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

中国哲学简史

8.9

冯友兰 / 2004 / 新世界出版社

冯友兰先生的几本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一直备受推崇,特别是他在清华任教期间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这是近现代中国第二本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发展的图书,在此之前,只有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

《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当今世界上的许多高校,把此书作为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教材。《中国哲学史》分上下两册,块头让我望而生畏,因此退而求其次,先阅读了根据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的讲稿汇编而成的《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从先秦诸子百家讲到汉唐儒释道的融合,再到宋元主流思想的裂变,一本书中塞下了足够丰富的材料。关于这本书的好评,网上已经很多,主要谈谈我的收获: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路径。

平时动不动会把“下层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挂在嘴边,但真正引入到历史之中,我的眼界就太狭隘了。因为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的缘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人民最大的需求就是种好一亩三分地,能收获足够多的口粮。在这最根本的需求之上,才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规章礼法、风俗习惯、喜好偏见。因此,要了解、解释为何当时、当下有这样那样的观点,还需要回归到经济结构本身。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农业社会只能依靠长期种植积攒的经验,指导生产工作,例如二十四节气就是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形成了劳动生产的“准则”和依据,也塑造了劳动人民的观念——最好的时代在过去。因此,从孔孟到老庄,都希望回到过去的那个时代,回归到他们理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即使那样的社会,只是他们幻想出来的。

既然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那未来,也会比现在更差,所以社会趋于保守,趋于自给自足而非合作,趋于维系而非创新。

对比当下,经济结构改变后,合作与交易取代了自立与自给自足,人们普遍相信未来的社会会更加美好,因此愿意改变生活观念,包括消费方式、居住形式、社会歧视等,使用信用卡、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尊重少数群体的权益等等,趋于开放,趋于包容。

时代的变迁总遵循着客观的规律,而客观的规律永远与生产力、经济结构、人的需求等有关系,想要了解当下的种种,就要拨开迷雾,看清最根本的关键因素。

二、中国的宗教被自己拉下马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中国是无神论的国家,并没有统一的信仰的神。

我曾经一度好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发展出了统一全民信仰的宗教,唯独中国没有,即使是本土生长的道教,也局限在少数人之中,为何?有学者解释,中国的宗教并非“神”,而是“孔子”,是“儒家”思想;国人信仰的“仁义礼智信”取代了虚无的神,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

这或许是结论,但缺少过程。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曾提到,汉代时,孔子的形象迅速拔高,几乎到达了创造人类精神的“神”的地步,若在往前一步,恐怕当今国人的信仰,就要变了。但随后,在秉持实用主义、理性的儒家学者的努力下,孔子逐渐回归到“先师”的角色。

在孔子的言论中,不乏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即使孔子极力推崇的“守孝三年”,也是从仁、孝的角度出发,而非鬼神,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持理智的态度的——不盲从不轻信。作为中国地位最高的老师,他的传承者们,若深刻理解孔子的精神和思想,自然是对以鬼神为基础的宗教保持一定距离。

宗教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政治服务的,特别是维系政权的合法性。在春秋战国之前,古人对于占卜、祭祀等事,还是极其上心的,但经过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播——主流思想都认可的“内圣外王”,推崇尧舜禹的以贤任能的做法,默契地对宗教敬而远之,使得“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

政治无需宗教作为合法性的外衣,只需以“道德”的规则包装自己即可。所以宗教在古人心中,就成为了私人的事情,而非一国的根本。

三、修齐治平的家国理想,转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简史论文儒家,古代的“士文化”推崇的是修齐治平,虽然之前掺杂着不少伪君子,但匡扶社稷、实现政治抱负才是最主流的思想。

不仅是儒家,道家也推崇“天道”,即“做顺乎天命的事情”——心怀万物,心系天下。对比当下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中国哲学简史论文儒家,这之中的因缘,或许也能从《中国哲学简史》中找到。

即使民国时期那几十年,批孔运动盛行,动乱频发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当时的文人雅士也没有丢掉“士文化”的精髓,反倒是十年文化革命之后,贵族精神难以在中国大地上显现。

在孔子之前时代,“礼”是分割贵族和平民的主要形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指的就是“礼文化”(一定程度上即“士文化”)只在贵族当中传递。后来,由于国家的动乱,贵族的世袭制度逐渐被打破,平民有了向上跃升的可能,如秦国通过军功取得爵位;同时,民间的教学扩散开来,孔子即是第一位私人老师;让“礼文化”向下蔓延。“礼文化”的蔓延在动乱时期或许无法发挥特别大的作用,但到了王朝安定繁荣的时期,就巩固了社会的风气和思想,成为所有人都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延绵数千年。

由此可见,当下的“利己主义”盛行,是“士文化”的缺失导致的。

近几十年来,“士”被不断挤压,先是政策层面的(如双百政策),后是经济层面的(如改革开放下海潮),从社会的最高等级,一度降到了底层。“士农工商”的阶层顺序逆转了,社会崇拜何种阶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非常精彩,自然就推崇何种文化。

在古代,即使“商”拥有资本,但在精神层面,是被压制的,二者相平衡中国哲学简史论文儒家,地位依然较低;如今,“商”从资本到精神方面,都占优势,就成为了新的时代偶像。

“商”是不好的吗?在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我最感慨的就是王安石的变法没有最终落实下去以及宋时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战争扼杀了,当时对商业文化的追求也是非常强烈的。但我们理想中的“商”并不是富而不仁,而是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推进社会公平、公正,促进文明发展的“商”,换言之就是“企业家精神”。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是“士”和“商”的结合,“士文化”的缺失,让“利”成为了唯一的追求,自然顾不上家国理想。我相信,人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迟早会超越利益,转而面向社会承担责任。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虽然只是“简单地梳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但内容及内涵已经足够引人思考。可惜我的文化功底不够,对于许多哲学理念,只能似懂非懂,尚待修行。

古人的精神世界很丰满,因为先贤们的思想赋予了他们看世界、看理想、看自己的指引,使得他们在浩瀚的星海中,可以做一株最坚韧的芦苇。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66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