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儒家思想 > 儒家哲学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笔,你知道吗?!

孔子儒家思想的一笔,你知道吗?!

第三讲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这么说,谈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涉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化。;;一 孔子介绍;(1)孔子的生平;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享年72岁。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父名纥,字叔梁,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之邦著称,春秋末期,西周王朝的礼乐仍保存完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国公子季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周礼尽在鲁矣。; 《论语·子罕》里儒家管理哲学下载,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 面讲学传授学术。;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 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他早期的学生子路、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斗。;(2)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

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1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留恋旧秩序,也向往新事物。其哲学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分,也有唯物主义因素,是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2关于天命观;孔子继承传统的原始宗教的天命观,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者和人格神。;《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雍也》:敬鬼神而远之。;3关于知识论;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虽然他设想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却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虽然宣称天生德於予,却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四等人中,生而知之者是孔子虚设的理想境界。困而不学者是孔子最厌恶的人。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才是孔子认为获取知识的可靠途径。; 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学习,《阳货》里记载六蔽的观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信、 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六蔽吞没。因此他一生学而不 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笔,你知道吗?!,其不 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又 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思,提倡九思。;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从政和实践道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还说: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

主张把了解到的道理用于道德实践,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4关于仁和礼; 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夏朝和商朝统治 者用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并 加以增补,使之完备。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 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对于周礼的完美,孔子赞叹不绝,说: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节,认为细节可以有所损益。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笔,你知道吗?!,吾从下。;孔子认为维护周礼,必须从正名入手。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孔子的正名,是涉及名与实的哲学问题,其社会作 用在于用周礼的形式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孔子对于破坏周礼的行为一概加以谴责,他在《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於庭,孔子对此极为愤慨,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仁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在春秋时没有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孔子赋予仁以 新的涵义,使它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孔子的仁,包含爱惜劳动者的观点。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又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又解释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 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 有国有家者的大患。;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 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为了实行德政,孔子主张举贤才。《论语》:仲弓 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又 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德政和举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5关于中庸说;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具有凡民有丧,匍匐以救之的精神。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又叫中行、中道。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他认为过和不及都不好,都偏离中道。;《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问孔子:听到应做的好事可立即行动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回答冉有说:闻斯行之。公西华感到困惑,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勇于进取的狂和退而洁身的狷 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他厌恶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称之 为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6关于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仁的含义是爱人, 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对道德根源,孔子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信仰天命论,认为人的智愚善恶是先天规定的,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又肯定道德受后天条件和个人努力的影响,强调为仁由己、求仁得仁,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强调发挥个人在道德修养中的自觉能动作用,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 他总结自己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儒家管理哲学下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出道德修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循序发展过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仁人。;7关于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主张有教无类,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弟子不少人出身贱人、鄙家。;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干禄。《论语·为政》记载,子张学干禄,孔子回答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的教学。樊迟请学稼,学圃,他说: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 用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 法。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渊博的学问家,他创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虽保留传统天命观,但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先秦,孔子及儒家思想仅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汉朝以后,孔子思想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在中国历史的至尊地位得到正式确立。;二 儒家的创立及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论语·雍也》里孔子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说明儒的本义与儒家学说无关。;《汉书·地理志下》载,秦始皇并六国,称皇帝, 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而《史记·秦始皇本 纪》则载,方士侯生、卢生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害怕骗 术败露而逃,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 阬之咸阳。; 许慎《说文·人部》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可见儒的本义是指术士。;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 。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原本指为贵族 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 原来的地位儒家管理哲学下载,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 孔子本以儒为业。《论语·子罕》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他通晓礼仪,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鲁国人孟懿子以及南宫敬叔来向他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孔子的教育活动,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形成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儒家。; 古代学派命名有两类情况:1.以学派思想或理论命名,如法家;2.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墨家。;儒的本义训柔,柔是温和的意思。例如《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柔声就是声音温和。柔不是冷,也不是热,而是适中,这正是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最早总结儒家思想特点的是西汉司马谈,他在《论 六家之要旨》中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 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 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说,儒家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儒家的特点: 1.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 则;2.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 3.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儒学就是封建宗法主义。它体现儒家独有的社会理想,希望把封建制社会建设成像原始社会父氏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们既可以别异,又可以合同。;别异是按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合 同是使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和谐融洽。合 同的原则是亲亲,别异的原则是尊尊。这个原则的结 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礼记·乐记》篇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 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又说:礼义 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就是说,合同 和别异这两个方面应该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对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的美化。儒家在父系家长制中加进封建制的内容,使之成为一种封建宗法主义。孔子创立儒学时,已经明确提出封建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他的仁就是合同。他的礼就是别异。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仁,不是礼,而是仁和礼的统一。

