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周王朝日趋衰弱,周天子丧失了“共主”的权威地位,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从而打破了周朝一统天下的社会格局。同时,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也逐渐被打破,“学在官府”为“学在四夷”所取代。由于整个社会正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因此整个社会的学术环境相对比较自由和宽松,这为思想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壮阔场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到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促使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文化人)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和改造。同时,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兼并他国,都采取招贤纳士、延揽人才的政策,不但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文化的传播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向多元性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创新提供了大环境,从而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辉煌的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文学上

春秋时期,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相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和门人创作的《道德经》,提出一个既超越自然界又衍生万物的本体,称为“道”或“大”。他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因此,他主张让人回归到原始朴素的自然状态中,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易经》如出一辙,具有合理和丰富的人文教化思想。战国前期,楚国人关伊(环渊)成为老子道学思想的继承人,他编成《道德经》上下篇。《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为学、修身、齐家、治国的宝典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入,它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政治、科学、宗教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战国中期,庄子(约前369-前286),相传为宋国蒙邑(今河南民权)人,他对老子和关伊的道学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庄子的道学思想集中在《庄子》中。《庄子》共33篇,其中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整理而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庄子被道家学派尊奉为“南华真人”,从而《庄子》一书改名为《南华经》。庄子的哲学思想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自己“素朴纯真”的本性,过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生活。因此,他主张应当消除一切束缚在人身上的枷锁,一切要顺其自然,去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和独立开放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使人的身心处在逍遥自在的清幽境界之中。所以,庄子终身不仕,以讲学为主,始终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庄子》一书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三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后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大半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为了教学的需要,他编成《诗》、《书》、《礼》、《易》、《春秋》、《乐》等作为教材。他的人文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反映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教化思想,体现了对人本身的重视,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孔子在教学中提出“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等教学观,至今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子开始就超越了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实行重民、富民、教民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战国时期,儒学分为“孟氏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子张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八个门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孟氏之儒,史称“孔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孟子(前372-前289),字孟轲,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的弟子把孟子平时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实行“仁政”。同时,在人性论上,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为政者应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对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是儒家八大门派中孙氏之儒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书。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他认为儒家的“礼治”应当和法家的“法治”相结合。

墨子(前468-前376)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集录编成《墨子》一书。墨子原来是一个能制造器械的能工巧匠,与鲁班齐名,后来成为“士”。因此,墨子的弟子大部分是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墨子的人文思想主要是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所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入,反对持强欺弱、为富不仁的阶级压迫;提倡“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辅张浪费;主张“尚同”、“尚贤”、举贤用才,反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世袭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同时,战国前期,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出现了像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列等改革家,他们是法家的领军人物。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韩非子从“法、术、势”等多角度阐述了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必要性,这为秦国以武力征伐各诸侯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其他学派如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著有《白马论》,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著有《孙膑兵法》以及吴起著的《吴起兵法》;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著有《吕氏春秋》,揉合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所以,班固称之为“杂家”;以张仪、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留有《战国纵横家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的文学价值最高。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是想象力比较丰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气概;庄子散文想象奇幻,善用譬喻,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荀子散文的特点是说理透彻,善用譬喻,辞采缤纷;韩非子散文的特点是措词尖锐,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是都善于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富有说服力。(参阅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76-86页)

同时,楚国诗人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特点和楚国的地方音乐,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创造出“楚辞”这种新诗体。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创作出大量反映诗人政治理想和人民疾苦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诗篇,其中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

二、哲学上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重民思想和朴素的唯物思想观。由于当时奴隶制度的不断瓦解和封建制度的正在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思想上,人们“敬天”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和变化,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尊严,主张人事与天道分开,力争摆脱“尊神敬天”思想的束缚,强调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强调以人为本。

由于重民思想的形成,所以人们开始反对奴隶制度遗留下来的“人殉”和“人祭”制度,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把民的位置摆在鬼神之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入,反映了春秋后期奴隶制度的终结。同时,随着重民思想的形成,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西周末年,伯阳甫用自然界阴阳二气失调来说明当时在泾、渭、洛三川发生的地震(《国语·周语上》)。伯阳甫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击而不能蒸”,于是发生地震。同时,郑史伯也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混杂形成百物”(《国语·郑语》),说明世界万物是由物质构成,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此外,他又认为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包含,说明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蔡墨也提出“物生有两”的哲学命题,主张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并且说明对立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他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来作比,从而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历史规律和政治结论,蕴含朴素辩证法的因子,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2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