫌冷。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才能把你的人生处理的不咸不淡,仿佛一道佳 肴般美味可口。 其实现在我可以找一大堆资料来说明孔子的“中庸”,但我现在要说的却不 是他的中庸,他的中庸说白了就是教人如何去更好地遵守他规定的那些条条框 框。而我说的中庸是如何协调你的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如何让物质世界丰富精 神世界,如何让精神世界激励物质世界。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就先有精神还是 先有物质争论了很久,个人觉得这种争论真的毫无意义,因为物质与精神缺一不 可,这两个是互不割舍的,谁都离不开谁,既然这样, 那争论谁先谁后还有意 (一)、如何对待竞争?很多时候,我们都限在世俗的圈子里不能自拔 ,从小学起父母就不停地告 诉我们:要争这个要争那个,于是我们也跟着别人跑,大家说要学舞蹈,我也要 学。大家说要学弹琴,我不管合不合适也要学,只因为生怕慢人一步。于是,我 被搞的很累。长大后,我有点思想了。觉得这些都很虚幻,是很没意义的东西, 所以我开始放纵了。

我要学比尔辍学,我要走与众不同的路、、、、、、最后我 老了,我原来觉得那些没思想只会死读书的人居然比我有出息,而我只能在一个 小地方消磨尽我所有的青春与激情。我觉得这不公平,我于是深深地怪起了中国 的制度,觉得这些都是它的错,我本来可以更好的。很多人都会走入以上说的怪 圈,其实,一个会怪社会的人本身便是个失败且懦弱的人。自古屈原便是气节高 的典范,但我却不敢苟同,我觉得一个明智的人如果遇到社会与自己不同,那惟 一可做的便是改变自己,因为社会总没有错儒家处世哲学,社会这样发展总有它的原因,不可 能世界上的人都错就你是对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你是个不敢承当的人, 最后只能落个跳湘江的结局,并靠着幻想后人的一点同情而愉悦。现在也有那么 一两个小愤青,爱说社会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想说,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单 薄,如果你一味觉得自己发展地不好就怪这怪那,那充其量只是自取其辱,我们 唯一能让别人记住的便是我们愤怒的表情。改变吧,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你自己 吧。改变世界的人是伟人,改变自己的人是勇者。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人有多高贵,恰恰是因为人可以从不高贵而变得高 贵。试问有哪种生物可以做到这样?同样的,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士,我们并不是 从一开始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然后顺风顺水,而是在并不适合自己的地方 也能步步攀登而上,作为一个学生,就算中国的教育制度再不合理,我们再不喜 欢,也没有权利说放弃,当我们在这种魔鬼式的教育中都走过了,还有什么困难 是我们闯不过去的呢,十二年的隐忍都下来了,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所忍不了的 呢?所以,竞争准则一要迎难而上,不可服输。

竞争准则二要牢记自己的责任, 不可逃避现实。竞争守则三要把每一个磨难当锻炼自己的机会,要在隐忍中成长。 (二)、如何对待退让 尽管不可逃避竞争,那我们是不是要一直竞争呢?当我们困了,累了,我 们是不是该躺下歇歇,当我们厌倦了某样事业,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放弃。所谓的 竞争,是在我们有“劲”可去“争”取的情况下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但当我们 真的疲惫了,厌倦了,我们就该释然的放下它,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开。即使它金 光闪闪,前途不可限量,但不适合就是不适合了,不必要勉强自己只为了个世俗 的荣誉。 你可能会说我矛盾,又要努力又要放弃的。好吧,咱举个例子。 你和一群朋友去爬山,A 朋友一看到山好高啊,就不想爬了,他就大骂这 山为什么要这么高,还让不让人爬啦。然后就说他不爬了,于是他就在山脚下等 你们。然后你们就去爬山了。而B 呢,他们一开始和你们一起爬,但爬到半山腰就渐渐爬不动了,但你们还精力充沛的,你们不会等他们,这时他们就面 临一个选择:一是跟你们一起爬,但这样他要面对过度透支的体力和随时滚下山 坡的危险,但结果是他也许可以和你们站在同一高度欣赏美景。二是他就地停下 歇息,那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很多体力上的不便与危险,但结果他就欣赏不了更美 的景。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择?B 选择了继续往上爬,他觉得现在停下即丢脸又不 甘心,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努力白费,于是他不管自己已经透支的身体拼命往上爬, 选择就地停下。他觉得就算山顶的美景再好,他也没有精力去拼搏了,与其死抱着非上山不可的信念不放,不如就这么释然了,其实仔细看看山腰的风景 也不错,没必要非要为了世人嘴里的山顶而去勉强自己。 聪明的你,我想在看我文章的你已经可以从这三个人对待爬山的态度中读 出我想说的做人哲学了吧。是的,退让准则一要在自己努力过才可谈退让,退让 准则二要在自己真的没有条件坚持下去或者发现某样东西真的不适合自己的情 况下才可谈退让,退让准则三要切记退让不是你懦弱,而是一种明智,不必为了 世俗的看法而有丝毫心里负担。该放手时就放手也是一种洒脱与明智。 结束语 可以说,存在即为合理。不管是孔子的律己主义还是庄子的放逐主义,既然 它们能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存活至今仍不朽,那就一定有他们的理由。其实仔细 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的相似点,比如说他们都曾追逐名利,不过在一直面对 挫折后,庄子成了那个A 朋友,孔子成了B 朋友。所以,庄子一生活的很潦倒, 但他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并沉浸在里面乐不思蜀,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 们会不会觉得他很悲哀呢?其实他最悲哀的地方是他自己从来都不知道他是悲 哀的。

再看孔子,他好像活的很好,被无数人敬仰,活着的时候也有那么多的追 随着,貌似很风光。但真的是吗?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一生吧:发愤自学,创办私 学,扩大影响,官费留学。鲁昭公倒台,孔子失去靠山,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堕 三都”失败,孔子被迫流亡,开始周游列国:论处世哲学才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开始了他人生最低谷时期、、、、 你可能说这不对,孔子一生也有很多光辉的,但我们仔细看看,他是不是将近一 生都在奋斗,都在奔波?而最后能成为伟人大半归功于他晚年的编译史作。所以, 我想说,让我们做那个C 朋友吧,努力过,拼搏过,最后释然地放弃。在我们还 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得遵从他的法则而存活,当我们面对责任,面对功利时, 我们有责任去拼搏,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但当我们的心说:我实在干不了了。 那我们就得遵从心的选择,这样的我们也许会平淡地过一辈子,但注定会不平凡。 也只有这样才能潇洒地傲然于天地间。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34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