;三 儒家思想发展概况;(1)儒家的分化;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孔子死后,儒家出现许多派别。《韩非子·显学》 载,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 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 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氏是孟子,孙氏是荀子。 ;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斗争。;荀子斥子张之儒为贱儒,认为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村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发展为仁 政学说。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但剔除天的人格 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 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 知性,达到知天,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 界。孟子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 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主张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批判。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各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 ;在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解释《周易》,著成《易传》。《易传》作者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由于孟子、荀子、《易传》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 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之一。;(2)儒家的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的思想。汉朝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喜欢道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中国思想界从此发生变化,道、法、阴阳家的思想也与儒术融合,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汇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汉代儒家以读经、注经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又分为十四,于是经学大盛。两汉经学的今古之争,是儒家内部爆发的大规模的学术斗争。;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

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3)儒家的衰落;两汉经学形式烦琐,内容驳杂,魏晋时日趋衰落,玄学代??而起。玄学本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发展借助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何晏作《论语集解》等,都是玄学家为经学玄化所作的努力。儒家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王弼虽推崇老子,仍以孔子为最大的圣人。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玄学家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还是郭象的名教就是自然,都对儒家的名教持肯定的态度。;嵇康等提出越名教任自然,只是批判统治者亵渎名教的行为,与老庄否定名教迥异。玄学实际是援道入儒。 ;(4)儒家的复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信奉研讨佛 理为时尚,儒家地位受到冲击。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 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道教 也受到推崇。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形成鼎立之势。;韩愈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的道统,抗衡佛教法统。

他说:释老之害过於 杨墨,如能使孔子之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柳宗元虽然自幼好佛,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 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复兴。他们对儒家思想发 展的贡献主要是确立道统说,突出了《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5)儒家的升华;儒家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 就是理学。;理学是儒学发展新阶段,源于北宋周敦颐、张载,经二程发展,完成于南宋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到新的高峰。 ;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1.以气为宇宙本体;2.以理为宇宙本体;3.以心为宇宙本体。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派、客观唯心主义派和 主观唯心主义派。;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主张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气一元论。其人性论思想含有唯心主义成分。;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是理本论者,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程朱学派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号阳明)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学派强调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曾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 ;理学特点是依据孔孟基本观点,对佛道两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方面解答,为孔孟伦理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从而建立儒家哲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6)儒家的终结;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以原始基督教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中国向列强割地赔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证明儒家思想无用。;严复、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章太炎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推进一步。1919年五四运动终于结束了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 ;四 儒家学说的核心—— 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是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创始人是孔子,分别由孟子 和荀子发展成为两大派别,又经《中庸》《大学》的编 纂者综合各派意见,构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 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儒家 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孔子强调天命是道德本源,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的作用。;孟子也讲天命,他把道德的本源看作人性本来具有的善,企图从人的心理和生理寻找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荀子排斥天命作用,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认为道德是人性恶的结果,礼义道德是养人之欲,给予人以求,把道德与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后来《中庸》的编纂者把天命论与孟子、荀子的抽 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儒家把私和义对立起来。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孟子只谈仁义,不谈利益。荀子虽认为义与利人之两有,也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他们认为只有强调义,才能义利两得。重利就会义利两失。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孟子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荀子虽肯定经济、政治的重要,也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行、忠、信几个方面, 中心是道德教育。儒家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认为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自 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修养方法上,孟子强调内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 性;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后天努力。尽管方 法不同,都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五 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儒学参与封建文化创造全过程,也是动态结构,开放体系,尽管它坚持不变的思想核心,但又能不断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具体情况而自我完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色调格局,使之体现强烈的封建宗法精神,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貌。 ; 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儒家思想逐步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 枷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儒学还有一个严重欠缺,就是没有为自然科学的发 展提供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方法论的依据。 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哲学体系,却丝毫没有触及这个 重要命题,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思考题:1.简述孔子的思想。2.在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含义是什么?3.什么是中庸?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中庸说?4.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5.儒家是如何创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6.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别异?什么是合同?7.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儒家内部各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8.简述儒家的历史地位。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nguoxue.cn/rujiasixiang/73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